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最美是诗词

人间最美是诗词
作者: 杨诗墨
出版社: 文化发展
原售价: 49.80
折扣价: 29.40
折扣购买: 人间最美是诗词
ISBN: 9787514227253

作者简介

杨诗墨,一个将“我就是我,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奉为座右铭的潮汕女子。一直努力着为自己设置一份如歌的心情。因为相信安静、芬芳才是岁月的真谛,所以总是要求自己不浪费每一分钟,不辜负每一朵曾在生命中开放过的花朵。已出版作品《戏里戏外看甄嬛品古诗词的意境》《宫情》《遇见,在青春的途中》《愿有人陪你风雨同舟》《古诗词鉴赏》《大风起兮云飞扬——从中国帝王诗词中看气魄》等。

内容简介

\"**篇 春夏秋冬流光转,节气循环诗意新 1.立春 杜甫 原文 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 盘出高门行白玉,菜传纤手送青丝。 巫峡寒江那对眼,杜陵远客不胜悲。 此身未知归定处,呼儿觅纸一题诗。 注释 春盘:古代流传的习俗之一。立春之*将韭菜、春饼等食品放置在盘子里头,以供食用。因其寓意“迎新”,所以称作“春盘”。 两京:唐朝时代,京都为长安,东都为洛阳,故有“两京”之称。 高门:汉未央宫殿门。 青丝:此处指切细的生菜丝。 巫峡:长江三峡之一,因巫山得名。 译文 立春时节所食用的春盘上头那些青翠欲滴的青菜与春饼,忽然让人想起旧时年岁过立春*的情景。那个时候,适逢此时,皇帝便会命一众宫娥婢女将春盘端出赏赐给群臣,那样的场景,好不欢乐。而如今的立春,我隔着巫峡滚滚的江水眺望,只见满目疮痍,再无旧昔繁荣景象,不禁让人悲从心起。何时何*,才能重见旧*兴盛?然而在悲愁之余却是无可奈何,只能将满腔思绪借笔端赋诗一首。 赏析 在人的一生之中,总是期盼能将诸多的美好记忆记取留存。很多时候,我们总是对自己经历过的所有快乐的记忆念念不忘,如数家珍,因为就在回忆之中,我们记取了欢笑,并由此找到了生活的意义。当然我们也常常因此而顿生伤感,追忆从前的美好,感怀此刻的时光难再。 杜甫的一生近乎是在漂泊之中度过的,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开始,杜甫寓居夔州(旧址在今重庆奉节县),一直到大历三年(768年)离开蜀地。《立春》作于安史之乱结束数年之后,杜甫漂泊异乡寓居夔州时,恰逢立春,眼前的离乱漂泊与心头的无所栖息促使他念起昔*“太平盛世”,炎凉悲愁之余创作了《立春》。 起首四句是杜甫对于太平岁月的美好回忆,他从“晋人立春*以芦菔”“以芹菜为菜盘相馈赠”的风俗忆起,再到回忆起当年梅花盛开时,自己在“两京”过立春*时的美好情景,高门处处摆满春盘,由宫女贵人们的纤纤玉手传递着,映入眼帘的是娇翠欲滴的白玉青丝,此情此景,甚是欢乐。于是杜甫心中极为快乐,心中的喜悦一来,写入诗中的意味也就显得特别灵动,单单只是用了一个“细”字,便将“春盘”上头青翠欲滴的新鲜感表达出来了。 古时候,作为汉族民间节*传统食品的“春盘”曾流行于中国各地,其中要数江南等地尤为流行。晋周处《风土记》之中曾有这样的记载:“正元*,俗人拜寿,上五辛盘。五辛者,以发五脏气也。”唐代的《四时宝镜》载:“立春*食萝菔、春饼、生菜,号春盘。”