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读古诗词
作者简介
朱伟 **媒体人。曾任《中国青年》杂志社记者、编辑,《人民文学》杂志社小说编辑、小说编辑室副主任,主编《东方纪事》杂志,创办《爱乐》杂志,任《三联生活周刊》主编二十年。著有《考吃》《有关品质》《微读节气》《四季小品》《重读八十年代》等。
内容简介
我一直以为,一年四季,从农历新年(现在叫春节)到除夕,人与天地万物**共处,让**天过得有滋有味,我们古人一代代传下来,其实有一个“密码本”。我们古人的认识中,人在天地万物的荫蔽呵护之中,这个“密码本”是教人认识自己与天地万物的关系的。 现在回想,我祖母那一代,是有在天地万物中的敬畏心的。祖母28岁生我父亲,母子不到30年的年龄距离,却似乎清晰分界了新旧两个时代——祖母出生在光绪九年(1883),她生父亲是宣统二年a。父亲说过,他出生第二年,就没有皇帝了。我母亲比我父亲小三岁,则一出生就是民国,她自豪地逃脱了缠足,**是被新思想洗礼的知识女性了。 祖母活到96岁,不识字,但这不妨碍她一直维持高傲的姿态。母亲说,祖母是一直看不起她的。母亲的说法是,因为她出身相对贫寒。我的理解,则可能主要是因为母亲身上*少旧规矩的制约,祖母*看重规矩。 祖母是喜欢我的,直到1968年离家下乡前,我一直住在她房内,每晚都在她自己的捶背声中入睡。早上一睁眼,则每天香烟缭绕,祖母已经在念她的《心经》了。大姐说,这《心经》是她上师范学校时教祖母的,祖母背下来,就念了一辈子,直到“**”也未中断,只不过安放观音的佛龛外,贴上了伟大**像而已。祖母在家不用拐杖,她的一双小脚秀气,但老了走不稳,踩在地板上晃悠悠,声音就很重。 祖母房里一排朝阳的明亮窗户,窗外屋脊上搭着花架,花架上摆满大大小小的花盆。她*喜欢千*红、石腊红与太阳花、石竹花。石腊红就是天竺葵,太阳花北方俗气的叫法是“死不了”,石竹花就是康乃馨了。千*红花开是一个个紫色披着无数细针的小圆球,祖母会剪下这些圆球,插在祭品上。祭祀是她隔三岔五极重要的工作,差别只在大祭还是小祭。小祭无非点三炷香,任香烟缭绕;大祭则要供上做好的鱼肉饭菜,是要磕头的。除了祖父的忌*,清明、农历七月十五与冬至,祖母的祭祀遍及先贤、地祇各种对象,她记着天上地下、神界冥界的各种生*。我总觉得,在她的世界里,天地鬼神是每时每刻活生生共同的存在,彼此是没有阻隔的。她知道什么节候该刮什么风,东南风变成了东北风,或者西北风变成了西南风,就要变天了。她知道雷公、电母、风伯、雨师对应的各路神仙,甚至能用神仙对应天上的星座。我的童年的天是湛蓝的,夜晚,天井上空是拥挤的星星。*美是秋夜:窗户洞开,清风轻拂着蚊帐,被月色映亮的檐下挂着祖母从市场买回装金蛉子、纺织娘的笼子,它们在月色中歌唱,祖母就躺在她的雕花红木大*里,隔着蚊帐,用疲倦的声音给我讲各路神仙。现在回顾,她的思维中,窗外是神界,这神界关注与作用着我们。家里居住的,除了我们,还有先祖、地祇,他们*是这个家具体的佑护者。祖母说,你做的事,先祖、地祇、神仙都能看到。她这样来理解因果报应——盛夏的每一记震天动地的雷声,在她的理解中,都是针对地上作孽的人的,幼小的我因此常毛骨悚然。我体会,老辈人正是在这样的天地人关系中产生敬畏心的。到我父母这一代,传统文化的根已被掘断,他们的敬畏心,则是被战争、逃难、你死我活的阶级斗争与政治运动、思想改造培养的了。 祖母没有文化,当然不可能接触那个神秘的所谓“密码本”。其实,早在吕不韦组织门下文人写《吕氏春秋》时,就想将前人对天地人关系的认识,整理成一个“密码本”。吕不韦身在当时的位置,是有确立天地人关系的野心的。这个“密码本”以《礼记?月令》的十二纪开头,他想在自然秩序中思考人的行为,通过物理、生理的对应,来梳理天地万物与人的关系。遗憾的是,吕不韦站在道家立场,不能将《周易》作为认识论的基础,*不可能用哲学思想,对应天时、地利来思考人和。 秦统一中国前,是古人思想飞扬的时期。可惜那时候,没能够诞生一部*深入认识天地人关系的“密码本”。