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华绝代--民国上海四才女之张爱玲传

风华绝代--民国上海四才女之张爱玲传
作者: 邵江天
出版社: 安徽文艺
原售价: 28.0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风华绝代--民国上海四才女之张爱玲传
ISBN: 9787539637693

作者简介

邵江天,江苏涟水人。著名作家,文化学者。在海内外出版散文、小说、随笔、文学评论及人物传记等各类专著30余种。主要著作有:《雨后花》、《无花果》、《博粲集》、《俊彩星驰》、《邵江天散文选》、《牧笔临风》、《战胜自我》、《镜中不是我》、《女人不是画》、《流云不是雨》、《女人,你病得不轻》、《老天恋山水》、《老天煮文化》、《老天看人间》、《冯纪新传》、《虚室生白》和《李格非传》等。

内容简介

一、含苞待放 由于住校,张爱玲平时很少回家。 那个家是压抑的。“那里我什么都看不起,鸦片, 教我弟弟做‘汉高祖论’的老先生,章回小说,懒洋洋、 灰扑扑地活下去。像拜火教的波斯人,我把世界强行 分作两半,光明与黑暗、善与恶、神与魔。属于我父亲 这一边的必定是不好的。……父亲的房间里永远是下 午,在那里待久了便觉得沉下去,沉下去”。 1931年,张爱玲进人圣玛利亚女中就读。圣玛利亚 女中创办于1 887年,是美国圣公会设立的大学预科性质 的学校。它与当时一般的中学不同,分为英文部和中文 部两个部分。英文部由英美或加拿大籍的教师授课,设 置的课程包括英语、数学、物理、化学、西洋历史和地理, 还有《圣经》等科目,课本是英文的,授课的教师一律用 英文讲解。中文部的课程设置则较为简单,只是全汉语 的文、史、地三门。有趣的是授课教师,初中教师一律都 是年龄三十岁以下、师范学校毕业的中国小姐,旗袍短 发,俊俏高挑,洋派而新潮;而高中教师,则大多沿用那 些前清科举出身的学究腐儒,在讲台上摇头晃脑,一唱 三叹,讲课仿佛做戏,与初中教师中的小姐们形成了极 具讽刺意味的反差。这种“反差”,成为圣玛利亚女中一 道引人人胜的风景。 在圣玛利亚女中,张爱玲成为国文教员汪宏声的 得意门生。汪宏声是一位有 所追求和有所坚守的教育 家,在教会学校当局普遍不 重视中文的情形下,仍然非 常重视对学生国文基础的培 育和训练。在他的强力组织 下,圣玛利亚女中创办了一 份中文校刊,起名叫《凤 藻》,专门用来发表学生的 优秀作文。张爱玲的第一篇 作文《看云》,就发表在《凤 藻》上。 汪宏声对于张爱玲的文 章推崇备至,认为作者有着 与她的年龄极不相称的文学 天赋。接着,《凤藻》又发表了 张爱玲的小说《不幸的她》。 小说写的是年轻孤傲的“她”少年丧父,只好与母亲一起外出投亲。二十一 岁时, 因对母亲给她订下的婚事不满而离家出走。在外漂泊多年以后,得知母亲已 经去 世,为了排遣凄清与寂寞的心绪,她应邀到童年好友雍姊家做客。雍姊的家 住在 海边,优雅的海滨生活使这个家庭总是充溢着幸福与快乐的气氛。雍姊的丈 夫待 雍姊一如胞妹,夫妇相敬如宾、琴瑟和谐,他们的女儿也极可爱,被夫妇两 个视若 掌上明珠。 本来,这也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家庭,但在“她”的眼中,这个家庭的 “幸福” 却被无限地放大了。虽然“她”受到了雍姊一家“和蔼的招待”,但“她” 只住了一个 星期就不告而别。究其原因,“她”在留下的纸条上写得很清楚:“我不忍 看了你的 快乐,更形成了我的凄清。”本来,“她”和雍姊是小时候的一对密友和玩 伴,但命 运却把她们播弄出截然两样的人生:雍姊经过自由恋爱结婚生子,而有了幸 福美 满的今天,相比之下,“她”却如此孤苦伶仃,形单影只。“她”的内心既 充斥着对造 化弄人的强烈不满,又苦于无法向别人倾诉而感觉郁闷。在雍姊家住了一个 星 期以后,“她”内心的这种纠结不仅没有得到化解,相反却越发痛苦得剧烈 。雍姊 一家待“她”越好,“她”的心里就越是难受,因此只好一走了之。 虽然这篇小说仍然显得稚嫩,结构上也有着明显的概念化的倾向,对人 物心 理的挖掘也略嫌不够,但对于一个只有十二岁的少年来说,能够十分从容地 把这 样复杂的人物心理刻画得如此曲折而细腻,实在是难能可贵的。张爱玲的文 学天 赋,于兹可见一斑。 就在这期间,张爱玲还在《凤藻》上发表了一篇散文《迟暮》。我们不 知道一位 十三岁的小姑娘为什么会写出这样一篇文章来,这种“黄卷青灯,美人迟暮 ,千古 一辙”的感慨,本不该属于一个十三岁的小女孩。 我读着这篇不足千字的散文,联想到此文出自一个童真未泯的少年之手 ,心 里竟无端地生出些许恐惧来:她毕竟只有十三岁,怎么会有如此“迟暮”的 感觉 呢?是“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诗强说愁”呢,还是在她的内心深处竟是 有了“迟 暮”的预期?“她曾经在海外壮游,在崇山峻岭上长啸,在冻港内滑冰,在 广座里高 谈。但现在呢?往事悠悠,当年的豪举都如烟云一般霏霏然地消散,寻不着 一点的 痕迹,她也唯有付之一叹,青年的容颜、盛气,都渐渐地消磨去了”——虽 然她对 美人迟暮的心理把握得非常准确,但惟其如此,才更让人感觉不安和蹊跷— —这 是不是张爱玲在为自己的晚年占卜呢?她十三岁时的这种“迟暮”的感觉, 为什么 竟然与她晚年的心境是如此相似?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十四岁那年,张爱玲还创作了一部长篇的鸳鸯蝴蝶 派的 章回体小说《摩登红楼梦》,全书共分六回,回目是由张志沂后来根据张爱 玲的原 作拟定的:第一回“沧桑变幻宝黛住层楼,鸡犬升仙贾琏应景命”;第二回 “弭讼端 覆雨翻云,赛时装嗔莺叱燕”;第三回“收放心浪子别闺园,假虔诚情郎参 教典”; 第四回“萍梗天涯有情成眷属,凄凉泉路同命作鸳鸯”;第五回“音间沉浮 良朋空 洒泪,波光怡荡情侣共嬉春”;第六回“陷阱设康术娇娃蹈险,骊歌惊别梦 游子 伤怀”。 小说开头是秦钟与智能儿坐火车私奔至杭州,自由恋爱结了婚,但是经 济拮 据,又气又伤心。后来是贾母带了宝玉和众姐妹来观看西湖水上运动会,吃 冰 淇淋。 这种奇思妙想的结构虽然十分现代,但张爱玲使唤的笔意却似乎与曹雪 芹 同出一辙,结构致密严谨,文词自然婉约,不做作、不卖弄,通篇的叙事风 格和 节奏,依稀便是曹雪芹本人,一个十四岁的小姑娘竟然已有如此笔力,实属 罕见。 P3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