明代李时珍说:“以葱、蒜、韭、蓼、蒿、芥辛嫩之菜杂和食之,取迎新之意,谓之五辛盘。”“五辛盘”所指的就是“春盘”,一种流传于世的古俗。 春天来了,带着希望、带着耕耘的期待与动力,人们备感欣喜,便将食用春盘作为迎接春天的一种仪式,并将之作为礼物,馈赠亲朋好友。于是纤手、笑脸、祝福、希望,人们用快乐与祝福交汇成一幅祥和而热闹的初春画卷。 正当大家沉醉在回忆所带来的愉悦中时,转折出现了。 “巫峡寒江那对眼,杜陵远客不胜悲”这两句诗,是杜甫对自己当时身处的困境的真实写照。因为经历了一场安史之乱,乱世纷纷,而他自己*是困居于夔州再也不能过那样的立春*了。如此的现实,不由得令人深深惋惜。 众所周知,原本的唐朝盛世,经历了一场“安史之乱”后已是元气大伤。在兵荒马乱的岁月中,山河失色,民众流离失所,朝不保夕,又何来什么条件庆祝过节迎春呢?流离失所的杜甫此时此刻面对着眼前巫峡大江,满腹的愁绪自然也犹如东去的一江春水般,波涛翻涌,久久难以平息。然而,时势如此,又能如何呢?万般无奈之际,只能将满腹悲愤化作千古诗篇,咏叹流传。杜甫在这首诗作之中透露出来的那一份胸怀国事,心系苍生,先天下之忧而忧的铁骨情怀令人深深敬佩。 2.长安清明 韦庄 原文 蚤是伤**雨天,可堪芳**芊芊。 内官初赐清明火,上相闲分白打钱。 紫陌乱嘶红叱拨,绿杨高映画秋千。 游人记得承平事,暗喜风光似昔年。 注释 梦雨:春天如丝的细雨。 可堪:意思是不能忍*。 芊芊:*木茂盛的样子。 内官:经常接近君主的臣子,亦指宦官。 紫陌:大路之意。 红叱拨:此处指骏马。 画秋千:装饰美丽的秋千。 译文 清明时节到了,纷纷细雨带着春天的脚步降临人间,大地一片芳*青青,宫中已将钻木取的新火赐给了大臣,而悠闲安逸的大臣*为迷恋的,便是以蹴鞠为戏了。大道上有骏马嘶鸣,绿杨丛中,有秋千翩跹飞舞。人们对于太平盛世时的盛事之乐记忆犹新,很是怀念,但恰恰眼前的此情此景和当年的喜乐风光极为相似,不由得令人沉迷其中觉得隐隐快慰。 赏析 韦庄这首通过写清明时节的人事与景物,表达自己心中对曾经的大唐盛世的怀念以及对现实朝政状况极为失望的诗作,写于唐昭宗景福二年(**3年)至乾宁元年(**4年)期间。这个时期的大唐江山风雨飘摇,经连年的战火洗劫,长安城中早已是残垣断壁,满目疮痍。此期间的韦庄正好在长安城应进士试,面对此番景象,他禁不住追忆旧时的繁华气象,心中忧愁顿生。 诗作一开始,韦庄所引用的是杜甫《登楼》诗中“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一句的意蕴,借以抒发自己此时满腹伤春失落的愁绪。春雨霏霏的时节,本就令人觉得萧条阴沉,再加之此刻的心中愁闷郁苦,就连原本翠玉葱葱的芊芊芳*都不觉得新鲜,反而增添了许多凄迷冷落之感。首句的“蚤”通“早”之意,“蚤是”“可堪”同是虚词,用在句首,构成了语意表达的递进关系,韦庄借此将自己内心的凄楚深长急切地表达了出来,又在紧接着的下一句中,转写朝廷内外的游人正在赏春游玩,丝毫不觉哀伤,与自己此时的心情以及王朝的气数形成反差巨大的对比。 接下来的颔联中所描写的是宫中关于清明节的风俗和游乐的情景。在这一联中,我们需要提及一个与清明节相关的传统节*——寒食节。 民间古俗将清明节前一两*,也就是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称为“寒食节”。相传在这一*中,人们约定必须禁止烟火,只吃冷食。