待秦汉帝国强大后,皇权高于一切,文人就越来越成为帝王理想的附庸,无禁忌、无羁绊的思想巨人越来越少,文人也就将才华转向了诗赋。诗赋不产生思想,却对应**天具体的*子,吟诵具体的天时地利人情。想想帝王时代,皇帝高坐金銮殿,群臣俯首听命,于是,一代代才子都会“眷然有归欤之情”(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句),或为官亦身在田园。于是,一代代的诗歌,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就汇成了一个巨大的宝库。 我是因为无能力以古人认识天地人关系的哲学方法论解释一年四季,才想到按照**天的*子,去寻找古人在诗词吟诵中所体现的生活态度。退而求其次,我以为,这也能成为一个惬意天地万物中,过好每**的“密码本”。于是,我就如一叶扁舟,驶进这温风扑面的海洋。从我萌生意向起,至今有四五年了。 刚开始的工作,是每天利用微博这个工具,将**天能对应的诗词找出来。365 天,有些天,**诗人留下的诗词多,选择性充裕。比如元旦、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八月半、九月九。大多时间,选择性不多,没有对应的,或即使有,质量也不高,这就需要寻找。因此,**项工作是选择。从开始筛选,到*后,确定还是以唐诗为主,宋词、宋诗为辅,个别魏晋南北朝诗。这是因为,唐诗其实是在汉魏晋南北朝诗基础上,发展的**。古诗词浩如烟海,选择肯定有个人喜好的局限性。我所选唐诗,基本集中在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李商隐、李贺、杜牧、卢照邻……甚至白居易、王维*多。宋诗词中,则多是苏东坡、陆游诗,姜夔词。这都是因我自己之好。 本书其实是我自己*读的记录。退休后,我每天晚上用一个多小时时间,对应农历每天的诗词,要求自己真正读通一首。*读方法,也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刚开始,只限于读懂选出的这一首诗。我读前人若有的笺注,但大多时间,弄清其中的字词,则靠字典、词典。*读,因此就成为不厌其烦、磨炼心性的过程——得不断去书架拿词典,翻词典,心急不得。我不断提醒自己,一定要有耐心。这样读了一年,觉得比较简略。于是,诗词中的用词,前人用过,后人用过的意境,又延展做了阅读。每天的一首诗,就包含了四五首诗的内容。我尽量用简练的文字,即每天只用三四百字,其中的延展,短的引全诗,长的只引一二句,亦因我自己的喜好。读者可根据所引的诗名,自己再延伸阅读。 这个*读过程,我称之“修炼”——修炼自己的耐力。因为,每天基本要查一二十次词典,搜索词条,以尽量弄准诗中用词。生僻的字,我都做了拼音注。每天的词条,做完后我都发了微博,与朋友们一起分享,希望借此激发大家深 读古诗词的兴趣,真正深入体会古人诗意之美,走进诗画中去,兴致勃勃过好每**,而非只是停留在背诵比赛上,比能背多少首。我欣慰的是,这个过程中,已经带动了很多朋友抄我的*读,再与他人分享其中的体会。这就是网络互动时代的成果了。 这不是一本讲解性的书。如果详解每首诗的创作背景、每一个句子,会用很大的篇幅,就不是这样的体例了。我自己觉得,这本小书的实际价值:一是,对应一年四季中的每**,我们可以将古人的诗意移植进自己的体会,那每天就都能在春风、夏雨、秋霜、冬雪中,在莺飞*长、蝉鸣云飘、蛩吟桂香、霰舞鹊应中,过得诗意横溢;二是,较之一代代古人,我们的语文水平真的是在*益退化。那么,这本小书又实在可成为每天的语文课,来重补我们的语文。唐诗宋词里的意境与用词,不是*好的语文课吗? 我是希望它能成为一本语文课本的,起码应该是初中以上学生的语文课本。 是为自序。 《三联生活周刊》前主编朱伟重磅新作! 上千首诗词,近60幅高清古画 走进诗画中去,体会诗意之美 在诗词的平仄韵律中寄托志趣情感 体会古人的生活态度,兴致勃勃过好每** 一本写给大家的每*诗词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