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原售价: 20.00
折扣价: 12.80
折扣购买: 哈贝马斯(精)/最伟大的思想家
ISBN: 9787101097443
在社会科学强调价值中立的意义时,这一点尤为 引人 注目。在哈贝马斯看来,有意要将知识和理论从兴趣 、感 情或价值因素中分离出来,这再一次证实了现代科学 源于 哲学传统,而这正是要在描述性陈述和规范性陈述之 间作 严格区分的理由。 哈贝马斯认为,价值同存在的分离是现代批判的 产物, 它走上了一条同二者相关联(根据这种关联,理论的 初衷 是为了产生效果)完全相反的道路。于是,实践同理 论的 联系被切断了。仍然保留下来的是作为方法论的理论 观念 和这样一个假设:即存在着一个其结构独立于认识者 的真 实世界,但是“作为人的教养过程的理论的观念却已 经变 得不足为信了”。 自古希腊人开始,西方人的理性思想就同人类本 性中 的情感因素有着一种不稳定的关系。哈贝马斯认为, 情感 虽然可以通过哲学来驯化,但它最初却被当作魔鬼。 因为 在这幅图像中,情感被看成是那些羁绊灵魂和扭曲个 人认 知意图的诸多兴趣,那么,纯粹理论的实现就依赖于 从主 体性中解放出来的可能性,而主体性在某种情况下又 被当 作一种不同于主体的东西。这意味着,排除兴趣对知 识的 影响并不是要努力把理论从“主体性的困惑”中净化 出来, 而是相反,即要让主体“从情感中净化出来”。现在 所不同 的只是不再使用宗教的、象征的手段,不再通过神秘 的膜 拜方式,而是通过单个主体自身的努力,通过理论的 发展 以及使之与宇宙秩序和永远不变的存在的抽象规律相 等同 来实现这一点。 因此,只有通过本体论区分的方法,理论才能真 正认识驱魅后的自在世界。同时,纯粹理论的幻想才 会被当作防止退回到已经被超越的更早阶段的武器。 如果我们可以观察到纯粹存在本身只不过是一个客观 主义的幻想,那么,自我本身就不能在纯粹存在的基 础上形成。兴趣的抑制属于兴趣本身。 换言之,从本体论而不是从神秘力量的角度来解 释世 界,需要把本体论的范畴强加于世界之上,这种本体 论的 理论解释具有避免向早期的宗教观点复归的实际效果 。但 是,这样做需要严肃看待这个范畴(存在),把它当作 真实 的东西,而不是仅仅当作强加于世界之上的解释性虚 构。 世界必须被当作和存在一样的真实地被构成的东西, 独立 于主体的干预(input)——否则,我们又要再一次和 魔鬼 相会。人类需要这样看待世界,所以他们就这样做了 ,而 正因为他们这样看待世界,他们就不能也不必以其他 的方 式看待世界。于是,我们就有了一个表面看来似乎自 相矛 盾的观点:为了满足以不依赖于兴趣的眼光来观察世 界的 兴趣,兴趣不得不受到抑制(也就是说,以获致一个 纯粹 的理论为理想)。 如果这一切确实如此,那么现代科学的精神气质 中本 身就隐藏着一份和它宣称的意图似乎不一致的遗产。 它继 承了希腊传统的理论态度和存在一个有序的、独立实 在的 世界的假设,但是这些和它试图否认的人类基本兴趣 有发 生学上的联系。因此,哈贝马斯断言,我们之所以怀 疑知 识和兴趣之间不被承认的联系存在于科学之中,其原 因不 在于科学已经远离理论的古典理想,而在于它们并没 有完 全抛弃这个理想。科学也许已经放弃这个理想的实践 内容 (那就是说,我们不再把理论的发展看作是科学探索 者的道 德教化过程),但是它们仍然保留着这个本体论的假 设,这 个假设的创立是由实践的兴趣推动和指导的。 在这里,我们要确定的要点不在于说西方科学大 体上 渊源于精神上的冲动,而是说,作为西方科学掌握世 界的 方法之基础的本体论,不一定刚好像它通常设想的那 样: 实际上,从实践上(或从实用上)看,它是必然的,但 是 从世界的角度上看,它其实是偶然的。P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