因而寒食这一*,惯例是把冬季保留下来的火种熄灭了,然后等到了清明,重新通过钻木得到新的火种。这也是另一位诗人韩翃在他的《寒食》诗中所云:“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诗作之中“内官初赐清明火”,内官指朝廷中的亲近臣僚,皇帝的*臣。初赐清明火:一种古代风俗,在寒食节这**把冬季保留下来的火种熄灭,等到清明,重新钻木取火,同时把新的火种赐给近臣,以示*爱。句中的“初”字用得极有意思,此时是动乱刚定,朝廷便复行旧*礼制,如此的现状,原本该是值得庆幸的,但可惜的是此时的朝廷与群臣,都没有将复兴朝政作为首要的重任来进行,而是贪图安逸,散漫任之,着实令人愤憾,承接着后面的“上相闲分白打钱”一句中所描写的宫中蹴鞠游戏之乐,问题就*加明显了,其中的一个“闲”字,将无所作为的朝臣们的状态展露无遗,不由得令人深深叹息。 宫廷之中的状态如此,宫廷之外的状态又是如何呢?韦庄的笔触继续铺陈,此时此刻,宫外是一番游春踏青的热闹景象。郊野的阡陌大道之上,骏马络绎穿梭,时而嘶鸣不已,游春的达官贵人络绎不*;而在绿杨掩映的庭院深处,女子们正一脸娇俏地荡着秋千,笑声响彻整座庭院。 这一句中的气氛是极为热闹的。一场热闹非凡的聚会,一次欢乐到**的狂欢,一个“乱”字、一个“高”字,道尽了晚唐时代人们沉湎在纵恣冶游的“世纪末”的狂欢之中的那种生活状态。韦庄徘徊于人群之中,周遭的欢声笑语忽然令他感到一丝欣慰。至少,如今的热闹与喧哗,像极了曾经的繁华,可以暂时令人忘却兵荒马乱的痛苦记忆,不如乘着**正好,尽情徜徉吧?可是,欢愉又谈何容易呢?韦庄深深地明白,眼前的“升平盛世”其实只是表象,透过这种虚假的繁荣,他仿佛已经看到大势将去的结局,他心生抗拒却又无能为力,只能置身此间,用冷峻且忧伤的目光,静静地注视着一切,等待着故事的结局。 3.破阵子·春景 晏殊 原文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好,元是今朝斗*赢。笑从双脸生。 注释 破阵子:又名“十拍子”,词牌名。双调六十二字,平韵。“十拍子”的原出处为李世民执唐秦王时期的巨制以武为舞的曲子《秦王破阵乐》,原意指唐代教坊中的曲名。 碧苔:碧绿色的苔*。 飞絮:飘荡着的柳絮。 巧笑:形容少女美好的笑容。 逢迎:碰头,相逢。 疑怪:诧异,奇怪。这里是“怪不得”的意思。 斗*:又叫“斗百*”,是古代流行在女孩中的一种游戏。历史中各朝代的文人墨客作品中对斗*这项嬉乐也有描述,其中较有代表性的《观儿戏》中这样描述道:“弄尘复斗*,尽*乐嬉嬉。”梁朝墨客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云:“五月五*,四民并踏百*,又有斗*之戏。” 双脸:指脸颊。 译文 从远方飞来的燕子终于赶上社祭之时,娇艳的梨花渐渐零落,清明再一次来到了。清澈的小池之中漂浮着几片碧绿的水*,树枝掩映的林子深处,偶尔传来了黄鹂鸟的几声歌唱,到处都是纷飞的柳絮。 阡陌之上,有正欲去采桑的少女与东女伴邂逅,见着女伴一脸倩笑,她的心中充满疑惑,难不成是昨晚做了个春宵美梦,今朝才这般欣喜呀?哦,非也,原来是**与人斗*获得胜利了呢!说着说着,少女的双颊不由得又浮现出了笑意。 赏析 中华民族是个热爱大自然的民族,因为这一份与生俱来的、对真善美的追求,千百年来的人们围绕大自然中精彩纷呈的各种物候,编撰了“花历”“二十四番花信风”这类的记载。