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际谋杀

边际谋杀
作者: (美) 马歇尔·杰文斯 著 ; 江丽美 译
出版社: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原售价: 42.00
折扣价: 24.00
折扣购买: 边际谋杀
ISBN: 9787569925357

作者简介

马歇尔·杰文斯是两位美国经济学家共同创作的笔名——维吉尼亚大学经济系“罗伯·泰勒讲座教授”肯尼斯·艾尔辛格(Kenneth G. Elzinga),以及三一大学(Trinity University)教授威廉·布瑞特(William Breit,1933-2011)。他们另合著有同系列的经济小说《看不见的手》(The Mystery of the Invisi**e Hand)、《夺命曲线》(A Deadly Indifference),以及《致命的均衡》(The Fatal Equilibrium)。

内容简介

德克尔将*很难伺候,服侍他的人都这么说。他总是要一切都能合他的意,因此送上来的蛋,如果煮的时间比他要求的多几秒,或少几秒,服务生可就要倒大霉了。身为将*,他已经习惯别人服从他的命令,因此即使是*常生活中,给他服务的人也必须战战兢兢,不能有分毫差池。 准备德克尔的早餐是件浩大工程。餐桌一定要选在餐厅的东侧角落,因为他认为那边的光线*好,有助于细细考究每道餐点。他会在九点准时到达,之前的几分钟,总会有些侍者、领班、饭店经理急忙穿梭来去。这个时刻,厨房里的人必须注意将*抵达的时间,以便提前通知厨师,这样他们就可以在将*入座的同时将他的煮了三分钟的蛋端到他面前。 “您早上好吗?德克尔将*。”领班杜安热络地问。 “你应该*关心你的服务生好不好。昨天弗农把我的吐司烤得太淡,培根又煎得太焦。还有,我的桌上竟然没有烟灰缸!” “我们**会改进的,将*。”杜安回答。德克尔一言不发地落座。 接下来是场小小闹剧。他预订的蛋立即送到眼前,但在进食前,他又点了其他菜,他要的东西都必须同时送上桌。*后摊在他眼前的,是两杯不同的果汁、一碗冷麦片粥,里头有香蕉、培根、吐司和脱脂牛奶。全部送来后,弗农后退等待将*检验。这些食物很少能**次就过关。 他用低沉的声音宣布:“木瓜汁太冷,拿回去。还有,等一等,菠萝汁也要拿回去,显然不太新鲜。跟厨师说,我要刚剖开的新鲜菠萝榨的汁。” 侍者换了果汁回来时,将*又判定厨房处理的冷麦片粥也不怎么样,因为香蕉带有难以弥补的缺陷。面对这黏稠的香蕉,将*必须很努力按捺住脾气。 “我还以为可以在加勒比海吃到像样的香蕉,可你看,这里软趴趴的。”服务生全无异议取回那恼人的粥碗,赶着回到厨房。之后将*做了件值得大书特书的事,他小心地用指尖捏起每片培根,举到灯光下细细检视。他认为培根不该煎太久,看它的透明度就知道,只要模糊不清的,一律要求重做。 检验吐司的仪式没那么讲究,重点在颜色。将*在咖啡色、深咖啡色与焦黑色之间画出细细的线,大厨要严格按照这个标准才行。在一系列颜色中,只有深咖啡色是可以被接*的。 *后一个项目的主要标准只有新鲜度。将*知道,餐厅里的脱脂牛奶很少有人点,所以备货不多。对德克尔来说,摆放三十六小时以上的脱脂牛奶便无法入口,他总说牛奶馊了,服务生却一概否认。这时,只需要尝一尝便能知道。 为将*送上牛奶的时候,总会引起众人侧目。服务生摆出一副葡萄酒专家的姿态,先倒出足以覆盖玻璃杯底部的牛奶,然后后退一步。德克尔将*举起杯子细心旋转,以捕捉足够灯光,接着缓缓将玻璃杯送到唇边,先吮个一两滴,让牛奶停在舌尖,接着渗入味蕾。品尝牛奶的时候,将*总是闭上眼,仿佛在冥想似的,之后才吞咽入喉。唯有当他看着服务生,点头之后,服务生才能注满一杯。 一旦餐点**符合他**的规格,德克尔将*便满意地靠着椅背,打量他的早餐。但他这时还不会立刻启动刀叉,还有*后的仪式要进行。他会将每个杯盘来回推移到不同位置。 对隔壁桌的人来说,这些古怪的要求也许都显得难以理解。