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教程
作者简介
杨丽萍,汉族,广西全州人,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民族教育、基础教育。兼任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教育人类学专业委员会理事、广西教育家摇篮工程专家组成员、广西基础教育名师工程导师。主要从事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民族文化与教育等方面的教学和理论研究。主持或参与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国家社科基金、国际合作项目10余项;出版独著、参著11部;在《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广西民族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相关研究成果荣获广西高等教育自治区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广西壮族自治区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6项,广西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特等奖1项,国家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 覃德清,壮族,广西柳江县人,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人类学。曾任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广西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广西师范大学壮学研究所所长、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常务理事、广西壮学会副会长。先后承担4项国家社科基金课题,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等奖励。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5年度人选、广西“新世纪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二层次入选者、广西壮族自治区优秀专家、南疆民族和谐关系研究团队首席专家。出版了《中国文化学》《审美人类学与区域文化建设》等独著6部;《中国文化概论》《壮族文学发展史》等合著13部;在《文学评论》《民间文学论坛》《民族文学研究》《广西民族研究》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50余篇。主编教材《中国文化概论》获广西壮族自治区优秀教材二等奖。
内容简介
学习中国文化的宗旨 中国文化凝结着中华民族的创造智慧和文明成果,体现了中国各民族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深刻理解。中国各民族的衣食住行、生活习俗、宗教信仰、文学艺术、哲学思想、伦理道德等不同表现形态,构成了异彩纷呈的中国文化的整体结构。 中国文化是确立民族认同的力量之源,依托中国文化认知和文化自信教育,将国家民族的历史记忆嵌入青少年的心灵,以增强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奠定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文化基石。因此,学习中国文化应围绕以下核心宗旨展开: 1.把握文化结构,感悟文化精神 中国文化历史悠久,绵延数千年未曾中绝,是人类文明史上无比珍贵的财富。青少年肩负着传承和重建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这就需要深入地认识中国文化的整体结构。在全球一体化的浪潮中,外来文化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广泛影响,而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理应推动中华价值观念和文化精神发扬光大。达到这一目的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从文化的角度理解中国文化的整体结构和精神实质,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 2.培植文化自觉,提升民族品质 文化自觉要求人们对自己生活其间的文化有所感知、有所了解、有所觉悟,由自知而自觉,然后理性地投入文化建设当中。文化的自知和自觉是民族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文化自知是文化自觉的前提,文化自觉是文化自信的基础,文化自信是文化自强的根基。培植文化自觉有利于提高国民素质,有了国民素质和品格的整体提高了,国家的兴旺发达才有根本保证。 3.增进相互了解,促进民族和谐 科学技术和经贸往来把全人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民族之间的交往增多,互动日趋频繁,消解民族间的对立冲突,促进各民族相互理解,推动各民族和睦相处,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宁。增进了解,尊重各民族的文化传统,肯定不同文化的价值,是实现民族团结、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手段,也是与世界其他民族和谐共处,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前提? 4.推进人文关怀,反对功利主义 功利主义是人类文明危机的根源。如果任由功利主义蔓延,那么本已脆弱的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关系将会遭到破坏,阻碍人类社会的发展。功利主义思潮忽视审美情感的陶冶、忽视心灵的净化,容易造成人的“异化”。因此必须弘扬中国文化的人文主义精神,以人为本而非以物为本,促进人文科学知识的普及,提高国民的综合素质,为中国文化的未来发展奠定深厚的人文根基。 5.重振民族精神,促进民族复兴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它是中华各民族生活方式、理想信仰、价值观念的文化浓缩,是中华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主要内容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要将中华民族的力量源泉汇聚于民族精神的重构,借助文化的推广和普及,强精神文明建设,重塑民族精神,统一民族心力,齐心协力地建设美好家园,促进中国文化在新时代焕发绚丽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