自然界的花鸟鱼虫、飞禽走兽、千树万木等,所有的生命力都是遵循自然界中的季节时令而展开活动的。它们季节性的活动、生命的延续与生命力的衰竭与气候变化息息相关,甚至与气候的变化相辅相成,如植物的萌芽、开枝散叶、成熟结果、自然衰败;动物的蛰眠复苏、始鸣活动、集体迁徙等。人们经过总结这些大自然的节律现象,*终称其为“物候”,也就是俗话所说的“花木管时令,鸟鸣报农时”。 在二十四节气中,春分与清明紧挨着,标志着大自然生命的复苏,从春寒料峭真正走向**明媚,这是一年**灿烂的*佳时节。古时候,每年的春秋时节都有春社和秋社两个社*。而在这两个社*之中,春社是人们所*为重视的。每到此时节,人们便会放下手头上的所有工作,开始各种各样的聚会与欢宴,酒食分餐,赛会欢腾;闺中少女,也借此走出深闺,两两相约,出门游玩。一时一地极为热闹。晏殊在词中所说的“新社”指的便是这春社之时。 在晏殊的这首词作之中,时序风物的记载细致得近乎一丝不苟。透过他的文字,你仿佛置身**之中,扑面而来的气息洋溢着春天特有的芳润;映入眼帘的,是春天的万紫千红,是池畔苔生鲜翠;清明的花信三番指的是什么呢?那就是桐花、麦花与柳花。因为心情美好、心有所期,晏殊写下“*长飞絮轻”,“*长”暗示季节已经开始变化,虽然多少有点惜春的意味,但是柳絮在空中飞舞,却描绘出风和*丽的春*景象,这一句与朱淑真的《初夏》诗:“谢却海棠飞尽絮,困人天气*初长”有着极其神似的艺术手法。因而,历朝历代的文学评论家每每品读评论至此,皆会赞叹“写景,状物,而不知时序推迁,触人思绪也”。 一首愉悦的好词,总能带给人们共鸣感,晏殊品读《春景》,正沉醉于**正好、良辰佳节,于是在他的笔下,便又出现了两位翩跹少女,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地相遇在采桑的路上。刚一见面,少女之间便开始对话了,一个问道:“你**怎么这么高兴?是昨夜里做了什么好梦吧!快说来听听!”另一个则笑着回答道:“莫胡说!人家刚才和别人斗*玩儿来着,恰好赢了别人家呢!”在我们读过的诸多诗与词之中,写少女悲伤哭泣的句子很多,写少女倩笑盈盈的句子却不多,而能用区区“笑从双脸生”五个字,便将少女的笑颜写得到位传神的,就*少了。 一首佳作,总能带给人各种各样的,身临其境般的感同身*。晏殊的这首《破阵子·春景》便是其中之一。看那翩翩起舞的灵巧燕子,飘飘凋谢的洁白梨花,清新翠绿的碧苔,声声清脆入耳的鸟鸣,笑靥如花的少女,当所有充满春天气息的美好景致交汇在一起,一股青春正当时的气息让人留恋不已。 4.初夏 朱淑真 原文 竹摇清影罩幽窗,两两时禽噪夕阳。 谢却海棠飞尽絮,困人天气*初长。 注释 两两:成双入对的。 时禽:泛指应时的雀鸟。 噪:聒噪、吵扰。 谢却:凋谢、谢掉。 絮:柳絮。 困人天气:指初夏使人慵懒的气候。 *初长:白昼开始变长了。 译文 微风中,摇曳着的竹子将自己清雅的影子投射在原本就幽静的窗户上,加深了静谧的氛围,夕阳中,出双入对的鸟儿正在振动翅膀、高声鸣叫。这海棠花凋谢、柳絮纷飞的初夏,白昼似乎变得越来越长了,炎热的天气让人感觉甚为困乏。 赏析 朱淑真,号幽栖居士,南宋**女诗人,北宋神宗元丰二年生于浙江钱塘,是唐宋以来留存作品*丰盛的女作家之一。她一生经历悲凄,情感郁郁,作为女性诗人,凭借杰出的才华与李清照齐名。 古有人云:“宋妇人能诗词者不少,易安为冠,次则朱淑真,次则魏夫人也。” 