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黄埔区革命老区发展史/全国革命老区县发展史丛书

广州市黄埔区革命老区发展史/全国革命老区县发展史丛书
作者: 编者:肖聪|责编:谢尚
出版社: 广东人民
原售价: 68.00
折扣价: 54.40
折扣购买: 广州市黄埔区革命老区发展史/全国革命老区县发展史丛书
ISBN: 9787218139449

作者简介

作者:广州市黄埔区革命老区发展史编委会。由当地革命老区建设老促会就本书组织而设,编写人员分别来自当地史志办等机构。

内容简介

第二节老区村庄概况[=] 一、老区评划 广东是中国革命的主要策源地之一。在战争年代,广东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创立了一片片革命根据地,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一直牵挂革命老根据地的人民并且高度重视革命老根据地的建设工作。 革命老根据地,简称革命老区或老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广东省根据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部署,并结合本省的实际情况,在全省范围内开展评划革命老区工作。 1957年4月17日,广东省人民委员会规定:凡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即自1927年4月15日起至1945年8月15日止,革命活动地区若合乎下列条件之一者,可评为革命老根据地:其一,曾经在一定时期内(一般在1年以上)建立革命政权,对敌坚持武装斗争的村庄。其二,在一定时期内(一般在1年以上),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革命的两面政权和群众组织,由于对敌开展过公开或秘密斗争而遭受敌人摧残的村庄。其三,虽无建立革命政权,但在党领导下建立革命群众组织,对敌开展和坚持过一定时间公开武装斗争的村庄。其四,虽未建立革命政权或革命群众组织,但为我出入敌区的门户,且大部分群众长期积极参加或采取各种方式支持革命队伍,遭受严重摧残的村庄。其五,在一定时期中建立了革命政权和党领导下的革命群众组织,坚持对敌斗争,遭受过敌人严重摧残,到革命低潮时,敌人重新进行反动统治并建立或恢复了伪保甲制度,但大多数群众仍暗中支持革命,没有帮助敌人破坏革命的村庄。 根据这一标准,广东省评划出了一批老区村庄,包括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红色根据地、红色游击区和抗日战争时期的抗日根据地、抗日游击区。由于在评划工作中出现了调查不全面、工作不细致等情况,加上其他因素的影响,导致漏划了部分革命老根据地。1989年至1990年,对原来漏评划的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时期的革命老区进行补评划。1991年至1993年又对解放战争时期的游击根据地进行了评划。 广东评划老区,基本上是以自然村为单位,老区村庄或人口达到半数以上的镇划为老区镇。全省共评定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老区村庄50769个,老区总人口21430660人。其中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老区村庄7554个,人口4383828人;抗日战争老区村庄7073个,人口3130259万人;解放战争老区村庄36142个,人口13916573万人。总人口分布于125个市、县、区,1364个乡镇(场、街道),10843个管理区。全省评定老区乡镇776个,按1995年末统计数字,全省老区人口占总人口的31.7%,老区耕地面积占全省耕地面积的39.3%,老区的山地面积占全省山地总面积的41.2%。数据来源于《广东省及其老区基本情况统计表》和《广东省分时期老区村庄统计表》,广东省民政厅编《广东省革命老区村庄名册》,第13-15页。 二、老区村庄 从广东省最初公布的老区村庄信息来看,广州市一共有415个,分布在四个区和四个市,即海珠区1个、天河区1个、白云区8个、芳村区2个,花都市17个、从化市103个、增城市225个、番禺市58个。数据来源于《广州市及其老区基本情况统计表》,广东省民政厅1997年编《广东省革命老区村庄名册》,第22页。原黄埔区,一个也没有。 但是,随着广州市行政区划的调整,黄埔区的管辖地域发生了变化。区划调整之后的黄埔区(即今黄埔区),其范围除了原来的黄埔区之外,还包括了原白云区和原增城市的部分区域。这样一来,白云区和增城市的一些革命老区村庄,也随之划入黄埔区。 目前,隶属黄埔行政辖区的革命老区村庄(以经济社为单位)共有55个老区村庄的具体资料,由黄埔区党史研究室征集、黄埔区档案局提供。