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超的阶梯(国企改革和产业升级的国际比较)/清华国有企业研究丛书
作者简介
周建军,***国资委研究中心副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哥伦比亚大学政策对话倡议组织联合培养博士。研究方向是产业发展战略和政策,在《经济社会体制比较》、《**经济评论》和Oxford Handbook of China Innovation等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和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转载十余篇。获***国资委直属机关**论文奖、中国政府公派留学奖学金、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学术新星”等。
内容简介
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人始终在探索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在多数农业为主的后发**,经济赶超就是一个持续工业化并追赶的过程。然而,这样的工业化并不是一个市场自发完成的过程,它充满了政府和市场的彼此互动和相互促进,甚至充满了艰辛和曲折,正如中国在内的后发**的工业化所展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来,尽管历经艰辛和曲折,中国共产党和政府领导下的十几亿中国人民,将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建成了世界**大工业国,创造了工业化的中国奇迹,走出了追赶和**的中国道路。 十多亿人口的大规模工业化,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面貌,***地重塑了世界经济版图。与大规模的工业化发展成就密切相关,中国的**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人均预期寿命、脱贫人口比重等多项重要发展指标持续提升。根据世界银行统计,2018年,中国的**生产总值(GDP)达到13.6万亿美元(现价美元),人均国民收入达到9470美元(现价美元),整体已经进入了中等偏上收入**行列。但是,我们应该看到,中国工业化的任务远远没有完成;新时代的中国工业(制造业),正走向高质量发展等新的工业化和经济发展坐标,也面临着“大而不强”之类的问题和挑战。如何因应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新特点新要求,做好相应的理论准备和研究探索,是时代和形势赋予我们这一代理论和政策研究工作者的当然使命。 发展战略的制度因素 从经济学说史来看,伴随着工业化在东西方**的开花结果,经济学家对后发**的经济赶超这一重要命题做了大量的研究。伴随着美国、德国、日本、韩国等**成功实现经济赶超,一批有重要影响的经济学思想和著作也随之诞生。这其中,*有影响的经济学家当以美国开国财长汉密尔顿、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奥地利籍哈佛大学教授熊彼特、俄籍哈佛大学教授格申克龙等为代表。汉密尔顿、李斯特和格申克龙,分别以《制造业报告》、《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经济发展理论》和《经济落后的历史透视》等传世名作,推动了不同历史时期对于经济赶超问题的讨论甚至实施。尤其是,作为“二战”后代表性的发展经济学家,格申克龙一度声称,一个**的经济越落后,“特殊制度因素”在经济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就越大。这样的观点,为那些试图赶超的后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南。 近年来,以斯蒂格利茨、罗德里克、马祖卡托、张夏准和林毅夫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对经济赶超尤其是经济赶超中的制度因素(产业政策和国有企业等)也进行了大量讨论,掀起了**范围新一轮的讨论热潮。而且,联合国经社部、联合国贸发会议、世界银行、**货币基金组织、经济合作组织等**组织也对此予以高度关注,以各种形式参与这些重要的发展政策讨论。联合国贸发会议2018年度《世界投资报告》的副标题就是以新型产业政策命名的,并研究披露占**GDP 90%左右的经济体都在广泛使用产业政策的重要事实。**货币基金组织2019年度的研究报告,对亚洲经济体起飞过程中的产业政策(尽管并不总是成功)给予积极评价,称赞产业政策引导下的产业发展目标可以*容易地实现。联合国经社部2007年“**发展战略”报告则强调,公共投资和国有企业对一国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经济合作组织也认为,国有企业可以作为市场机制和监管的补充机制,用于解决市场失灵、实现社会目标等。 英国工业革命以来,每一个典型的工业化**都有自己介入经济活动的方式。无论是从历史还是当下来看,国有企业和产业政策也都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某种程度上,国有企业就是一种特殊形式的产业政策。