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人间:走进庄子的世界

逍遥人间:走进庄子的世界
作者: 王景琳//徐匋|责编:梁瑞霞
出版社: 中州古籍
原售价: 68.00
折扣价: 40.20
折扣购买: 逍遥人间:走进庄子的世界
ISBN: 9787573807007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庄子认为,事物的秉性、人的天赋、视野与格局各 不相同,由此 而造成了人智慧的大小、寿命的长短、 成就的不同。由于自身的限制,小知不可能追及大知, 小年也不可追及大年。大小之间是不可以也不需要攀比 的。这就如同地上的水不够深的话,大船就不可能浮起 来; 也如同在堂前洼地上倒上一杯水,一粒草籽可以 轻松地漂浮,但放上 一个杯子,就动不了了。所以人 要懂得随遇而安,自在随缘,凡事不必强求。这就是庄 子所说的“此小大之辩也”的意思。简单来说,世间万 物不但在形态上存在着大小的区别,事物的特性也存在 大小的不同。但是,庄子并不是要通过“小大之辩”贬 小褒大,比较出大与小的高下来,而是要通过“大”与 “小”之间的强烈反差,说明齐大小、万物一齐的看法 。 鲲鹏和蜩与学鸠之间的确存在着“小大”的明显差 异,却没有高低贵贱之别,它们的存在都是合理的,其 生活方式也各有价值。“其翼若垂天之云”“其背不知 几千里”的鹏“徙于南冥”,需要有海运的机遇,要待 “积”之“厚”的大风让它可以骑上以“图南”,那是 鹏的事。而“抢榆枋”“腾跃而上”“翱翔蓬蒿之间” ,则是蜩、学鸠与斥鴳的事。世上万物只有安于各自所 处的环境,自得其乐,知足安分,保全自己的天性,才 不会为外界所累,也不会被外物所伤,也只有这样,人 才能避免各种各样的悲剧命运 ——节选自第五章《致意最在逍遥游》 庄子把死亡世界渲染得如此美好,认为“死生存亡 之一体”,但如果你由此得出庄子厌世重死的结论,那 就大错而特错了。实际上,庄子非但不轻视生,而且对 人当如何去生、如何活着有着极为独到的 见解。一部 《庄子》,特别是内七篇,无论是讲逍遥游,讲齐物, 讲 生死一体,讲养生,讲人间世,讲无用之用,还是 讲安时而处顺,归根结底还是教人如何好好地活着。庄 子把死的世界说得那么炫人耳目、光辉灿烂,真正的目 的其实只有一个,那就是要人放下对死的恐惧,劝诫人 们不要把有限的生命耗费在无休止的是非之争或因贪生 怕死而自我折磨上,人应该更多关注如何保全自己的生 命,如何在这个黑暗混乱的世界活下去。庄子甚至说, 能够终其天年,充分享受自己的寿命,不死于非命,不 半道夭折,那才是最高的智慧。(《庄子?大宗师》) 所以,在先秦诸子中,庄子虽然讲死讲得最多,对死的 境界也描述得 最为美丽,但同时对生也看得最重。每 当论及“死”,庄子总忘不了讲“生”。 那么,怎样才能好好地活着呢?庄子举了两个例子 :做好事与做坏事。他要人做好事不要贪图名声,一出 名麻烦便会接踵而来。做坏事也得做得“得当”,尽可 能避免遭受刑罚的伤害。说白了就是,你好事可以做, 坏事也可以做,只要“不近名”“不近刑”,就可以“ 养生”。读到这里,你可能会问,难道庄子认为人可以 “为恶”吗?没错,回答是肯定的。但这并不等于庄子 提倡“为恶”。我们知道,在庄子的哲学世界,原本就 没有所谓善恶,至少庄子从来不认同这样的伦理道德。 在庄子看来,什么善恶名刑,统统都是“外物”强加于 人的。 为什么在庄子所推崇的人中,有那么多受过刑 的兀者?显然,这是庄子刻意为之的,他就是要对所谓 善恶表示出极度的蔑视与彻底的颠覆,他要明确地向这 个世界宣布,就算是受过刑又怎么样? 至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庄子虽然视生死为一 体,坦然面对死, 但同时又十分重视个体生命的价值 ,他是站在维护生命价值的基点上,来谈“保身”“全 生”“养亲”“尽年”的,唯其如此,他才可以超越道 德的“善恶”,完全忽略世俗的刑罚,对形体的残缺视 而不见, 而专注于人的心灵与精神的健全。在庄子看 来,只有好好活着才是王道, 这也是庄子贵生、重生 、养生的最重要的内容。 —— 节选自第七章《生死与梦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