,分布在萝岗、永和、九龙3个街(镇)。具体如下。 萝岗街3个:水西村元贝社、长平村(芳尾一社、芳尾二社); 永和街17个:新庄村、禾丰村(禾朗、石迳、上围、下屋、田心、斗塘、木古、九岭、布岭)、永岗村(宋屋、罗冚、横迳、井头、田心、吓围、黄瓦瑶); 九龙镇35个:金坑村(钟屋、朱屋、卓屋、楼新、楼下、新村、黄屋、宝石、谷洞、银岭、上堂、上新、龙山、邓屋、龙田、黄埔、鹅冚)、均和村(油麻山、拾排、泗水氹、江尾、河田、其冚、水浪、下排、车子浪、鱼迳、新桥)、迳头村(袁岭)、旺村(旺村、黄昏坳)、洋田村(佛子庄)、何棠下村竹山社、迳下村高禾场社、迳下村虎窿社。 各老区村的基本情况: [=HT(]元贝[=]元贝位于广州市黄埔区北部,距离广州中心城区约30公里,面积约1.5平方公里,坐西北向东南,三面环山,南面两千米隔山是萝岗镇塘头村、东面群山相连环抱(其中有高山:一座石坳岭,一座鸟哥髻)、北面背底山后华里社,两面相望是水东社。全村东高西低,村口元贝路有一千米与萝平路相接。村屋分为村头林口、下低围、上高街、大沙四个片组成,元贝村基本上以钟姓为主,广府方言,人口约1500多人。元贝村属于丘陵地带,有水田,有山地,适合种植亚热带和热带植物。水田种植水稻、花生、柑橙等作物,山地种植荔枝、龙眼、黄皮、杨梅、白榄、乌榄、菠萝等。自2005年成立开发区后,萝岗的大量土地被征用,农业接近荒废,现在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 [=HT(]芳尾[=]长平村(社区)有9个经济社(自然村):芳尾一、芳尾二、东风、朱山、长平、屋角、高田、九明、山塘。芳尾村包括芳尾一社和芳尾二社,位于广州市黄埔区萝岗街东部,与增城县金坑林场和岭头农场接壤。村庄建于清朝中后期。芳尾一,创建人由新丰县遥田镇龙围村胡氏族人迁徙到此定居,也叫胡屋村,由老屋、弯沟、江屋社、梅坝新村、鸡公田五个居住点构成,村民主要由胡、钟、孙、张四个姓氏的人组成。芳尾二,主要由钟、孙、张三个姓氏的人组成。自明代以来,芳尾村属番禺鹿步司管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划归广州市白云区管辖,现在由黄埔区管辖。芳尾村地处山区,可耕地比较少,林地居多,以种植水果为主。1949年以前,村民以种植水果和家庭副业(竹编产品、制腐竹)等为主要生活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以林果为生活来源;改革开放以来,以外出打工为生活来源。 [=HT(]新庄[=]新庄村位于永和圩西北面3公里处,东面是翟洞村,南面是永岗村,西面是贤江村,北面是禾丰村。新庄行政村包括甘中、甘竹、隔塘、横坑、柯元、小东等自然村。 甘中村,位于广州市黄埔区永和街西北面,距离永和街道办事处约1公里。东至甘竹村,南至珠江嘉园,西至永和大道,北至禾丰布岭。村落始建于清朝,因广东省南雄市城北部偏东珠玑巷居民逃难迁徙至此聚居而形成。因由甘竹村分支过来,又因分支过来的人员都姓钟而取名甘中。 甘竹村,位于广州市黄埔区永和街北面,距离永和街道办事处约1公里。东至柯元,南至永和摇田河,西至甘中村,北至甘竹山公园。村落始建于清朝,因广东省南雄市城北部偏东珠玑巷居民逃难迁徙至此聚居而形成。因山上种植的竹子比较多而取名甘竹。 隔塘村,位于广州市黄埔区永和街西南面,距离永和街道办事处约1公里。东至小东,南至横坑,西至贤江下游村,北至甘中村。村落始建于清朝,广东省南雄市城北部偏东珠玑巷居民逃难迁徙至沙煲聚居然后再迁徙至此处。因一条南北走向的鱼塘中间有条小路隔开而取名隔塘。 横坑村,位于广州市黄埔区永和街南面,距离永和街道办事处约1公里。东至横径,南至萝岗,西至隔塘村,北至小东村。该村始建于清朝,因广东省南雄市城北部偏东珠玑巷居民逃难迁徙至此聚居而形成。因山势地形水流形成一条横向的坑而取名横坑。 柯元村,位于广州市黄埔区永和街东面,距离永和街道办事处约0.6公里。东至柯元,南至永和摇田河,西至甘中村,北至甘竹山公园。村落始建于明朝,因广东省南雄市城北部偏东珠玑巷居民逃难迁徙至此聚居而形成。因村口位置有棵大树,称作\"柯子树\"而取名柯元村。 小东村,位于广州市黄埔区永和街东南部。东至横径村,南至横坑村,西至隔塘村,北至柯元村。该村始建于明朝,因广东省南雄市城北部偏东珠玑巷居民逃难迁徙至此聚居而形成,又因谢家村村民迁移聚居于此而取名小东。 [=HT(]禾丰[=]禾丰行政村,包括禾朗、石迳、上围、下屋、田心、斗塘、木古、九岭、布岭等九个经济社(自然村)。 禾朗(塱)村,位于永和街道西北部,距街道办事处大约3.5公里,面积大约1.5平方公里。始建于北宋年间(约公元1124年),由南迁移民聚居而形成。村庄西面有黄旗山,一条小河由红旗水库流出由东向西穿过村边。世居村民主要姓氏为卢、蔡。2015年底,有户籍人口448人,实有居住人口480人。村民均为汉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 石迳村(含石迳、上围、下屋),位于永和街道正北方(有中国著名佛教名寺\"华峰寺\"),距离街道办事处约4公里。