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五洲传播
原售价: 49.80
折扣价: 26.90
折扣购买: “一带一路”列国人物传系-爱沙尼亚8人传:波罗的海之虎
ISBN: 9787508551937
唐迪,湖南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长期从事中国历史文化的研究和图书编辑工作,高级编审,曾主持策划《中国抗战大写真系列》(13种)、《国殇——国民党正面战场抗战纪实系列》(10种)、《当代中国文库》(8种)、《当代作家自白系列》(6种)等图书出版,主编《中国文化源流》(70万字)、《诺贝尔奖获奖者全书》(120万字)出版,著有《毛泽东的伟人气质》(26万字)、《青春流行病》(15万字)等出版。
将灵魂刻入象棋的特级大师 ——保罗·凯列斯 保罗· 凯列斯(1916—1975 年),爱沙尼亚著名的国际象棋特级大师和国际象棋作家,20 世纪30 年代中期到60年代中期的世界顶级棋手之一。他出生在纳尔瓦,从小对国际象棋表现出极大的兴趣,父兄是他的启蒙导师。1930年,保罗· 凯列斯获得爱沙尼亚国际象棋比赛男子学生组冠军,1936 年在塔林的国际比赛和巴德诺海姆的国际比赛中均获得第一名。1938 年,他赢得角标赛,获得在冠军赛中与上届冠军亚历山大· 阿廖欣对战的机会,但由于“二战”爆发,比赛并没有如期举行。许多国际象棋史学者认为凯列斯是历史上最伟大的棋手之一。“ 二战”结束后,他分别在1953 年、1956 年、1959 年、1962 年世界锦标赛冠军挑战者资格赛上屡次获得第二名,因此被戏称为“保二”“永恒的第二”“国际象棋王储”。凯列斯曾先后击败了9 位无可争议的世界冠军,这在象棋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奇迹。 01 厚积薄发的战前岁月 1916 年1 月7 日,保罗· 凯列斯出生在纳尔瓦。他的国际象棋启蒙老师是父亲和哥哥,在保罗· 凯列斯名气渐盛后,面对外人新奇的询问,他的哥哥总是开着友好的玩笑说:“我不是保罗的兄弟,保罗是我的兄弟。”温馨有爱的家庭给了凯列斯良好的成长环境。凯列斯从小就具有好奇心,初识国际象棋,就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在家乡的小镇上,他从报纸上的国际象棋谜题中了解到国际象棋。家人经常看到小凯列斯总是抱着一沓报纸,津津有味地琢磨那些国际象棋谜题,全然不受家里人的影响。他们从来没有见过比这还要认真的凯列斯了!他忘我地学习国际象棋的每一条规则,在脑海中计算着每颗棋子的步法,并编写了将近1000 场对弈棋谱的手写集锦。 功夫不负苦心人。1930 年,凯列斯获得了爱沙尼亚国际象棋比赛男子学生组冠军,刚刚14 岁的他开始崭露头角,他的棋风以凌厉的攻击和善于出奇制胜而闻名。1932 年和1933 年,凯列斯凭借惊人的实力相继获得了爱沙尼亚国际象棋比赛的男子学生组冠军。这也成为他进入国际象棋更高学府的敲门砖。1935 年,他获得了国际函授国际象棋锦标赛的国际信函(IFSB),这对他来说是一份至高的荣誉。 同年,在华沙举行的第6 届国际象棋奥林匹克竞赛中,凯列斯表现出色,被认为是国际象棋“新星”。凯列斯这一系列的成功使他更有信心走上更为宽广的国际赛场。1935 年,在赫尔辛基的国际赛中,他以胜6 局、负1 局、平1 局的成绩,位列第二,波林· 弗德曼(1896—1971 年)获得了这次比赛的第一名。夺冠失利的凯列斯,对国际象棋的研究更加刻苦。