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数字化转型:打造中国式现代化新引擎
作者简介
吴晶 1981年生。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企业管理专业,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现任中国电子战略合作部副主任(主持工作)。长期在企业从事产业数字化转型相关的理论研究、市场拓展、组织管理、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等工作。曾参与出版《国有企业蓝皮书:国有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实践报告(2018)》。 尹西明 清华大学经济学学士、管理学博士,北京理工大学特别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曾赴康奈尔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访问学习,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融合发展基地副主任,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兼任中国技术经济学会技术管理专委会理事,中国计算机学会(CCF)数据治理与发展专委会执行委员,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数字创新与管理专委会委员等。 研究方向为技术创新与数字创新管理、科技成果转化与科技政策,是国内最先开展整合式创新、场景驱动创新、产业数字化动态能力、企业主导型国家创新体系研究的学者之一。 先后主持国家、省部级课题或领军企业研究课题十余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和《光明日报》等中央媒体发表文章百余篇。多篇研究报告获得肯定性批示并应用于重要科技决策或领军企业实践。
内容简介
《“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中指出:“推动高质量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统筹国内和国际,以数据为关键要素,以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主线,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数字经济治理体系,协同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为构建数字中国提供有力支撑。” 随着近年来的不断发展,产业数字化转型已有显著成效,但在很多维度仍需加强。例如,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仍在进行数字化“补课”,互联网+制造尚处在初级阶段,人工智能应用于制造业刚刚开始探索,成果凤毛麟角;与智能制造相关的核心零部件、关键工业应用软件、底层操作系统、嵌入式芯片等技术领域的国产化程度不高,缺乏完善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相关标准体系;制造业数字化相关工程师与技能人才队伍短缺等。这些问题不同程度地制约了各产业的数字化发展,产业数字化发展和转型亟须突破和创新。 面对上述问题,当前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发展需要营造良好的行业生态环境,促进多方协同配合。从基础层就需要重视数字技术的攻坚突破和成果应用。数字技术是产业数字化的基础依托和重要推动力,尤其在人工智能、芯片制造、智能制造等关键领域要花大工夫,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从应用层要关注数字化转型带来的倍增效应,运用数字化手段,提升发展质量,升级产业结构。 一方面,创新体制机制,营造良好的宏观政策环境。坚定不移地推进制造强国,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推动产业数字化发展,推进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实施智能制造重大工程,加快农业装备、医疗装备、能源装备等产品和装备的数字化,加快工业互联网、5G等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智能科技与城镇化的结合,提高农业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实现工业化与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 另一方面,统筹国家创新资源,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融合资金链人才链,优化国家级研发平台建设和布局。对于传统优势制造业,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前沿科技产业,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切实形成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发 挥高校、转制院所、各类企业在科技创新体系中的作用,真正打造原创数字技术策源地,由企业牵头组建产业数字化创新联合体。 此外,还应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工程师与高技能人才队伍中。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创新生态,培养爱党敬业、勇于创新、治企有方、兴企有为、清正廉洁的优秀企业家,培养精于实操、具有科学素养、善于解决复杂技术问题、能够洞见未来技术发展的卓越工程师队伍,培养一大批广受尊重、技术精湛、精益求精的高技能人才。 吴晶、尹西明及其编写团队领衔创作的《产业数字化转型:打造中国式现代化新引擎》一书对产业数字化领域进行了系统的探究和思考。从理论逻辑及实践逻辑出发,梳理了产业数字化转型的时代背景、理论指引、方法策略、科技创新、组织生态、人才培养和实践案例,为我国产业数字化转型开阔了思路,提供了有益借鉴。同时,产业数字化的发展离不开科学研究、产业应用等实践中的反馈,当前我国产业数字化转型在理论体系、成果应用、管理水平、数据治理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生产方式和工艺流程的水平亟待提升,值得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给予必要的关注。 希望有更多的科学家、企业家等深度参与到产业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之中,共同推动我国数字经济行稳致远。 陈学东 国机集团党委常委、副总经理、总工程师 中国工程院院士 1、本书聚焦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数字中国和数字经济赋能高质量发展,以场景驱动创新和产业数字化动态能力为理论基础,按照“使命牵引-场景驱动-方法支撑-科技筑基-组织保障-人才引领-实践开拓”的体系逻辑,系统梳理了产业数字化转型的时代背景、理论逻辑、方法论、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组织生态建设和人才培养等关键维度。 2、前沿理论和科技企业创新相结合,产学研各界鼎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