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中信
原售价: 49.00
折扣价: 32.40
折扣购买: 大家小絮(精)
ISBN: 9787521704402
张克澄,1947年3月生于天津,后随父母张维、陆士嘉移居清华园,在园中长大成人,先后在清华幼儿园、清华附小、实验二小、清华附中、101中学、26中学(今北京汇文中学)求学,后至园外领悟人生,曾插队当农民,进中科院物理所十余年,负笈美国,在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以硕士学位结束学业。此间,盘桓硅谷,历大小公司,遇各路神仙。晚年,再度回到清华园中。 儿时,周围大人皆名人;及长,同学朋友成为名人;老来,晚辈中涌现名人。 古稀之年,成此书,思念父母恩,感怀清华魂,追忆大师铭。
说说母亲 “干妈是我见过的最完美的人!在她的人生字典中,没 有自私,只有忘我。可惜,这样的人现在少见了。” 晶晶姐是母亲1946年在上海同济大学收的干女儿,她 的父亲孙德和与父亲同为留德生、同在同济谋事。母亲和 孙德和夫人很投缘,又因晶晶姐清秀乖巧,遂收她为干女 儿。 晶晶姐把母亲在她作为访问学者再次赴德国时给她的 信,翻箱倒柜找了出来。她把信递给我时,说了这番话。 短短几句话,引发我对母亲的回忆和长长的、无尽的 思念。 母亲脾气极好,对人永远客客气气,说话轻声细语, 在我的印象中她几乎没有发脾气的时候;即使要求我们或 保姆帮她倒杯茶水也是如此,从提要求到欠身接过杯子一 连串几个“请”“谢谢”。小时我想,犯得着对保姆和子 女这么客气吗,这不是他们应该做的吗?母亲知道我的想法 ,总说:“要谢,只要帮助过你的人就应该谢,无分长幼 尊卑。” 但是母亲的思想有点“左”,在荣誉和利益面前,总 是一味地谦让,姿态放得极低。家里人针对这个特点,叫 她“陆常左”,她听了笑笑,并不生气,却照样我行我素 。 母亲的这种老派知识分子的印象烙在我心中,我觉得 她活得就是她自己,非常自然。最近几年,因为写父亲的 传记,大量接触熟悉他们的人,无意中获悉了母亲的一些 事,原来她还有这样一面…… 父亲的得意弟子黄克智的夫人陈佩英与母亲来往密切 ,陈阿姨和我们讲了下面这件事。某天她来找母亲,老保 姆杨奶奶告诉她,母亲出去了,很快就会回来,请稍坐会 儿,她听了杨奶奶的话,一边和杨奶奶聊天一边等候母亲 。杨奶奶盛赞父母的为人,说张同志和陆同志这样的人是 她这一辈子遇见的最好的人,每次发了奖金或拿了稿费总 要按比例分一部分给她。这件事给陈阿姨很大震撼,她说 对保姆好她能做到,但从自己的奖金和稿费中拿出一部分 来奖励保姆她想都想不到。末了,陈阿姨感慨地说:“我 这辈子最敬佩的人就是张先生、陆先生了,尤其是陆先生 ,作为一个女人,能做到这一步,心胸真的很宽广,不简 单。” 这件事,我这个儿子却不知。 二哥(堂兄)张克淳在讲家族历史时也提到了母亲早年 的事。 在天津居住时,在每次随众人进祖母房间请安后,母 亲总是低声问起他的功课来,这样他们聊着聊着就顺势走 出祖母的房间。二哥的意思是,母亲在祖母面前不自在, 借着说功课避开了。 唉,婆媳关系历来是中国人最敏感的一个社会话题, 作为儿媳,母亲也概莫能外。 祖母是个非常有魄力的人,出身于挂过“千顷牌”的 河北籍氏,见过大世面。因为祖父早逝,祖母独自将4个年 幼的孩子拉扯大,并相继把他们培养成大学生,甚至把父 亲送往国外留学。在当时的社会,鲜有这般有能力和魄力 的女人,祖母也因此在家族中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由于多年操劳加上战乱惊吓,祖母在父亲留学期间瘫 痪在床,大伯远在抗战后方,饮食起居全由大妈和两个姑 姑照顾。父母回国后,因双双拿到德国名校的博士学位, 被北洋大学同时聘为教授,是该校历史上第一对教授夫妇 。母亲是北洋大学历史上第一位女教授,极受师生瞩目。 据母亲当时的学生回忆:“相比那些老夫子而言,陆先生 的出现就像一阵清风吹拂着那些学生懵懂的心,她青春靓 丽、亲切和蔼又有学问,像家中的姑姑、姨妈一样让人亲 近,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不同以往的窗户……” 然而,学校归学校,家庭归家庭,祖母才不管你喝了 多少洋墨水、拜了什么洋庙,只要是我家儿媳妇就要尽儿 媳妇的职责。母亲毫不例外地和大妈、姑姑轮流值班,为 祖母梳头、洗脚、洗澡、剪指甲等,这对于母亲来说不啻 学术难题。面对此题,她没有抱怨,放下身段,尽职尽责 ,虽然有些笨手笨脚,倒也低眉顺眼。祖母尽管有些不满 意,也未苛求。 …… P3-6 ■时代和大师的身影,在历史中沉淀。作者用生动的笔触,描写了他在20世纪50-80年代所闻所见的清华风物,他在回忆父母的成长、工作与生活经历的同时,更是以一种独特的视角,描写出了那个时代大师的风骨与逸事。在书中,我们能看到科学家的求真、教育家的坚守、医者的执著、画家的逸闻……时代和大师的身影,皆在书中、在历史中沉淀。 ■有以心诉说的动人情感,也有令人捧腹的快意絮语。追忆往昔,作者在岁月中寻找父母的回忆,在历史中诉说大师逸事,更是在书写中完成昨天与今天的自己。“家”是父母,是家人,是作者的“小家”;“家”更是清华,是历史,是国家的“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