并与田心、禾塱自然村相邻。因迁徙地偏僻在石头迳角而得此名。始建于清朝,梅县应州的曾婆携同其四个子女来到石迳鹏坑肚定居,其后代在此地繁衍生息并向外迁移分支。2011年搬迁至禾丰新村。 田心村,位于永和街道正北方,距离街道办事处约4公里。并与石迳、禾朗自然村相邻。原本与石迳同为一条自然村,改革开放后与石迳分开,因所居住之地就在田的中心地而得此名。2011年搬迁至禾丰新村。 斗塘村,位于广州市黄埔区永和街西部,距街道办事处约3公里,相邻的自然村有木古村、布岭村、罗冚村、禾朗村、小湴(小东)。因1949年前叫富斗塘而取名为斗塘。始建于明代初期,由广东五华(原长乐)县河东镇黄肚湖雪公塘村人迁入增城县而形成,2008年搬至黄旗山山脚下的禾丰新村居住。 木古村,位于黄埔区永和街道北部,距永和街道办事处约1公里。东与斗塘村接壤,南与布岭村相连,西与禾朗村、田心村为邻,北与新村、翟洞村相望。古时流传\"先有木古,后有增城\"一说。《增城地名大全》有记载,此村是永和地区建村历史最早的,东汉前它属番禺地界,唐朝末年由沈氏迁来建村,那时候村中树木繁茂,古木参天,因此称为古木。沈氏迁走,黎氏续居,黎氏散,李氏、刘氏迁来繁衍生息,改称木古,以示区别。 九岭村,位于永和街西北部,距街道办事处约3公里,面积0.8平方公里。始建于清乾隆年间,由中原人口南迁而形成。因村北面的山形状酷似狗的睡姿,故名狗眠地。1949年后在\"大跃进\"时期更名为九岭。坐落于黄旗山南麓,清乾隆年间初建村,隶属广州府增城县管辖。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增城县新塘人民公社禾丰村,1976年属增城县永和镇禾丰村,2005年属萝岗区永和街禾丰村。2015年萝岗区划归黄埔区永和街禾丰社区至今。 布岭村,又名晒布岭村,位于永和街西北部的黄旗山下东南面,禾丰路与九岭路的交汇处,距街道办事处约2.5公里,面积约1平方公里,始建于清代。清嘉庆年间,惠州府永安县铁炉坝粬岭村九琏、九亮兄弟二人在此伐林烧炭,开垦农田,繁衍生息。原隶属于增城县永平乡石迳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增城县新塘镇管辖;2005年,划归广州市萝岗区;2015年至今,隶属广州市黄埔区永和街禾丰社区。 [=HT(]永岗[=]永岗行政村,包括宋屋、罗冚、横迳、井头(井心)、田心、吓围、雅瑶(黄瓦瑶)等7个经济社(自然村),它们随广州市行政区划变动而多次改变隶属关系,2015年9月起,归广州市黄埔区永和街永岗社区管辖。 宋屋村,原叫宋家庄。位于黄埔区永和街东南方向,永和河东边,距离街道办事处约0.9公里。总面积约0.5平方公里。相邻的自然村有树吓、罗冚、永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广州市增城县新塘公社管辖;1978年,属增城县永和镇;2006年,属广州市萝岗区永和街永岗社区管辖;2008年,撤销宋屋村,成立宋屋经济社;2015年9月,属广州市黄埔区永和街永岗社区管辖至今。 罗冚村(罗窿),位于广州市黄埔区永和街东北方向,距离永和街道办事处约1.5公里。总面积约0.5平方公里。相邻自然村有永茂村、宋屋村。曾用名猪罗冚,该村因外地人迁入而形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广州市增城县管辖;2006年,属广州市萝岗区管辖;2008年12月,撤销罗冚村,成立罗冚经济社;2015年9月,属广州市黄埔区永和街道办事处永岗社区管辖至今。 横迳村,位于广州市黄埔区永和街道办事处西南方向,距离街道办事处约1.43公里。总面积约0.23平方公里。相邻自然村有井头村、横坑村。始建于宋朝,姓氏为欧阳姓。欧阳志高在宋朝游广东,任广州卫掌,从广州城西迁移到沙贝。欧阳志高二儿子欧阳继先、三儿子欧阳肖先分别到横迳、隔田定居生活。因村屋横塞迳口而取名横迳。2015年,全村有户籍人口1216人,世居民族为汉族,属广府民系,通用语言为粤方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广州市增城县新塘公社管辖;1978年,属增城县永和镇;2006年,属广州市萝岗区永和街永岗社区管辖;2015年,属广州市黄埔区永和街永岗社区管辖至今。 井头村(井心),位于广州市黄埔区永和街道办事处南向,距离永和街道办事处约2.5公里,总面积约0.4平方公里。相邻自然村有横迳村、吓围村、增城区官山村。始建于宋朝,有揺田河从村的北面流过。2015年,井头村有户籍人口891人,世居民族为汉族,属广府民系,通用语言为粤方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广州市增城县管辖;2006年,属广州市萝岗区管辖;2008年12月,撤销井头村,成立井头联社,分别有井一经济合作社、井二经济合作社、井三经济合作社;2015年9月,属广州市黄埔区永和街道办事处永岗社区管辖至今。 