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史/细讲中国历史丛书](https://file.mhuoba.com/shop/3/100021/picture/book/20191102/00/20191102002500161.jpg)
出版社: 上海人民
原售价: 48.00
折扣价: 31.20
折扣购买: 西周史/细讲中国历史丛书
ISBN: 9787208126282
黄爱梅,历史学博士。主要从事先秦、秦汉史方向的研究。曾发表《西周金文诸侯称王现象辨析》、《西周中晚期君臣体系的变化及其对王权的影响》、《从王官继承现象看西周王权与贵族家族的关系》、《士山盘铭补义》、《战国末期至西汉初年的妇女婚姻家庭生活——以睡虎地秦简和张家山汉简为主要研究对象》、《秦汉江南地区城市发展的阶段与特征》、《先秦秦汉时期“江南”概念的考察》等多篇论文,合著有《趣味历史》、《器之藏——考古学视野下的中华上古文明》、《国学经典导读》等。现为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第三节 王朝与周边的战争 西周前期,周王通过主动分封宗亲的方式,建立 起了一个有效统治广袤地区 的“王室一诸侯”体系,形成具有西周**特色的宏 观地缘政治结构。总体而言, 这个政治结构的实际效果还是不错的。尽管如此,在 周王朝统治区域的周边,仍 然活动着许多不同部族的人群,与周王室的关系并不 稳定。他们时服时叛,许多 时候与周人兵戎相见。这些周边人群,周人称之为“ 戎夷蛮狄”。泛泛来分,北方 为戎,南方为蛮,东方为夷,西方称狄。 周人的西北和北部,生活着一些游牧性质的人群 ,比如羌、犬戎、混夷、昆 夷、畎戎、鬼方与猃狁。有学者认为,除了羌,其他 的名称其实指的都是同一族 类,不过有时间、地点、音译、诬称以及个别支派的 不同罢了。 从考古发现来看,在今陕西和山西交界的黄河两 岸和内蒙古中东部,分布着 以山西石楼和陕西绥德为中心的青铜文化,其青铜武 器、工具和装饰品具有**鲜 明的北方地区文化特色,包括带銎的戈、钺、斧,兽 首刀、环首刀、铃首剑、蛇 形匕,带铃车饰、靴形器、梳等。此外还有用黄金制 作的弓形器、耳饰等。位置 *北方的内蒙古伊金霍洛旗朱开沟遗址,出土了包括 礼器、**、工具和装饰品 在内的不同器类青铜器,其代表性器物是装饰有羊首 、马首、鹿首的短剑、短刀 和装饰有动物纹样的牌饰、装饰品,将原以为春秋战 国时期才出现的“鄂尔多斯 青铜器”的时代上限推进到了商代早期。北部的这两 支青铜文化,都显示出半农 半牧的经济形态特征,而且随着气候的变化,都大体 发生了从定居农业转向畜牧 业的历史过程。 在西北的甘肃、青海地区,商周时期的青铜文化 有辛店文化、卡约文化和寺洼 文化。辛店文化分布在青海东部和甘肃中部地区;卡 约文化分布于青海湟水流域, 东至甘青交界,西达青海湖至柴达木盆地东北边缘, 北到祁连山南麓,南至果洛玛 沁黄河沿岸;寺洼文化分布于甘肃洮河流域,西与辛 店文化相邻。此外还有腾格 里沙漠南缘、分布在今甘肃西部偏北地区的沙井文化 ,等等。这些青铜文化反映 出:这些地区的经济生活中畜牧业所占;比重都很大 ,埋葬习俗方面也具有一些一 致性,有学者认为这或许 与氐羌古族的遗存有关。 还在周人早期的历 史里,无论是不窋失官、 “自窜于夷狄”,还是古公 “虽在夷狄之间”却仍然 坚持农业生产、“复修社 稷之业”,这些故事都反 映了早期周人与戎狄割 不断的复杂关系。不过,从这些故事的叙述中,也能 大致反映出周人族群意识兴 起的过程。