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首都师大
原售价: 110.00
折扣价: 82.50
折扣购买: 20世纪西方哲学东渐史(共4册哲学社会科学类)/中国文库
ISBN: 9787811191400
黄见德(1936-),江西宜丰人。长期在高校从事西方哲学教学与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教授,现为中山大学哲学系客座教授,西方哲学东渐文献馆特聘研究员。
第二章 胡适:科学方法的积极提倡者 胡适(1891~1962)字适之,安徽省绩溪县人,1891年12月17日生于上海 大东门外。早年就读于上海中国公学,1910年7月考取留美官费生,8月赴美 国留学,先在康奈尔大学农学院学习,因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遂于1912年 转至该校文学院学习。1915年9月至1917年5月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学习 ,当时著名的实验主义哲学大师杜威任该系主任。1917年通过博士学位考试 ,博士论文题目为《先秦名学史》。随即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积极参加 新文化运动,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人物之一,积极提倡白话文运动。抗日战 争期间任中国驻美国大使。1946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校长。1948年因北平被 人民解放军包围,国民党政府派飞机接他到南京,1949年4月乘船离国赴美 国。1958年4月离美回台北定居,任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1962年2月24日在 欢迎新院士酒会结束时因心脏病猝发而与世长辞。 1917年,新文化运动发动时,胡适应蔡元培、陈独秀的邀请,回国任北 京大学文科哲学教授。新文化运动的一个中心课题就是评论中国传统文化, 看它们是否适合新时代的需要。要评判就必须有一种方法或工具。胡适在美 国亲炙于实验主义哲学大师杜威,对于实验主义哲学的方法有着系统的把握 ,对于其精神自然心领神会。就在历史最需要的时候,胡适带回了实验主义 的哲学方法。他笃信这个方法,并以在国内传播和介绍实验主义哲学为己任 。在哲学方面,他的主要贡献就是首先在国内系统地传播实验主义的哲学方 法,并且自觉地运用这个方法来整理和研究中国哲学史,为中国哲学史的研 究奠定了现代研究的模式。胡适在学术上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他之所以能在 学术上取得诸多的成绩,是因为他的学术研究有一以贯之之道,这就是他的 实验主义哲学方法。他认为,实验主义哲学就是科学的哲学,实验主义的方 法就是科学的方法。可以说,在中国现代哲学中,胡适是首先具有了自觉的 方法论意识的学者。他的哲学观点在现在看来可以非难的地方实在不少,但 是他所提倡的科学方法却有不少在现在看来仍然是有价值的成分。更为重要 的是,他不是把实验主义哲学生吞活剥地搬到中国思想界来,而是对之作了 中国化的工作,以极其浅明的语言做了深入浅出的阐释,这就使得实验主义 的哲学方法在当时的国内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五四”前后的十年时间内 ,在中国思想界实验主义思想几乎成了一种支配全局的思潮。五四后期,实 验主义的哲学思想的影响虽然逐渐退潮,但是由于胡适运用实验主义的哲学 思想方法从事于国故的整理,成绩斐然,所以实验主义的思想方法在学术界 内仍然是占据着主导的地位。 一对实验主义哲学的系统介绍 在胡适整个的学术生涯中,用以进行学术研究的方法完全是实验主义的 哲学方法。对于实验主义哲学方法他始终是笃信不疑的。早在1919年4月15 日的《新青年》第6卷第4号上他就发表了系统介绍实验主义哲学思想的《实 验主义》长文,晚年他在台湾省立师范学院演讲的题目仍然是《杜威哲学》 。