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原售价: 18.00
折扣价: 14.20
折扣购买: 老子演义
ISBN: 9787101054613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①于道。居善地 ②,心善渊③,与善仁,言善信,正④善治,事善能⑤,动善时⑥。夫唯 不争,故无尤⑦。 ①几:近似。 ②地:至下。 ③渊:深,潜隐。 ④正:同政。 ⑤能:胜任。 ⑥时:应时,合时。 ⑦尤:怨恨。 “上善”云云,仍然说的“圣人之治”。《老子》玄思,往往要在眼 可见耳可闻处找个由头儿,七章因天地而得悟,此章拿水来打比方,皆是 如此。“上善”有个对象,即是百姓;这里所谈都是从被动一面着眼,当 于此处去体会善。其实“上”原本无所谓“善”与不“善”,故五章云: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四十九章云:“善者,吾善之;不善者, 吾亦善之。”但要使得百姓眼中看来“上”是“善”的,此之谓“上善” 。“不争”,也就是七章之“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前提也和那里一样,盖天下已经在我掌握之中了也。所谓“善利万物”, 正是在这一前提下说话。此即八十一章所谓“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处众人之所恶”,也就是“后其身”、“外其身”。《老子》作者体悟了 道,并非为的自娱自乐,他要建议应用,亦即“圣人之治”。然而此处以 水作喻,实在也只说了道谦虚处下的一面,所以说“故几于道”。 这从正面讲,是“善利万物而不争”;从反面讲,是“处众人之所恶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把“上”在这两方面所能做的都说到了。讲到此善,颇近乎术,又是“地 ”,又是“渊”,又是“仁”,又是“信”,又是“治”,又是“能”, 又是“时”,苦事儿一概自家领受,好事儿全都推给人家,弄得真像是个 明君似的,其实圣人志向未必这样。“善”无非是不一意孤行,多所迁就 罢了。或者干脆说是要留下如此印象。凡此种种,目的只有一个,便是“ 不尤”,即不遭致反对。在所有这些背后,当然是“非以其无私邪,故能 成其私”了。 此章讲“善”,又复讲“仁”,讲“信”,实在也是为了凑泊大家说 法,不及“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及“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之高绝隽永远矣。《老子》涉及形而 上与形而下,道与道之应用,每每有此差别,是不得已也。 持而盈①之,不如其已②;揣③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 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④。功遂身退,天之道。 ①盈:满。 ②已:停止。 ③揣:捶击。 ④咎:祸患。 八章讲“上善若水”,试想不如此又如何呢。此章便接过此话头,进 一步说“不争”。“不争”的结果,八章只说到“不尤”二字;“不争” 的反面是“争”,下场便是这里的“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 遗其咎”。《老子》作者大概眼见得不少类似事例,由此悟出一番“天之 道”。可以和八章之“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 几于道”作一对比。那里只说到某一状态;而“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 而锐之,不可长保”,其中却有个向着相反方面的转化过程。而道就是这 一过程中所体现的内在规律。道作为规律,有两个方面,这里只讲了其一 ,即优势转化为劣势;若由“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进一步 说下去,好比“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广’(四十三章),则是其二 ,即劣势转化为优势了。这里的意思,以后还有更为明晰的表述,曰“物 壮则老”(三十章),曰“坚强者死之徒”(七十八章),曰“强大处下”(七 十八章),是也。 实际上我们已经接触到《老子》一书之根本所在;这一话题以后还要 谈到,不如暂时搁下。况且这里所说,仍只是道之应用,而非直接谈道。 道是规律,体现于天地万物;有意识地将道付诸应用,则单单针对人而言 ,或者直截了当地讲,针对圣人而言。“上善若水”,作为“圣人之治” ,乃是道的一种应用;而“功遂身退”就是道的另一种应用。如果说前者 着眼点放在“治”上,后者则显然不同。“功遂身退”,实际上是“身退 ”于“功遂”之前,那么联系七章之“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就不难体会在《老子》作者看来,圣人作为一个人,他最终所要保守 的究竟是什么了。P1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