但在德克尔的想象中,他的餐桌已经化为战场,每道餐点都成为一组*团,分别占领战略要地迎敌,在一切*演完成之前,是不能用餐的。完事后,紧张的表情离开他的脸,全身都放松了。于是他悠闲地吃完早餐。 果不其然,德克尔的表演*到其他客人的注目,有人觉得他是在装模作样,但也有人持有不同的看法,就拿普鲁伊特矿产事业公司的杰伊·普鲁伊特先生来说吧,觉得将*令人敬佩,自己也很想引起他的注意。普鲁伊特一有机会就来找将*。普鲁伊特私下的不安全感已经使他自己两度情绪崩溃,而这也很可能是导致他**任妻子**的原因(虽然当时有些如谜般难解的情境)。在新婚妻子的陪同下,普鲁伊特希望有威严的将*在场,可以强化他有自信的形象,这是他努力想让新婚妻子及旁人看到的,只不过将*并不配合他。 “杜安,我们能不能先绕到德克尔将*的桌边,再去我们自己的位子,我想跟他说说话。”普鲁伊特说。普鲁伊特颇有舞蹈老师的架势,由领班护送来到德克尔桌边。 “将*,有件事您也许会感兴趣。早上我去潜泳时,遇见一条锯峰齿鲛,也就是梭鱼啦,就在靠近斯科特海滩(Scott Beach)外海的珊瑚礁。我就想到,海岸防卫队花了数十亿美元研究梭鱼,以了解如何让这条大鱼从静止状态开始快速前进,您也许知道负责这项计划的人是谁。那就是我朋友,诺顿上将。” 德克尔将*不太能忍*愚蠢的人。享*清晨盛宴的时刻,他希望**不*干扰。他尤其痛恨*到他所谓“无知狗腿族”的打扰。 “普鲁伊特。”他说,中气十足的声音响彻餐厅,“你这人挺无厘头的,但我不能再让你这么胡言乱语下去。你遇到的是锯峰齿鲛,研究这种鲨鱼的是海*,花在那计划上的钱是六百万美元,目的不是要知道梭鱼如何前进,那老早就知道了,而是它如何盘桓。负责这项计划的是坦普敦上将,而他已经过世好一段时间。把事实说个清楚是很重要的。” 他的眼光落在普鲁伊特太太身上,点点头:“好年轻的太太。”他回头问普鲁伊特:“就是这种喋喋不休的瞎扯,才逼得你前妻去**的。是吧,普鲁伊特 ?” 普鲁伊特满脸通红,紧抓妻子手臂,霍地转身拂袖而去。这不是他**次*德克尔羞辱,先前将*也曾在其他客人面前令他下不了台,可这是头一回德克尔将*在普鲁伊特的新婚妻子面前这么做,而且公然侮辱,说是他的言行不当,才害死他的**任妻子。 “杰伊,我觉得他真是个好可怕的人。不晓得你为什么老要跟他搭讪。”但普鲁伊特没听见妻子的话,他只顾着琢磨德克尔将*的评语,幻想他会遭到什么报应。 钢鼓乐队的乐手们用橡皮鼓棒,在彩色钢鼓上敲出《你不懂》的旋律,每位演奏者同时敲打两三面油鼓。乐团的曲目包罗万象,有舒缓简单的民谣,也有许多饭店顾客都会喜欢并随之起舞的轻快舞曲。 “今晚将为您演奏《黄鸟》。我们这就开始。”乐团团长宣布。那一晚,饭店的乐队名为“特*队”,他们素来享有盛名,是维京群岛的**钢鼓乐团。他们每晚在当地不同的饭店演奏,一星期会来月桂湾三次。团长是个叫瑞奇·勒曼的年轻黑人,很以自己的乐团及其声名为荣。由于本身也是个灵巧的乐器制作人,因此他坚持亲自制作乐团的所有乐器,并引以为傲。 勒曼将一个钢制容器的边缘进行**地切割,为这面鼓留下所需的深度。他知道如何将油桶留下来的平坦表面敲击成中间凹陷,再用锉刀凿出音符。勒曼喜欢打*高音,就是所谓的乒乓鼓(ping pong pan)。目前为止,那是变化*多端的钢鼓。 这天晚上,勒曼的特*队演出一场欢悦活泼的盛会,斯皮尔曼教授和斯皮尔曼太太尽情享*那柔美的卡里普索曲调。许多客人用过晚餐,就从用餐区转移到紧邻的夜总会。和斯皮尔曼夫妇同桌而坐的,是第十二号小木屋的费利西娅·杜奇思太太。当天早上佩吉才认识她,杜奇思太太给斯皮尔曼太太一些海岛美食的食谱,她正打算集结成书。佩吉觉得,邀请杜奇思太太一起休闲,应该会很愉快。 “怎么说呢,斯皮尔曼博士,我从没想过我的上一本书为什么要定价十四美元。对我来说,那只是个不错的价格而已。”这位作家坐正了说道。 “但是,你难道不想从书上赚取*多收入吗?”教授问。 杜奇思太太仿佛被当头棒喝。毕竟,她从不把自己当成商人,写食谱只是爱好,尽管她的确将它们付印成书。 “但是,如果定价是十六美元呢?”斯皮尔曼追问。 “那就太贵了。一般人还不习惯花这么多钱买食谱。如果定这么高的价格,我很怀疑能卖掉几本。” “那你为什么不定十二美元呢?”他试探她。 “你身为经济学家,应该知道这年头印一本书有多贵。而且我总是坚持彩色印刷,用*好的纸。”她指出。同时带点辩解的语气。 “杜奇思太太,换句话说,你的食谱定在十二美元以下不敷成本,虽然人们会想用这价格买书,你却负担不起;而定在十六美元虽然是你想卖的价格,却又卖不出去。”此刻斯皮尔曼教授已经谈得眉飞色舞,“我敢说你是位相当能干的生意人,只是这出乎你的想象,而你也不愿承认。你或许认为定在十四美元是不错的价格,但我要再加上一句,那也是利润*高的价格。” 这位矮小的教授一说完重点,就靠回椅背上。根据他过去与商人打交道的经验,他知道商人们往往不愿承认自己存有追求*大利润的动机,因而杜奇思太太在这方面的迟疑当然也在意料之中。每当商人争辩说自己并不打算追求*大利润,斯皮尔曼就会使出他用在杜奇思太太身上的方式,去证实这个理论牢不可破。 “经济学谈得够多了,亨利。”佩吉抗议,“我想多听点音乐。”三人于是放松心情,靠向椅背享*特*队乐队的表演。 过了半晌,斯皮尔曼太太说:“我不晓得饭店为什么要请这个乐队来表演,谁都晓得这个乐队的队长是个激进分子。”这话虽有一半是对自己咕哝,但斯皮尔曼教授却不放过这个机会。 “我相信饭店自有考虑,因为饭店是追求*大利润的企业。就分配到娱乐的预算来说,我猜这是饭店用相同价格能请到的*好的乐队。有时候一些只顾赚钱的机构会认为,员工下班后做什么并不重要。” 斯皮尔曼太太陷入沉默,专心看着乐队的表演。也许她不像丈夫那么相信利润*大化,因为她认为人们应该关切像勒曼这些人在工作之余所做的事。但这想法就像经济学的思维,很快就离开脑海,因为她的注意力,已经**跟随着迷人而温柔的音乐节拍向空中飘去。 “他们竟然可以用旧油桶制造出这么多种声音,真是不可思议啊!”杜奇思太太听了一会儿后说道。 “钢鼓乐队的音乐变化大得很,你现在听到的,还差得远呢。”斯皮尔曼教授回答,“你知道吗?还有人专门为钢鼓乐队谱曲呢。哈佛大学音乐系的罗尼·戴顿(Rodney Dalton)就帮一支钢鼓乐队写了奏鸣曲,就在哈佛大学的泛美节(Pan-American Festival)上演奏。” 但是费利西娅·杜奇思早已分神,因为她的表哥德克尔将*正走进来,他的出现令她颇感困扰。 “抱歉,我得先走一步。”她边说边站起来拿手提包,“我得赶上九点的摆渡车回到玳瑁湾,早点休息。我明天早上要去克鲁斯湾。” 她出去的路上经过她表哥的身边。两人说了几句话,斯皮尔曼教授没听见他们说些什么,不过这位经济学家注意到她气冲冲走了。斯皮尔曼夫妇则留在原地享*这个夜晚。 前往玳瑁湾的*后一班摆渡车,于午夜前出发。这辆敞篷摆渡车满载乘客,必须加足马力才能把沉重的车身开上糖厂山(Sugar Mill Hill),前往各个海滩。斯皮尔曼教授跟妻子坐在前排,他本想欣赏沿途的风景,却只能看见模糊的阴影与黑暗的形状。在热带区,即使月光明亮,夜晚却依然漆黑一片,很难看清楚同车乘客的脸。佩吉很意外地感到空气中有股寒意,于是紧挨着丈夫。 在第十二号小木屋里,费利西娅·杜奇思躺在*上竖耳聆听,她从熟悉的车声判断,*后一班摆渡车到了,她以为接着会听见她表哥特有的脚步声,但今晚她什么也没听见,因为大家都下车后,还有个身影留在摆渡车上的*后一个位置。 当司机的手电筒照着那蜷曲的身体,光线显示那是名高大男子,头垂在胸前。赫德森·德克尔将*一动也不动。这个“难伺候的人”死了。 1.美国百所大学经济系**课外读物,三大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鼎力** 2.哈佛经济学家推理系列**本,斯皮尔曼运用经济学工具,找出“非理性行为”背后的秘密 推理与经济学天衣无缝的结合,阅读趣味推理小说的同时学习经济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