田心村,位于广州市黄埔区永和街东南方向,距离永和街道办事处约2公里,总面积约0.045平方公里。相邻自然村有雅瑶村、树吓村、宋屋村、吓围村。始建于清朝,有揺田河从村的西南面流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广州市增城县管辖;2006年,属广州市萝岗区管辖;2008年12月,撤销田心村,成立田心经济社;2015年9月,属广州市黄埔区永和街道办事处永岗社区管辖至今。 吓围村,位于广州市黄埔区永和街东南向,距离永和街道办事处约1.5公里,总面积约0.067平方公里。相邻自然村有井头村、田心村。始建于1956年,因外地人迁入而形成。吓围村又名岗贝村,别名三家村。吓围村地处山间谷地,主要山岭有后龙山,主要河流有田心河,后改称永和河,在村的北面。2015年,吓围村有户籍人口276人,非户籍外来人口1430余人,世居民族为汉族,属客家民系,通用语言为客家方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广州市增城县管辖;2006年,属广州市萝岗区管辖;2008年12月,撤销吓围村,成立吓围经济社;2015年9月,属广州市黄埔区永和街道办事处永岗社区管辖至今。 雅瑶村(黄瓦瑶),位于广州市黄埔区永和街东南方向,距离永和街道办事处约1.1公里,总面积约0.05平方公里。相邻自然村有永茂村、田心村。曾用名黄雅瑶,因外地人迁入而形成。村民是由梅县地区迁入而来的,姓氏有宋、刘、蒋。2015年末,有户籍人口125人,非户籍外来人口120人,世居民族为汉族,属客家民系,通用语言为客家方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广州市增城县管辖;2006年,属广州市萝岗区管辖;2008年12月,撤销雅瑶村,成立雅瑶经济社;2015年9月,属广州市黄埔区永和街道办事处永岗社区管辖至今。 [=HT(]金坑[=]金坑行政村,包括钟屋、朱屋、卓屋、楼新、楼下、新村、黄屋、宝石、谷洞、银岭、上堂据2004年镇龙片区自然村统计,金坑包含的自然村里面缺少\"上堂\",增加了\"澳洲山庄\",由于上堂村所在地被整体征地搬迁,因此缺少上堂村情况介绍。参见《九龙镇志》,中华书局2015年版,第55页。、上新、龙山、邓屋、龙田、黄埔、鹅冚村等自然村。它们随广州市行政区划的变动而多次改变隶属关系,2015年9月至今,隶属黄埔区九龙镇金坑行政村管辖。 钟屋村,位于九龙镇南部偏西,距离九龙镇政府20公里,毗邻朱屋村。始建于清朝,因人口迁入聚居而形成。因世居村民多以钟为姓而取名钟屋村。2015年底,有户籍人口85人,世居村民均为汉族,属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 朱屋村,位于九龙镇南部偏西,距离九龙镇政府20公里,毗邻钟屋村。始建于清朝,因人口迁入聚居而形成。因世居村民多以朱为姓而得名朱屋村。因朱氏祖先生有五子,故又名\"五家朱\"。2015年底,有户籍人口153人,世居村民均为汉族,属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 卓屋村,位于九龙镇南部偏西,距离九龙镇政府20公里,与黄埔村、鹅冚村等自然村相邻。始建于清朝,因人口迁入聚居而形成。因世居村民多以卓为姓而取名卓屋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卓屋村由卓屋、硬饭堂、綦园排等3个自然村组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硬饭堂村搬迁至现卓屋村,而綦园排现仍有村民居住,现统称为卓屋村;2015年底,有户籍人口174人,世居村民均为汉族,属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 楼新村,位于九龙镇南部,距离九龙镇政府20公里,总面积约6.67平方公里,与楼下、黄屋、银岭等自然村相邻。始建于1961年,原属巫屋村,因人口增长及管理需要,该地被划入并命名为楼新村。2015年底,有户籍人口168人,世居村民均为汉族,属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2015年9月起属黄埔区九龙镇金坑行政村管辖。 楼下村,位于九龙镇南部,距离九龙镇政府20公里,总面积为0.3平方公里,与上新、黄屋、银岭等村相邻。始建于清朝光绪年间,因人口迁入聚居而形成。原名巫屋村,为巫姓村民居住地,因人口增长及当时的管理需要,1961年,黄屋村路口的巫屋村民居住地被划为\"楼新村\",而原巫屋村更名为楼下村。2015年底,有户籍人口135人,世居村民均为汉族,属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2015年9月起属黄埔区九龙镇金坑行政村管辖。 新村村,位于九龙镇南部偏西,距离九龙镇政府20公里,毗邻龙山村。