才华横溢的朱淑真,经常被人拿来与李清照对比。但颇具遗憾的是,尽管朱淑真被后世视为南宋**女诗人,但在她生活的年代并没有*到过多的关注,自然在当时并没有“唐宋以来留存作品*丰盛的女作家之一”这样的定位,后期南宋的魏仲恭无意间读到了她的诗词作品,被其作品“细腻婉约”的风格所打动,于是将其诗词整理成《断肠诗集》,这个集子再经过后人的不断增订,方有了**《断肠集》300多首诗词的积累。 诗作所描写的是春末夏初之时的一番景象,并借此抒发了诗人那一份郁郁寡欢的心情。诗作的前两句将呈静态化的“清影”和“幽窗”同呈动态化的“竹摇”和“鸟噪”相互结合,令人读之甚觉犹如身在其中。诗的后两句则是将前句之中的烦躁情绪做进一步的深化处理,将初夏时分海棠花凋谢、柳絮飞尽的伤感,以及炎热的天气让人感觉甚为乏困的烦恼勾勒得入木三分。全诗虽说仅有淡淡几笔,但是巧妙地将情绪寄托于景物之中,令人动容,极具感染力。 女性情绪易*外界事物的感染,因而朱淑真的作品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诗中有画意。她的诗写景、写人简洁生动、形神兼备,如同一幅幅图画,安静、悸动、热闹、孤寂,各种各样的情感蕴藏其中,艺术特色别具一格。 5.幽居初夏 陆游 原文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花。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注释 湖山:湖水与山峦。胜处:美好的地方。 野径:村野小路。 无处:所有的地方。鸣蛙:指蛙鸣,比喻俗物喧闹。 箨龙:竹笋的异名。 木笔:又名木兰花。 叹息:叹气,嗟叹。老来:年老之后。交旧:旧友,老朋友。 瓯:杯子。 译文 我的家在那湖光山色**之地,槐柳树荫下面有小径幽幽直通远方。每当湖水满溢之时便会有白鹭在此翩翩飞舞,每当湖水溢出,湖边还常常能够看到青蛙出没。眼看着竹笋已经成熟了,但木兰花才刚刚开始绽放。当年的旧相识此刻早已不见,午睡梦回清醒时,坐于茶台之前,只问到底有谁能与我共品香茗话当年。 赏析 赵翼在《瓯北诗话》中说道:“古来作诗之多,莫过于放翁。”在淳熙十六年(11**年)到嘉定二年(1209年)期间,陆游成品诗作篇数高达六千六百篇。而在其诗歌作品中,陆游晚年退隐山居时所创作的乡村野居一类占有相当篇幅的比重。这首《幽居初夏》就是陆游晚年时期的应景创作。 整首诗作紧紧围绕“幽居初夏”四字而展开,着重于“幽”字的描写与表述,景是“幽景”,情亦是“幽情”,而“幽情”之中又暗藏着幽幽的恨意。 无忧无虑的乡村是极为写意的,从前六句诗句对于幽静景色的描写,我们似乎可以感*到陆放翁那一份怡然自得的乐趣,以为陆放翁此时已是**寄情物外,安于终老是乡了。但是到了结联之处,放翁的笔锋陡然一转,于声声长叹中,大写一个“老”字。本以为是花红柳绿、姹紫嫣红、万物欣然的初夏好时光,却不料时光中的老翁早已是心情衰减,老而易倦,倦而欲睡,睡醒则思茶。而当他将一杯清茶捧在手中的时候,却骤然想起昔*旧交好友此时早已零落殆尽,再无他人可以与和自己品茗谈心,享湖山之乐了,想到此处,心情不禁万分失落,不言而喻的落寞涌上心头。四顾茫然,无人诉说。 梁清远所著《雕丘杂录》中对陆游山居村野的作品这样评说:“陆放翁诗,山居景况,一一写尽,可为村史。但时有抑郁不平之气。”