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飞舞的“金剪刀”:高少萍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颇有名望的先祖 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 天下者必谋之。利在一时固 谋也,利在万世者更谋之。 ——《钱氏家训》 家俭则兴,人勤则健, 能勤能俭,永不贫贱。 ——《曾国藩家训》 什么是家风?钱氏家族 ,在唐末以武功立世,在近 代以文化传世,上千年来绵 延不断。曾国藩家族,文化 政经,皆有良才!一种文化 内核,被积淀、传承,泽被 后世。这就是家风,是中国 式的智慧。只有扎根于中国 文化,扎根于中国的深厚传 统,家族才能根深叶茂、传 承久远。 高少萍获得的艺术成就 ,也源于家风的传承,高少 萍的先祖高登(号东溪)就 是漳浦县的一个传奇人物。 《宋史》和《漳浦县志 》都有关于高登的记载。高 登18岁入读太学,当时的宋 王朝面临内忧外患,风雨飘 摇。高登与好友陈东冒着生 命危险,先后两次带头上书 ,斥责奸佞,请愿起用忠良 。这两次太学生伏阙拜疏事 件,对当时的朝野影响很大 。 高家传承到清代,定居 在福建省南部沿海云霄县。 高少萍的高祖高天瑞有四子 ——文伟、文英、文俊、文 杰。兄弟四人从事海商买卖 ,富甲一方。乾隆五十四年 (1789年),高家在宜谷 径村筹建了固若金汤的树滋 楼(土楼),该楼现为省级 文物保护单位。那时的高家 还捐资建桥、修路,创办学 校,行善多多。 然而,高少萍的祖父没 有传承高家勤俭持家、乐善 好施的家风,反而因为赌博 倾家荡产。到了高少萍父亲 高钱厚这一代,钱不再“厚” ,他家已经是“高钱无”的贫 下中农了。为了温饱,高钱 厚在读小学的时候就开始卖 冰棒,还带着弟弟卖菜…… 17岁时在龙海县(今龙海区 )画电影广告,后被漳浦县 芗剧团借调当舞美设计师, 最后被分配到漳浦县文化馆 工作。 高少萍的外公叫林明庆 ,多才多艺。他不仅能作词 、作曲,还能发明创造,他 发明的花生脱壳机和风力抽 水机,还获得了中华人民共 和国轻工业部的奖励。外婆 叫苏翠英,是个不识字的农 村妇女,她却给了高少萍最 美好的童年生活。 高少萍的父亲高钱厚是 舞美设计师。舞美设计师需 要具备一定的美术基础和审 美水平,是一个极具个性与 创造性的职业。高少萍的母 亲林美勤是漳浦县芗剧团的 导演兼主要演员,塑造过许 多经典的人物,在当地小有 名气。1969年12月12日, 高少萍出生在这个文化艺术 气息浓厚的家庭。在家庭的 影响下,高少萍从小就受到 了文化艺术的美的熏陶。创 作源于生活,动手源于灵感 ,提高源于勤奋,她的故事 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关怀备至的外婆 高少萍的母亲作为知名 的芗剧演员,工作十分忙碌 ,于是将大儿子高少晖寄养 在城市的奶奶家。母亲生下 高少萍后,由于奶奶无法同 时带两个小孩,母亲便将高 少萍寄养在农村的外婆家。 村里山清水秀,天宽地 广,高少萍在这里如脱缰野 马般度过了快乐的童年。当 时,外婆整个家族第三代女 孩只有高少萍一人。她可谓 “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外婆 更是将她宠上了天。这段岁 月一直深藏于高少萍的脑海 中,最终成为她的创作灵感 。高少萍用剪纸的形式将这 段岁月剪出来,创作了《我 的爷爷奶奶》系列作品。 她作品中的“奶奶”的形 象便有着她外婆的影子,这 一系列作品再现了许多她和 她的外婆发生的有趣且情深 的事件,如摘荔枝、扇蚊子 、推磨等,这些内容被高少 萍采用漫画的形式、夸张的 表现手法呈现出来,让人看 后会心一笑,同时作品中流 露出的温馨与怀念,唤醒了 观者的回忆,激发了他们的 共鸣。这套作品深受各界人 士好评,也让高少萍获得, 大奖。 高少萍的成功,有目不 识丁的外婆的功劳。外婆用 最质朴的方式培养了高少萍 的大气个性,她也成为高少 萍创作灵感的源泉。 幼儿时期的梦想 高少萍5岁便上了幼儿园 。那个幼儿园是由一座破庙 改建的,虽然没有桌子也没 有椅子,但那里却是高少萍 发蒙之地。 上幼儿园的时候,高少 萍的一只小手牵着外婆,另 一只小手拿着小凳子。老师 教孩子们学习拼音字母“b、 p、m、f……”。那时候的老 师有浓厚的福建口音,发音 不清晰、不准确。后来,高 少萍的“我来自湖建’,“坐灰 机在天上灰来灰去”的自我 介绍让大家印象深刻。 很多孩子都有一个北京 梦,而梦想大多产生于“我 爱北京天安门,天安门上太 阳升”这句歌词,高少萍也 不例外。当她第一次听到这 句歌词时,就在心里想着: 北京是多么遥远、多么神圣 、多么可望而不可即的一座 殿堂啊!我要去北京!高少 萍自己也没有想到,若干年 以后,她会到北京上大学, 还多次去人民大会堂开会、 领奖,还很荣幸地应邀进人 人民大会堂赴国宴。而这一 切,都源于剪纸。 P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