始建于清朝,由人口迁入聚居而形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新村村原名和山村,由沙排、田寮、张屋、毛婆山、窖雨等5个自然村组成;1958年前,和山村坐落于水库脚下,村内有一条小溪河流经本村。相传有人在河中意外发现金砂由此引来了淘金热,于是小溪河被称为金坑河。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军占领广州后,派出部队到河的上游挖掘金矿,进行毁灭性掠夺,以致破坏了矿脉。1959年,因修筑水库(金坑水库),和山村全村搬至现址,并更名为新村村。2015年底,有户籍人口299人,世居村民均为汉族,属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2015年9月起属黄埔区九龙镇金坑行村管辖。 黄屋村,位于九龙镇南部,距离九龙镇政府20公里,总面积为6.67平方公里,与楼新村相邻。始建于清朝,由人口迁入聚居而形成。因最初居住的村民多以黄为姓而取名黄屋村,曾用名九龙围。2015年底,有户籍人口352人,世居村民均为汉族,属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民国时期,属增城县西罗乡管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增城县第三区成立云山乡(小乡)云龙合作社。1956年设云龙农业合作社,属镇龙乡(大乡)管辖。1961年,属增城县金坑林场管辖。1968年成立金坑大队,随镇龙片归中新公社管辖。1976年8月,中新公社分出镇龙公社,金坑大队由镇龙公社管辖。1983年11月,公社改为区(公所),下属成立金坑乡人民政府,乡府设在金坑新村。1986年12月,撤区建镇,成立金坑村管委会。2004年2月,随镇龙镇并入增城市中新镇,归中新镇管辖。2005年8月,随镇龙片转归萝岗区,属九龙镇管辖。2015年9月起属黄埔区九龙镇金坑行政村管辖。 宝石村,位于九龙镇南部偏西,距离九龙镇政府20公里,总面积为1.6平方公里,由外来人口迁至广汕路附近的山间谷地重新建村而成。相传先祖落户之时,有一块巨石散落在地里田头,故取村名为\"宝石\"。2015年底,有户籍人口207人,世居村民均为汉族,属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民国时期,属增城县西罗乡管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增城县第三区成立云山乡(小乡)云龙合作社。1956年设云龙农业合作社,属镇龙乡(大乡)管辖。1961年,属增城县金坑林场管辖。1968年成立金坑大队,随镇龙片归中新公社管辖。1976年8月,中新公社分出镇龙公社,金坑大队由镇龙公社管辖。1983年11月,公社改为区(公所),下属成立金坑乡人民政府,乡府设在金坑新村,下属自然村设村民委员会。1986年12月,撤区建镇,成立金坑村管委会,下属自然村村民委员会改为村民小组。2004年2月,随镇龙镇并入增城市中新镇,归中新镇管辖。2005年8月,随镇龙片转归萝岗区,属九龙镇管辖。2015年9月起隶属黄埔区九龙镇金坑行政村管辖。 谷洞村,位于九龙镇南部偏西,距离九龙镇政府20公里,与宝石村相邻。始建于清朝,因人口迁入聚居而形成。因山名而取名\"谷洞\",曾用名谷子洞、谷罗山。2015年底,有户籍人口123人,世居村民均为汉族,属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民国时期,属增城县西罗乡管辖。1955年,属增城县云龙社管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增城县第三区成立云山乡(小乡)云龙合作社。1956年设云龙农业合作社,属镇龙乡(大乡)管辖。1961年,属增城县金坑林场管辖。1968年成立金坑大队,随镇龙片归中新公社管辖。1976年8月,中新公社分出镇龙公社,金坑大队由镇龙公社管辖。1983年11月,公社改为区(公所),下属成立金坑乡人民政府,乡府设在金坑新村。1986年12月,撤区建镇,成立金坑村管委会。2004年2月,随镇龙镇并入增城市中新镇,归中新镇管辖。2005年8月,随镇龙片转归萝岗区,属九龙镇管辖。2015年9月起属黄埔区九龙镇金坑行政村管辖。 银岭村,位于九龙镇南部偏西,距离九龙镇政府19公里,毗邻楼新村。始建于清朝乾隆期间,因人口迁入聚居而形成,曾用名银排岭。2015年底,有户籍人口99人,世居村民均为汉族,属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2015年9月起属黄埔区九龙镇金坑行政村管辖。 上新村,位于九龙镇南部偏西,距离九龙镇政府20公里,总面积为0.3平方公里,毗邻楼下村。始建于民国时期,因人口迁入聚居而形成。20世纪50年代,由于广汕公路建设需占用村庄土地,因此整村迁移到李老虎村(上新村老屋)。