作为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和格申克龙所称的“特殊制度因素”,国有企业和产业政策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方面,中国创造性地发展了国有经济、私营经济在内的多种所有制经济,积极调动了企业和个人等市场主体的能动性;另一方面,企业和个人等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得到了产业政策的支持和自主创新战略的引导,多个渠道提升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也弥补了市场的缺陷和不足。基于自身实践来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方法论,基于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相结合的发展经验,也受到了一度倡议“华盛顿共识”的世界银行等**组织的瞩目。 真实的美国和世界 客观地看,“华盛顿共识”所主张的一揽子政策内容,既不符合中国的发展实践,也不是发达**自身的真实历史。正如本书的比较研究所揭示的,好多流行的说法和看似正确的观点,并不一定能经得起仔细推敲。无论从历史还是当下来看,有为的政府是发达**和后发**实现工业化的重要因素。公共投资(国有企业)在任何减贫的经济战略中都是**重要的。在当下的中美经贸摩擦中,号称自由市场经济体的美国对他国正常的产业政策指手画脚,却对本国制定的无处不在的产业政策视而不见。同样需要注意的是,当今世界经济并不是**自由的市场经济,而是寡头垄断资本、大企业**的市场经济;而**寡头垄断资本中占**地位的还是发达**的大企业,从半导体到大飞机概莫能外。 积极有为的产业政策、在**产业链和价值链占**地位的跨国公司和领军企业,才是包括美国在内的发达**的真实经济学。时至当下,美国有着**典型的产业政策体系,产业技术政策(政府研发支出***多)和产业组织政策(反垄断政策的悠久历史)为本国企业服务;凭借实力强劲的跨国公司群体(美国有120家左右《财富》500强企业),美国仍旧拥有**1.6万亿美元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的*大份额,在飞机、集成电路、精密仪器、制药等方面具有竞争优势。这个意义上,后发**不能轻信那些流行的说法和政策建议,有必要深入了解发达**经济发展的真实历史和现状,审慎选择和制定发展政策;诚如斯蒂格利茨教授所一再呼吁和建议的:“按我们做的做,别按我们说的做”(Do as we do, not as we say)。 本书的**比较 就思想和知识来源而言,本书的部分研究,有些受益于关心发展问题的经济学先知的理论探索的启发,有些受益于联合国、世界银行等**组织的政策研究的影响,也是为了回应中国自身的改革发展实践提出的新要求和新问题。基于**外的理论发展和政策实践,本书从**和**、历史和当下、经验和教训等多个视角开展了比较研究,力争将经济发展的多元性和复杂性加以呈现,以研究借鉴那些对中国经济发展有益的他山之石。一方面,本书试图丰富和拓展既有的理论研究,从多元的理论视角来丰富既有的经济理论和政策研究,以理解那些纷繁复杂的经济现象;另一方面,本书试图结合**外的发展经验,用实践来丰富和检验现有的经济理论,还原真实世界的经济学。 本书分上、中、下三篇,分别围绕**发展战略的制度影响、国资国企管理的模式得失、产业升级赶超的路径优劣等三个维度,进行了**比较视角的研究讨论。作为本书的**部分,上篇对中国的产业发展战略与政策、后发**经济赶超中的国有企业与产业政策、韩国财阀的不稳定增长模式等影响**发展的制度得失进行了比较研究。作为本书的第二部分,中篇对“淡马锡模式”、员工持股制度、“大国资”监管、自然“资源祈福”、阿拉斯加社会分红等国资国企管理的多种模式或问题进行了比较研究。作为本书的第三部分,下篇对美国产业政策、后发**的知识产权制度、**半导体产业赶超路径、**产业集中和并购重组、供给侧改革和需求侧管理等关系产业赶超升级的不同路径进行了比较研究。此外,作为比较研究的拓展,本书择要译介了联合国、**清算银行、剑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机构或学者对于上述问题的前瞻性观点。 有意义的理论研究和有用的政策研究,是多数理论和政策研究者的努力目标和心愿。客观地承认,做好理论研究工作是不容易的,做好有用的政策研究工作同样不容易。这本书既有理论研究的影子,又有政策研究的印迹。作为学术研究论文,本书所讨论的多数内容,先后在**外学术刊物公开发表过,有些还在联合国贸发会议、亚洲开发银行和哥伦比亚大学的**学术会议上报告过;同时,本书所讨论的部分内容也刊登在多种政策简报上,引起了中央领导同志和**发展改革委、***、***国资委等部委的关注和肯定。所讨论的某些问题,已经引起重视或得到部分解决。但是,还有不少问题,仍然需要持续和刻苦地关注、研究和努力。 赶超的阶梯 就本书而言,无论是研究发展战略、国有企业、产业政策,或是关注美国、新加坡还是日本、韩国,都是为了丰富和增进对我们自身和世界典型**发展道路的认知,**老路和邪路、坚定践行中国道路;同时在比较和借鉴****经济发展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实事求是地制定符合国情的的发展战略,借力国有企业和产业政策这些重要的发展阶梯,因势利导、积极而为、拾阶而上,**和推动中国经济*好*快地发展,*终实现经济赶超的目标,这正是本书主书名《赶超的阶梯》的本意所在。无论是从历史还是当下来看,产业政策和国有企业的多样化存在,也是发达**实现经济赶超并在**竞争中获取优势地位的重要“阶梯”。 