而且《杜威哲学》演讲的思想内容及他对实验主义哲学方法的理解的基础 依然是1919年他所发表的《实验主义》所阐述的实验主义哲学方法理论。我 们从中可以清楚地看出,胡适始终不改对于实验主义哲学的信仰。而且他早 在青年时期对于实验主义的哲学方法的精髓就有着完全深入的理解和把握, 后来对于实验主义哲学的理解也始终停留在他早年发表的《实验主义》和《 五十年之世界哲学》这两篇文章的水平之上。而且还由于胡适对于实验主义 哲学思想的宣传所形成的广泛的社会影响也是由这两篇文章造成的,所以我 们要了解胡适对实验主义哲学思想和方法理解的程度当然主要的还是要看他 的这两篇文章。 在胡适看来,所谓的实验主义哲学就是一种方法论。他这样说道:“‘ 实际主义’(Pragmatism)注重实际效果;‘实验主义’(Experimen— talism)虽然也注重实际的效果,但他更能点出这种哲学所最注重的是试验 的方法。”他认为,实验主义是一种全新的哲学,是和科学有着密切关系的 哲学,“这种新哲学完全是近代科学发达的结果”。 胡适把实验主义哲学思想放在近代以来的科学发展的历史上来考察实验 主义哲学思想的科学性质。他指出,近代以来科学的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其中有两个变化同实验主义哲学有着很大的关系。这两个观念分别是: 第一,科学家对于科学律例的态度的变迁。从前信仰科学的人认为科学 律例是一成不变天经地义的,但是胡适指出,科学的发展表明,对待科学律 例的这种态度是有问题的。因为科学律例并不是天经地义永恒不变的,而只 不过是一些“最适用的假设”,“不过是现在公认为解释自然现象最方便的 假设”。更为重要的是,胡适明确地指出,科学律例原来不过是人造出来的 用来解释自然现象的假设。他这样说道:“这种律例原不过是人造的假设用 来解释事物现象的,解释的满意,就是真的;解释的不满意,便不是真的, 便该寻别种解释来代他了。”他并且举例来说明这一思想。他说,在几何学 上关于三角形内角之和的问题就有两派,一派认为三角形的三只角的和要大 于两直角;还有一派却不同意这样的说法,指出三角形的三角的和要小于两 直角。这两派的看法都有可以成立的理由,都可以用来解释事物现象。显然 几何学上的律例是人造出来解释和说明自然现象的假设,如果解释得满意, 就被人们认为是科学律例;如果解释得不满意,人们就修改这样的假设,或 者干脆抛弃这样的假设。总之,现代科学发展的结果表明了,“科学律例如 今都变成了人造的最方便最适用的假设”。胡适认为,对于科学律例的态度 的这样的变迁包含有三种意义:其一,科学律例是人造的;其二,它是假定 的,假定能否成立全靠它解释事实能不能令人满意;其三,它并不是永恒不 变的天理,“我们所假设的律例不过是记载我们所知道的一切自然变化的‘ 速记法”’。近代科学对于科学律例的这种态度给实验主义哲学以极大的影 响,胡适认为它是“实验主义的一个最重要的根本学理”。他说:“实验主 义绝不承认我们所谓‘真理’就是永不变的天理;他只承认一切‘真理’都 是应用的假设;假设的真不真,全靠他能不能发生他所应该发生的效果。” 第二,进化论的观念。达尔文认为,物种是不断进化的,每一个物类都 经过了许多的变化,才逐渐地形成了今日的种类。今日的种类也同样处在不 断地进化途中。所以物类不是一成不变的。个体事物是不断变化的,事物的 种类也在不断地进化。总之,一切都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胡适指出:不 但种类变化,真理也在变化。种类的变化是适应环境的结果,真理不过是对 付环境的一种工具。环境变了,真理也随时改变。天下没有永久不变的真理 ,没有绝对的真理。他说:“我们人类所要的知识,并不是那绝对存立的‘ 道’哪,‘理’哪,乃是这个时间,这个境地,这个我的这个真理。那绝对 的真理是悬空的,是抽象的,是笼统的,是没有凭据的,是不能证实的。… …我们现在且莫问那绝对究竟的真理,只须问我们在这个时候,遇着这个境 地,应该怎样对付他:这种对付这个境地的方法,便是‘这个真理’。这一 类‘这个真理’是实在的,是具体的,是特别的,是有凭据的,是可以证实 的。因为这个真理是对付这个境地的方法,所以他若不能对付,便不是真理 ;他能对付,便是真理:所以说他是可以证实的。” (《20世纪西方哲学东渐史——分析哲学在中国》P3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