李老虎村原住有李姓村民,后因人丁衰落或搬迁他处,现只剩下上新村民。1956年公社化时期,更改村名为上新村。1994年,因澳洲山庄开发需征用大山下老屋宅基地,澳洲山庄划拨宅基地(上新村现址)给上新村民重新规划建村。2015年底,有户籍人口152人,世居村民均为汉族,属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2015年9月起属黄埔区九龙镇金坑行政村管辖。 龙山村,位于九龙镇南部偏西,距离九龙镇政府19公里,与新村村相邻。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间,因人口迁入聚居而形成。因村中有山形似一条龙而取名\"龙山\",曾用名聚龙山。2015年底,有户籍人口289人,世居村民均为汉族,主要姓氏为张、温、魏,属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2015年9月起属黄埔区九龙镇金坑行政村管辖。 邓屋村,位于九龙镇南部偏西,距离九龙镇政府20公里,总面积1.5平方公里。始建于清朝光绪年间,因外来人口迁入聚居而形成。因世居村民多以邓为姓而取名邓屋,曾用名汤山口,与黄埔村、龙田村合称\"三联队\"。2015年底,有户籍人口180人,世居村民均为汉族,属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民国时期,属增城县西罗乡管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增城县第三区成立云山乡(小乡)云龙合作社。1956年设云龙农业合作社,属镇龙乡(大乡)管辖。1961年,属增城县金坑林场管辖。1968年成立金坑大队,随镇龙片归中新公社管辖。1976年8月,中新公社分出镇龙公社,金坑大队由镇龙公社管辖。1983年11月,公社改为区(公所),下属成立金坑乡人民政府,乡府设在金坑新村,下属自然村设村民委员会。1986年12月,撤区建镇,成立金坑村管委会,下属自然村村民委员会改为村民小组。2004年2月,随镇龙镇并入增城市中新镇,归中新镇管辖。2005年8月,随镇龙片转归萝岗区,属九龙镇管辖。2015年9月起隶属黄埔区九龙镇金坑行政村管辖。 龙田村,位于九龙镇南部偏西,距离九龙镇政府20公里,毗邻邓屋村。始建于清朝,因人口迁入聚居而形成。2015年底,有户籍人口166人,世居村民均为汉族,属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2015年9月起隶属黄埔区九龙镇金坑行政村管辖。 黄埔村,位于九龙镇南部,距离九龙镇政府20公里,总面积约为6.67平方公里,与卓屋村相邻。始建于1938年,由现钟落潭镇新陂村搬迁至本地开村建基。1961年,因金坑渠建设需要,部分村民又搬迁至此。因当时村中建有一座黄埔神庙而取村名黄埔村,曾用名巫屋。1958年,黄埔村、邓屋村以及龙田村合并为三联队,1961年三联队拆分为黄埔、邓屋、龙田三村,1967年又合并为三联队,1980年又拆分为黄埔村、邓屋村、龙田村。2015年底,有户籍人口113人,世居村民均为汉族,属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1961年,属增城县金坑林场管辖。1968年成立金坑大队,随镇龙片归中新公社管辖。1976年8月,中新公社分出镇龙公社,金坑大队由镇龙公社管辖。1983年11月,公社改为区(公所),下属成立金坑乡人民政府,乡府设在金坑新村。1986年12月,撤区建镇,成立金坑村管委会。2004年2月,随镇龙镇并入增城市中新镇,归中新镇管辖。2005年8月,随镇龙片转归萝岗区,属九龙镇管辖。2015年9月起隶属黄埔区九龙镇金坑行政村管辖。 鹅冚村,位于九龙镇南部偏西,距离九龙镇政府18公里,与卓屋村、朱屋村等自然村相邻。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因人口迁入聚居而形成。村内有一海拔约80米的山岭名叫鹅冚山,因此取村名为鹅冚村,另有金坑河在村的北面流过。2015年底,有户籍人口305人,世居村民均为汉族,属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民国时期,属增城县西罗乡管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增城县第三区成立云山乡(小乡)云龙合作社。1956年设云龙农业合作社,属镇龙乡(大乡)管辖。1961年,属增城县金坑林场管辖。1968年成立金坑大队,随镇龙片归中新公社管辖。1976年8月,中新公社分出镇龙公社,金坑大队由镇龙公社管辖。1983年11月,公社改为区(公所),下属成立金坑乡人民政府,乡府设在金坑新村,下属自然村设村民委员会。1986年12月,撤区建镇,成立金坑村管委会,下属自然村村民委员会改为村民小组。2004年2月,随镇龙镇并入增城市中新镇,归中新镇管辖。