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关怀(让生命强大的必经之路)/海蓝幸福家译丛
作者简介
刘晓,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系博士毕业,现为中国传媒大学德语系讲师,曾翻译作品二十余部。 克里斯汀娜·布莱勒,爱丁堡大学哲学博士、临床心理学博士、静观自我关怀中心董事会成员、培训师。她师从静观自我关怀创始人克里斯托弗·肯·杰默和克里斯汀·奈弗,擅长用基于静观和关怀的措施干预、辅助复杂的精神障碍治疗。
内容简介
当自己感到恐惧、不安时,不要自责 有三个人——萨宾娜、拉尔夫和纳塔莉——将陪 伴我们走完这整本书的旅程。在他们身上发生的问题 ,让我们明白,其实在日常生活中,自我关怀就能给 予我们非常实际有效的帮助。 长期以来,萨宾娜都为自己体重超重的现状而焦 虑不堪。多方面考虑过后,她决定采取节食的方法。 节食一开始的几天,一切都显得风平浪静,她也 为自己能够迈出这关键性的第一步而感到很自豪。 可当她辛辛苦苦地坚持了一周之后,甜食开始对 她产生了难以抗拒的诱惑,于是,她屈从了,开始大 啖各种心仪的甜品,尽管在她的饮食计划里,甜品是 绝对被禁止的。 紧接着,一股强烈的羞耻感与失望感向她袭来。 她开始谴责自己:“真是太过分了!总是这么贪嘴、 软弱、没有丁点儿自控能力!难怪减肥总是不成功! 你肯定就会一直这么胖下去了!” 因为感到丢脸,萨宾娜一直躲在家里不肯出去: “换作是别人肯定都能撑过去的。谁会愿意跟一个管 不住嘴又胖成猪样的女人做朋友呢?想想就恶心,还 是别出门丢人现眼了。” 这一时的挫败感始终折磨着她,脑中的胡思乱想 也没有停歇:“我到底是为什么要这么做呀?别人要 是知道了这事儿,会怎么想呢?”内心的矛盾使得萨 宾娜筋疲力尽,她无奈之中只得投降,放弃了减肥, 甚至用更大量的甜食来自我“安慰”。 萨宾娜的反应并不奇怪,或许你本人也有过和她 相似的心路历程。她总是不肯放过自己。可如果此时 陷入这种自责境地的是我们的爱人或朋友,我们还会 对Ta说出同样的话吗?为什么在我们最需要关爱与温 暖的时候,却总是首先自责,一步步地把自己与爱隔 绝开来呢? 关怀是所有生命自然而然想要摆脱苦痛的一种愿 望。因此,关怀包含了两个层面的含义:能够感受到 苦痛以及希望能减轻苦痛。 比如,孩子受了惊吓后,就想要他的母亲充满爱 意地安抚他。而母亲首先要做的是倾听,试图理解孩 子内心的恐惧。然后,倾其所能地提供给孩子所需的 一切,来帮助孩子面对这种恐惧。这时,母亲会用温 柔体贴的话语和温暖的肢体动作来安定孩子的内心。 由此看来,关怀是一种由心而发的愿望和行为, 与后续会产生的结果无关。就像前面的例子中,就算 孩子在得到母亲安抚后仍旧会感到恐慌,母亲也不会 掉头走开,而是将继续不断地给予他支持与爱,绝不 会对孩子本人或事件本身加以谴责。 可是,当我们自己感到恐惧、不安或心上压了一 副担子的时候,也能对自己这样吗? 测试 你是否宽容待人,苛待自己 当您的爱人或朋友遭遇挫折、情绪低落、觉得自 己不够好的时候,您通常会怎么对待Ta?您会说些什 么?用什么样的语气?您会做些什么? 当您自己遭遇挫折、情绪低落、总觉得无法令自 己满意的时候,您通常会怎么对待自己?您会对自己 说些什么?用什么样的语气?您会做些什么? 您发现这两题答案之间的差别了吗?如果发现了 ,差别具体在什么地方呢? 当我在讨论课上轮流向每位学员提出这两个问题 时,大多数参与的同学都会反馈,他们对待他人时充 满理解与宽容;面对自己则恰恰相反,满是挑剔与批 评。还有一部分人表示,他们会把对待自己时的冷酷 态度也转移到其他人身上。(P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