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插图典藏本)(精)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插图典藏本)(精)
作者: (美)海伦·凯勒|译者:常文祺
出版社: 中国画报
原售价: 24.00
折扣价: 12.00
折扣购买: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插图典藏本)(精)
ISBN: 9787514611601

作者简介

海伦·凯勒(1880-1968),美国作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 1880年6月27日,出生在美国阿拉巴马州塔斯坎比亚; 19个月大时因猩红热失去视力和听力; 7岁,开始跟随安妮·莎莉文老师学习; 1900年秋,考入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女子学院; 1904年6月,以优等成绩从哈佛大学毕业,掌握英语、法语、德语、拉丁语和希腊语五种语言,更是第一个获得文学学士学位的盲聋人; 1964年,被授予美国公民最高荣誉——总统自由勋章; 1965年,入选美国《时代周刊》“二十世纪美国十大英雄偶像”; 1968年6月1日,与世长辞,享年87岁。

内容简介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我们所有的人都曾读到过那类动人心魄的故事, 故事中的英雄常常陷于命系一线、时日无多的境地。 有时候,险境会持续一年之久;有时候,只有区区二 十四小时。因此,我们无一例外地会对英雄的命运产 生一探究竟的好奇心——这个“在劫难逃的人”会选 择怎样的方式来度过人生的最后几天,或者最后几小 时呢?当然,我所谈到的是那种可以做出选择的、具 有人身自由的人,而非那些被严格限制活动范围的罪 犯。 这样的故事会引发我们去思考,我们想知道的是 ,在类似的情境下,我们该怎样做。在那最后的几小 时里,我们是否像将死的生灵一样涌进事件、经验以 及纷乱的遐想中难以自拔?在回顾往昔时光的过程中 ,我们寻觅到的是喜乐,抑或愧疚? 有时候,我会把这视为一条绝佳的生命法则—— 把我们每一天的生活都当作最后一天来过,就好像我 们明天就要死去一样。我以为,这样的一种生活态度 一定会无比强烈地彰显出生命的价值。我们应当以一 种友善的、富有活力的以及热切的感恩之心来度过每 一天,而所有这一切,常常会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的光阴面前消逝殆尽。诚然,确有一些人会采用伊壁 鸠鲁主义者“吃,喝,享乐”的座右铭来抗拒光阴, 但是,大多数人还是会受到“终有一死”这个不争事 实的煎熬历练。 在那些故事中,在劫难逃的英雄通常会在最后一 刻被突如其来的好运所拯救,与此同时,他的价值观 也几乎无一例外地会发生改变。他会对生命的意义及 其固有的精神价值留下更为深刻的体会。我们常会注 意到这样一个事实,那些生活在,或者曾经生活在死 亡阴影下的人,无论他们做什么事,都会给人带来一 种甜蜜而温馨的感觉。 然而,就我们大多数人而言,还是会把生命视为 一种理所当然的事物。谁都知道,有朝一日我们都会 死去,但是通常情况下,我们会把那一天描绘成遥不 可及的“将来事”。在我们拥有一个快乐而健康的身 体的时候,死亡完全是一种令人难以想象的东西。我 们很少会去想这种事。光阴绵延伸展,似乎是一种没 有尽头的风景。所以,我们都会埋头于我们那微不足 道的工作,而几乎没有意识到,我们对待生活的乃是 一种消极的态度。 我所为之担心的就是我们在运用自身才能和感官 时同样的麻痹状态。只有聋人才会觉察到听力的可贵 ,只有盲人才会意识到,那些视力健全的人受到了多 么慷慨的祝福。在那些已经失去视力和听力的成年人 身上,这种现象表现得尤为明显。但是对于那些视觉 和听觉从未受到过损害的人而言,他们很少能够将这 些受到祝福的才能“物尽其用”。他们的眼睛和耳朵 会不分主次地吸纳所有的景物和声音,他们无法集中 精力,因而对事物的了解也就趋于浮泛浅薄。人人都 知道那个老生常谈的道理——直到失去的时候,我们 才会珍惜曾经拥有的一切;直到生病的时候,我们才 会意识到健康的可贵。 我时常想,在步人成年后的某个时期,假如我们 每一个人都遭受到几天失明和失聪的打击,那么,这 一定是一种福分。因为黑暗会令我们更加珍惜光明, 寂静会让我们懂得声音的美妙。 偶尔,我也会对我的那些视力健全的朋友们进行 “检验”,我想知道他们都能看到哪些东西。最近, 我的一个非常要好的朋友来拜访我,那天,她刚刚在 森林里做了一次长时间的散步,于是我问她都观察到 了什么。“没什么特别的。”她回答道。我本该对这 种轻描淡写的回答心生疑窦,我所以没有提出异议, 是因为长久以来,我已经对“所见甚少”的说法深信 不疑了。 P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