2005年8月,随镇龙片转归萝岗区,属九龙镇管辖。2015年9月起隶属黄埔区九龙镇金坑行政村管辖。 [=HT(]均和[=]均和行政村,包括的自然村有:云山(油麻山)、拾排、泗水(泗水氹)、江尾、河田、其冚、水浪、下排、车子浪、鱼迳、新桥。行政区划有多次变动,2015年随九龙镇划归黄埔区管辖。 云山村,位于九龙镇南部,距离九龙镇政府约8公里,总面积0.47平方公里。云山村坐落在油麻山山脚下,又名油麻山,分为温屋、廖屋、范屋、钟屋。2015年底,有户籍人口约203人,本地居民为汉族,属于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传统经济以农业为主,村民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有工资性收入和商业经营性收入。2015年9月,随九龙镇并入黄埔区,隶属黄埔区九龙镇均和行政村。 拾排村,位于九龙镇南部,距离九龙镇政府约8公里,总面积0.23平方公里。始建于明清时期,因中原人口迁入而形成。2015年底,有户籍人口约101人,外来人口10人。本地居民为汉族,属于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2015年9月,随九龙镇并入黄埔区,隶属黄埔区九龙镇均和行政村。 泗水村,位于九龙镇南部,距离九龙镇政府8公里,总面积为0.3平方公里。始建于清朝咸丰年间,由人口迁入而形成。清朝时期,泗水村又名泗水氹,民国时期更名为泗水村。相传因祠堂门前有个氹,有四管水流进氹底而得名。2015年底,有户籍人口122人,世居村民均为汉族,属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2015年9月,随九龙镇并入黄埔区,隶属黄埔区九龙镇均和行政村至今。 江尾村,位于九龙镇南部,距离九龙镇政府约8公里,总面积0.56平方公里。始建于清朝,由人口迁入聚居而形成。2015年底,有户籍人口约245人,外来人口约30人。本地居民为汉族,属于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2015年9月,随九龙镇并入黄埔区,隶属黄埔区九龙镇均和行政村至今。 河田村,位于九龙镇南部,距离九龙镇政府约8公里,总面积0.47平方公里。始建于清朝,因人口迁入而形成。因有河有田,故取名河田村。2015年底,有户籍人口约205人。本地居民为汉族,属于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2015年9月,随九龙镇并入黄埔区,隶属黄埔区九龙镇均和行政村至今。 其冚村(又名旗冚村),位于九龙镇南部,距离九龙镇政府约8公里,总面积0.35平方公里。始建于清朝,由于中原人口迁入而形成,1988年于原址重建。2015年底,有户籍人口约152人。本地居民为汉族,属于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2015年9月,随九龙镇并入黄埔区,隶属黄埔区九龙镇均和行政村至今。 水浪村,又名担水浪,位于九龙镇南部,距离九龙镇政府约9公里,总面积0.63平方公里。始建于清朝,由人口迁入而形成,民国时期搬迁至现址。因当时该村村民常去\"沙背坑\"(土名)挑水作为生活用水而得村名。2015年底,有户籍人口约275人,外来人口30人。本地居民为汉族,属于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2015年9月,随九龙镇并入黄埔区,隶属黄埔区九龙镇均和行政村至今。 下排村,位于九龙镇南部,距离九龙镇政府约8公里,总面积0.21平方公里,毗邻拾排村、云山村、江尾村。始建于清朝,由人口迁入而形成。2015年底,有户籍人口约93人。本地居民为汉族,属于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2015年9月,随九龙镇并入黄埔区,隶属黄埔区九龙镇均和行政村至今。 车子浪村,位于九龙镇南部,距离九龙镇政府约8公里,总面积0.38平方公里。因该村常年有三辆车分别送水到黄竹园、迳头等地,而取名车子浪。2015年底,有户籍人口约165人,外来人口100人。本地居民为汉族,属于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2015年9月,随九龙镇并入黄埔区,隶属黄埔区九龙镇均和行政村至今。 鱼迳村,位于九龙镇南部,距离九龙镇政府约8公里,距离村委办公大楼仅100米,总面积0.19平方公里。2015年底,有户籍人口约83人。本地居民为汉族,属于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世居村民主要姓氏为范姓、曾姓,其中,范氏约200年前从梅县迁徙至本地。2015年9月,随九龙镇并入黄埔区,隶属黄埔区九龙镇均和行政村至今。 