当前,恰逢改革开放40周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重要历史节点,举国上下正在学习贯彻党的***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体中华儿女正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而努力奋斗,我寄望这本书的出版能对认识和了解真实世界的国有企业和产业政策有所参照,对中国本土领军企业的培育和战略产业的升级有所推动,对认识和探索新时代的中国发展道路有所助益,对经济发展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有所贡献。 ?一、有为政府与经济发展的**比较 发达**和后发**普遍存在的市场失灵问题,已经被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所接受。而对后发**所存在的各种影响经济发展的现实而具体的问题,诸如企业家才能缺乏或研发活动缺乏导致的企业“能力失灵”,企业规模太小导致无法有效竞争的“规模失灵”,企业融资机制缺乏或不健全导致的“资本市场失灵”等,也应给予*多的关注和正视。虽然经济学家们对政府与市场关系这一主题总是有很多争议,但是政府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仍旧是各国经济发展成败的重要影响因素。工业化本身,就是一个持续的市场创造和产业政策能力增进的过程,需要长时间的培育和学习。就产业政策而言,作为一种必要的存在,从历史和现实来看,世界上没有不用产业政策而实现成功赶超的发展中**,也没有不用产业政策而继续**的发达**。 按照以格申克龙为代表的发展经济学家的理论,越是经济落后的经济体,政府对于经济发展的作用(“特殊制度因素”)就会越大。为了追赶发达**,以政府干预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包括产业政策甚至*直接的国有企业形式,就成了后发**,尤其是中国这样的社会主义**用来发动和实施工业化的重要选项。 尽管由于种种原因,苏联、东欧、拉美的不少**一度受到“华盛顿共识”的影响,但是,近些年来,伴随着对“华盛顿共识”的激烈批评(以斯蒂格利茨等为代表)甚至世界银行、**货币基金组织自身对于“华盛顿共识”的公开反思, 有为政府的角色越来越受到联合国、世界银行、**货币基金组织等**组织研究报告的肯定。诚然,一个积极有为的政府及其制定产业政策、管理国有企业的表现,是与所在国政府的治理能力和水平密切相关的。 (一)世界银行等**组织的研究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宾塞和索罗领衔的世界银行《增长报告:可持续增长和包容性发展的战略》研究显示,自20 世纪50年代以来的六十多年时间里,**范围内年均经济增长率达到7%以上并持续25 年以上的13 个经济体,包括博茨瓦纳、巴西、印度尼西亚、日本、韩国、马来西亚、马耳他、阿曼、新加坡、泰国、中国等。这些成功的经济体的一个共同特征就是在市场配置资源的同时都有一个日益能干、可靠和有责任感的政府,即有领导力和有为的政府。这些经济体的政府,大都以产业政策、公共投资、资本账户管制等多种方式推动经济增长。 这其中,亚洲经济体起飞过程中使用产业政策来推动经济发展的战略,也受到了**货币基金组织研究报告的积极评价。值得注意的是,关于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尤其是如上13 个经济体的成功秘诀,世界银行《增长报告》强调,高速增长型经济体的政府,并不是自由市场理论的**奉行者。这些经济体为促进出口多元化和保持竞争能力尝试了各种政策。这些政策包括:通过产业政策促进对新兴部门的投资,通过采取若干资本管制措施和外汇储备对汇率进行管理。a而任何一个经济体如果不能保持很高的公共投资率(包括基础设施、教育、卫生),就不能保持高速经济增长,因为公共投资不仅不会排挤私人投资,反而有利于吸引私人投资。具体而言,公共投资为新产业的产生铺平道路,使私有企业得益于工人健康、劳动力受教育水平高、道路可用性强、电力供应可靠,从而获得*高的投资收益。从*长的历史区间来看,自英国工业革命至今,每一个典型的工业化**都有自己介入经济活动的方式。有为的政府同样是欧美发达**实现工业化的重要原因所在。无论发达**还是发展中**,都将产业政策作为自身实现工业化和经济赶超的重要手段。国有企业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于发达**和发展中**。联合国贸发会议的《世界投资报告2018 :投资与新型产业政策》显示,在过去的十多年里,产业政策再次变得流行;在过去5 年里,有84 个**或地区制定了明确的产业发展战略,这些**或地区的GDP 占到**GDP 的90% 左右。 1、林毅夫作序**; 2、《光明日报》《瞭望》周刊等主流媒体专文**; 3、聚焦中国产业发展战略研究,助力国企改革和产业升级,实现中国经济赶超目标; 本书从**发展战略的制度影响、国资国企管理的模式得失、产业升级赶超的路径优劣等三个维度,对经济赶超中的制度因素和具体路径做了**和**、历史和当下、经验和教训等多个视角的研究讨论,以还原真实世界得国有企业和产业政策,借鉴对中国经济发展有益得他山之石,助力市场导向的国企改革和创新驱动的产业升级,推动中国经济赶超目标的实现。 4、刘国光、陆燕荪、吴栋、孔丹、文一重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