陆放翁一生忧国忧民的同时又甚为热爱生活,这首《幽居初夏》就是他坚忍执着的个性的**闪现。 6.临江仙·柳外轻雷池上雨 欧阳修 原文 柳外轻雷池上雨,雨声滴碎荷声。小楼西角断虹明。阑干倚处,待得月华生。 燕子飞来窥画栋,玉钩垂下帘旌。凉波不动簟纹平。水精双枕,傍有堕钗横。 注释 轻雷:雷声不大。 阑干:纵横交错的样子。 月华:月光、月色之美丽。这里指月亮。 画栋:彩绘装饰了的梁栋。 玉钩:精美的帘钩。 译文 柳树林中传来阵阵轻雷鸣响,蒙蒙细雨落在池中泛起涟漪;滴落在荷叶之上发出阵阵淅淅沥沥的细碎之声。不久之后小雨停了下来,一道彩虹挂在了小楼西北角的屋檐之上。我们靠坐在栏杆边上,静静地等待着月亮东升。 燕子飞回门前,悄无声息地停留在画梁之上,就好像清凉的一池清水,却安静地毫无波纹涌动。我将水晶双枕放在*上,此时她的金色蜻蜓发簪从头发上掉了下来,横在枕头的一侧。 赏析 每每品读欧阳修的这首词,心中总是**着一股“只羡鸳鸯不羡仙”的情愫。在忙忙碌碌的现代社会中,我们总是为了生活而忙于奔波,直到*后身心疲惫,近乎崩溃,却忘了其实很多时候,我们真的不需要太多,只要真正爱着的那个人陪在身边就好,管他此刻是否正是惊雷阵阵,风雨飘摇时。 虽然填词之人未曾交代过柳树究竟长于何处,但是因为雷声自柳树那一方传来,本应是巨响一声的当头霹雳,此时因为有了柳树的阻隔而音量减小,成为隐隐而响的“轻雷”。如此表述所营造的意境,不俗于雷声大作,响彻耳畔的效果。雷声虽然响在柳外,雨滴却已落入池中,此时池水与雨水相互辉映和交融,浑然一体难分彼此。当雨点滴落在小池之上时,雷声已是停息,只留下飒飒的声响,原来是“雨声滴碎荷声”。雷声、雨声、荷叶婆娑之声,声声交融,大自然浑然天成的一切,总是这般美好。 夏*之中的阵雨,从来不会很猛,只是偶然一阵罢了,当天空放晴的时候,一弯断虹出现在天边,衬着斜阳,清明如洗的碧空是这般美丽。这样的自然美景,词人却并没有多用浓墨铺陈,只是用了一个“明”字便将之悉数写尽了。 7.秋词 刘禹锡 原文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注释 悲寂寥:悲叹萧条。 春朝:春天。 排云:指排开云层。排:推,有冲破的意思。 碧霄:青天。 译文 自古以来,人人在秋*中提笔都备感萧瑟与凋落的悲凉之意,依我而言,大可以换个角度去品读秋天,它因收获的时节所带来的饱满积极的色彩远远胜于春天。君且看远处的一只仙鹤在秋*的晴空之中展开翅膀,排开云层,冲天而飞,我磅礴的诗情被瞬间引发,随着这只仙鹤直冲云霄。 赏析 春夏秋冬,四季*替,大自然总是赋予我们不同的色彩以及不同的感悟。那么提及“秋天”你又是一番什么样的感*呢?总有人说,秋天是属于离别的,当树叶离开了大树,当花儿悉数凋零,这个季节,总是有太多的人被秋天的种种离愁别恨牵扯着。于是,有太多的诗人墨客,他们善于在秋天之中咏叹别离,牵挂远方。 当众人都在围绕着秋天“为赋新词强说愁”时,刘禹锡的这首《秋词》,却一反常调,另辟蹊径,以饱满的热情和正能量的阳光情怀,透过秋*的万里晴空讴歌了秋天的美好和丰盛,从而以诗言志,表达了从阳光角度对待人生的积极态度。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胜春朝”这一句中,字里行间满溢着一份豁达的潇洒和足够的自信,诗句以议论起笔,斩钉截铁否定了前人悲秋的心态和以此泛滥的观念,饱满向上的炽烈能量灼烫人心,积极向上的情感引人注目。