新桥村,位于九龙镇南部,距离九龙镇政府约8公里,总面积0.43平方公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因为村后有山岭,村前有瓦窑,故叫岭背窑,清朝年间,该村祖先来到此处买地开村后,取名新桥村。2015年底,有户籍人口约186人,外来人口30人。本地居民为汉族,属于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2015年9月,随九龙镇并入黄埔区,隶属黄埔区九龙镇均和行政村至今。 [=HT(]迳头[=]迳头村,位于九龙镇南部,距九龙镇政府11公里,总面积1平方公里。始建于明朝初期,由北迁移民聚居而形成。据《广州凤翔陈氏族谱》记载,陈氏伯宗祖公迁徙到迳头村陈屋村,其从陈屋村外迁到此新建村庄而取名迳头村。2015年底,有户籍人口260人,村民均为汉族,多数属广府系,使用粤方言,有一部分属客家系,使用客家方言。2015年9月,随九龙镇并入黄埔区,隶属黄埔区九龙镇均和行政村。 旺村村,位于九龙镇东部边沿,距九龙镇政府约1公里,总面积约1.6平方公里,内辖4个经济合作社。始建于清康熙早年,因人口迁入聚居而形成,为黄坳村钟氏先祖日相公原居地,日相公迁至黄坳自然村现址后,此地更名为换村,后改为旺村。因村民居住分散,为方便管理,按片区分片,将旺村新屋、旧屋、邓屋、上河背、红珠石划归为一个片区,即旺村片。至2015年底,有户籍人口590人,世居村民均为汉族,属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世居村民主要以钟、邓、夏为姓。2015年9月,随九龙镇并入黄埔区,隶属黄埔区九龙镇旺村行政村。 佛子庄村,位于九龙镇东部边沿,距九龙镇政府约5公里,总面积约3平方公里,内辖9个经济合作社。始建于清初年间,因人口迁入聚居而形成。至2015年底,有户籍人口1224人,其中男性634人,女性590人,村中最年长者91岁(男),海外留学人员2人,外来人口约30人。世居村民均为汉族,属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传统风俗保留有客家文化风情与特色。2015年隶属广州市黄埔区九龙镇洋田行政村。 竹山村,位于九龙镇东部,距离九龙镇政府5.5公里,与东面迳下村、南面洋田佛子庄村、西面何棠下金水里村等自然村相邻。始建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7年),由旧竹山窿村民搬迁至本地聚居而形成。因原竹山村是革命老区,1962年,为解决住房问题,政府筹建了新房屋给老区原村民居住而形成。因居住地周边竹较多而取名竹山村。2015年底,有户籍人口206人。村民均为汉族,属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2015年9月隶属黄埔区九龙镇何棠下行政村。 高禾场村(有时写成\"高和场\"),位于九龙镇东部,距离九龙镇政府6公里,相邻自然村有迳下村、虎窿村。始建于1930年,由现增城福和镇、现九龙镇洋田村村民迁入而形成,1957年,搬至现址重建。2015年底,有户籍人口220人。村民均为汉族,属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2015年9月,隶属黄埔区九龙镇迳下行政村管辖。 虎窿村,位于九龙镇以南,距离九龙镇政府5.5公里,相邻自然村有斯文堂、高禾场、迳下村。始建于1930年,因增城福和、南祠、官塘人口迁入而形成。1957年合作化时期,迁至现址重建,取名虎窿,曾用名田心屋、水井、郭屋、延安。2015年底,有户籍人口189人。村民均为汉族,属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2015年9月,隶属黄埔区九龙镇迳下行政村管辖。 一,本书是第一本以“广州市黄埔区革命老区”为主体的,论述广州市黄埔区老区的革命历史和老区发展历史的著作。全书从黄埔区的老区情况、人文习俗、老区的革命历史、社会发展、革命遗址等多个维度进行叙述,脉络清晰,史料丰富,是一部可读性强的地方史书。 二,本书反映了广州市黄埔区革命老区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创建和发展革命根据地的历史过程,记录了当地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的历程,记录黄埔区革命老区的光辉历史,传承黄埔区革命者勇于奉献的革命精神。本书可让社会各界充分了解黄埔地区的红色历史,可作为一部对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和青少年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理想读本。 三,本书内容充实有分量,值得读者深度阅读和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