时隔一年后,他以胜8 局、负0 局、平2 局的成绩在塔林的国际比赛中战胜最后一个对手,赢得冠军。 1936 年的巴德诺海姆国际比赛令凯列斯终生难忘。这是他首次在重大国际赛中取得顶级成绩。他以胜4 局、负0局、平5 局的成绩与亚历山大· 阿廖欣并列第一。然而,凯列斯并没有选择直接成为职业棋手,从1937 年到1941 年,他在塔尔图大学学习数学。4 年的大学学习生活,使得凯列斯的思维更加灵活和缜密,他的心态更加从容和淡定。厚积薄发的凯列斯带着自信与坚定走向更远的国际象棋竞技之路。 02“二战”期间的艰苦比赛 1939 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凯列斯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参加奥林匹克运动会。之后,他又参加了在布宜诺斯艾利斯举办的国际比赛,并以胜7 局、负1 局、平3 局的成绩与世界顶尖棋手米格尔· 奈多夫并列第一。这一成绩给了凯列斯极大的信心,这场比赛不仅让世界认识了凯列斯,而且使凯列斯对自己的实力有了准确的定位。1939 年12 月—1940 年1 月,凯列斯在荷兰与马克斯· 尤维进行了14 场比赛。毕业于阿姆斯特丹大学的尤维实力不容小觑,1935 年,他击败亚历山大· 阿廖欣,以业余棋手的身份登上了国际象棋世界冠军的宝座。对凯列斯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过程必定是艰难的。尤维的棋风非常谨慎和严格,每一步棋子都经过精心计算,掌控全局的能力让凯列斯敬佩不已。最终凯列斯以胜 6 局、负5 局、平3 局的成绩赢得了这场艰苦的比赛。 然而,政治的变动总是牵动着无数人的命运,作为棋手的保罗· 凯列斯也不例外。1939 年8 月23 日,苏联与纳粹德国在莫斯科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自此“二战”爆发。时隔一年,1940 年8 月6 日,爱沙尼亚被苏联占领。凯列斯第一次参加了在莫斯科举办的苏联国际象棋锦标赛。这次比赛,凯列斯战胜了上届冠军米哈伊尔· 博特维尼克。作为一名电子工程师和计算机科学家,米哈伊尔· 博特维尼克是为数不多的几名职业棋手之一。凯列斯在这一年成为苏联锦标赛的冠军,然而,第二年凯列斯并没有参加苏联的锦标赛,因为纳粹入侵苏联后,爱沙尼亚被德国控制。 1942 年6 月,在萨尔茨堡举行的国际象棋锦标赛中,凯列斯负于亚历山大· 阿廖欣,只取得第二名。这次败北令凯列斯十分苦恼,他在空闲时间研究阿廖欣的棋法技巧,期待在9 月的慕尼黑与阿廖欣再次相遇,一决高下。然而凯列斯再次以极小的分差败于阿廖欣,而阿廖欣则一路高歌猛进,1943 年4 月在布拉格举行的国际邀请赛上再次夺冠。 他在决赛中战胜的又是凯列斯。自此,凯列斯获得了“永恒的第二”和“国际象棋王储”的称号。连续3 次拿到第二名的凯列斯心里不免有些苦恼。棋盘上所有棋子的功能和作用是每个棋手都烂熟于心的。但真正的大师不止于此,他们更加注重对全盘的掌控,不会被某一棋子的得失乱了阵脚。此时的凯列斯似乎知道了1935 年他击败马克斯· 尤维的那场比赛赢得多侥幸。沉下心思的凯列斯扩大了自己的格局,在沉思与观摩中不断进步、不断提升。终于,在1943 年6 月在萨尔斯堡举办的六大赛中,凯列斯与亚历山大· 阿廖欣并列第一。虽然没有战胜阿廖欣,但凯列斯如愿以偿地摘掉了“永恒第二”的头衔。在此之后他又参加各种比赛,一直成绩不凡。殊不知,迎接他的还有更大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