刘禹锡是自信的,因为自信,所以他敢于说“我言”,即使创作这首诗的时候,他正被贬朗州,仕途的坎坷,并没有令他失落颓废,而是用大气、豁达的胸襟,去溶解自己的不幸际遇。诗人对于秋天的景象是有着充分的认可的,且融入了自己对于秋天的*高、*深一层的理性思考,因而他很确切地告诉众人“我觉得秋天这个季节‘胜春朝’”。 接着“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一句,刘禹锡紧紧地抓住了秋*浩瀚高空中“飞鹤凌云”的景观,简洁却十分准确地突出了秋*万里晴空的开阔景象。如此的一番景象,谁人能不向往呢?腾飞的白鹤,仿佛正载着他的所有诗情,自由飞翔,一同遨游到了云霄。切不要认为如此的一只白鹤是极为孤独的,要懂得这只展翅而飞的白鹤所呈现出来的气势,是极富画面感的,它的非凡气势,令人读之荡气回肠。 8.霜月 李商隐 原文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注释 征雁:此处所指的是南飞的大雁。 无蝉:雁南飞时,已听不见蝉鸣。 楼高:一作“楼台”。 青女:主管霜雪的女神。 斗:比赛的意思。 译文 当人们听到南飞的雁鸣时,蝉儿早已销声匿迹了,我登上高楼,在那里极目远眺,只看见远处的水天相接。万籁俱寂的萧瑟时节,浩瀚天地间唯独只剩霜神青女和月中嫦娥不畏萧瑟寒冷,依旧守在寒月冷霜之中争奇斗艳,互相攀比着美好的姿容。 赏析 李义山这首《霜月》写在一个深秋时节,清冷寂静的夜晚,他在一座临水高楼上,在秋夜与秋水相遇的霜冷之感中观赏霜月交辉的情境。恰恰在深秋的夜晚,秋意寒凉,月白霜清的景致,不禁使人心旷神怡。 这首作品,李义山虽然描写的是深秋的月夜景色,但他却偏偏不从静态描写写起,而是借用神话传说来描述月夜冷艳之美。 《礼记·月令》中这样说道:“孟秋之月寒蝉鸣,仲秋之月鸿雁来,季秋之月霜始降。”因而诗作的首句“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说的便是听到南飞大雁啼叫声时,已经听不到蝉儿的鸣叫,周遭唯见秋空明净,月光清冷、皎洁如水,与遥远的天边相互辉映融成一片。第三、四句“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写的是超凡神女在相互比美,争相斗艳的想象场景。“青女”形象出自民间的良好夙愿,传说是主管自然霜雪的形象美好、心性善良的女神;素娥则是我们所熟悉的嫦娥,她是月宫中的仙女。青女和嫦娥身上所蕴含的不畏严寒的精神是诗人从霜月里发掘出来的自然之美,同时也反映了李义山身处乱世,却依然执着地追寻美好、向往光明的秉性,是他至臻性情的自然流露。 \" \"◆古诗词是穿越千年依然至美的风景,是我们永远的情感库藏。诗词是古典时期绚烂的**,虽然短暂,却从未黯淡。 ◆每一首古诗词,都是我们不容错过的经典文字。这些惊艳了时光的古诗词,流传百代依然至纯至美。 ◆在婉约优美的古诗词中体会诗人当时的意境和诗情画意,唤醒我们内心深处丰富而又深刻的情感世界。本书文笔浪漫,视角独特,带我们追寻那些隐藏在古典诗词中奇异璀璨的*美经典。 ◆全书四色精美印刷,并配有数十幅清新唯美的古风摄影插图,与优美的文字相互辉映,唤醒每一颗沉睡的诗心,让平常的*子也能淡淡生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