商朝末期周人首领王季与姬昌壮大周人的 势力,很大程度上就是通过 与这些戎狄进行战争和融合来实现的。 西周时期,这些戎狄向东南推进的步伐并没有停 止,因此与周王室之间的战 斗也在持续。周康王二十五年(亦有认为是昭王时期 ),周人与鬼方发生了一场大 战役,周人大获全胜,俘获敌方酋长三人,战俘近一 万四千人,杀戮五千余人,还 缴获数量超过一百的马匹和战车,三百五十五头牛、 二十八只羊。西周一方的* 队,是由一位叫“盂”的将领率领的。取得如此规模 的胜利,周王在宗周的周庙 举行了盛大的献俘礼,隆重地祭祀文、武、成王,并 对盂大加赏赐。这件事对盂 而言是大大的荣耀,他专门铸了一只向祖先祭祀的鼎 。小盂鼎的铭文详细记载了 献俘礼的过程。 这场战役,鬼方惨败,自此之后很长时间,西北 方面一直比较太平。穆王也 曾对犬戎用兵,但战果不大。直到西周晚期,猃狁又 成为周王室的心腹之患。宣 王时候,猃狁势力甚至逼近周都宗周,而周幽王就是 在犬戎、申侯和缯侯的联合 *击下,身死国亡。 在与西北戎狄交战的过程中,文化也在潜移默化 地交流和融合。比如,西周早 期的小盂鼎和西周中期的师同鼎铭文中,都提到了北 方戎人用车的细节。1963年 在内蒙古宁城南山根夏家店上层墓葬出土一件西周晚 期的骨牌,上面刻有用车猎 鹿的场景,车的形制与中原战车相似,说明西周的北 方游牧民族也使用马车。另 外,在前苏联、蒙古、中亚各地的远古岩画中,也陆 续发现了与商周甲骨文、金文 “车”字形式**一致的马车图案。而且在中亚西部 的亚美尼亚赛万湖南岸的恰申 古墓中,出土了两辆保存完整的马车,基本结构与商 代的马车无异,而年代上却 比中国中原地区*早的马车出现的时间还要略早些。 这些情况显示,商周马车的 起源,并不是中原地区的孤立现象,恐怕与广阔的亚 欧大陆还存在某些共通之处。 那么,处在中原和中亚西部之间的这些戎狄,很可能 就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一座桥 梁。 西周早期,周人在东方的主要敌人,是居住在今 山东及河南东部、江苏北部 的东夷。今山东半岛的古代文化渊源深远,新石器时 代中、晚期的大汶口文化和 山东龙山文化,发展水平都达到相当高的程度。夏商 时期分布于这一地区的岳石 文化,被**为是东夷古族的遗存,此时已经进入青 铜时代。 这一区域的人群,从夏、商时期开始,就是中原 劲敌。中原王朝用兵不断, *终夏桀、商纣都因征伐东夷而大伤元气,从而给予 了商汤、周武以灭国的可乘 之机。周初时,管叔、蔡叔联合商纣之子武庚叛乱, 东夷的奄、薄姑也趁机而动, 周人经历了三年的艰苦东征,才重新稳定局势。所以 ,周公东征胜利后,就把齐、 鲁这样重要的诸侯分封在奄及薄姑旧地。驻守在东部 的王朝*队成周八师,*主 要的战略目的之一就是征讨东夷。有一件小臣谴簋, 铭文就记载了“伯懋父以殷 八师征东夷”的事情。 继东夷之后,在东南方给周人造成极大困扰的是 淮夷,又称南淮夷。主要分 布在淮水流域,包括徐国、鄂国在内的若干**或部 族人群。原来在今安徽江淮 地区分布着一支斗*台文化,时代约与中原 地区的夏代相当。西周初期,由于周人东征 的打击,部分东夷南下,*壮大了准夷的势 力。在淮北地区,有一批偃姓小国,诸如群 舒(舒庸、舒鸠、舒龙、舒蓼、舒鲍)、英、 六、蓼、宗、巢、桐等。传说,偃姓的始祖 是生于曲阜的皋陶,这样说来,这批小国 也很可能*早就是东夷的一支。 P10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