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科幻文学的流变

中国当代科幻文学的流变
作者: 吕兴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
原售价: 78.00
折扣价: 62.40
折扣购买: 中国当代科幻文学的流变
ISBN: 9787577209159

作者简介

吕兴,博士,任教于武汉轻工大学,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国科幻文学。发表的作品主要有:《论阿来对中国科幻文学的影响》《“多余”的插叙与隐匿的声音——论马原的<纠缠>与<黄棠一家>》《不变的虚构与激变的事实——马原访谈录》《从“重述情节”到“深挖彩蛋”》等。

内容简介

《科幻世界》是一份非常重要的科幻文学刊物。作为我国创办时间*长、发行量*大的科幻杂志,它既参与了中国科幻文学历史的建设,又见证了中国科幻文学的发展。以《科幻世界》为窗口,能够再度回到中国科幻文学的历史现场,更好厘清中国科幻文学的发展脉络,理解它在教育民众、传播知识方面的意义,同时也可以看到作为类型文学的科幻文学如何与主流文学进行互动,从而了解二者之间复杂的关系,看清当下科幻文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991年,《科学文艺》*终确定改名为《科幻世界》,并把发表科幻小说作为刊物的主要特色。《科学文艺》的易名成了中国科幻文学复兴的起点,曾经被视为“精神污染”的科幻小说终于有了较为正规的刊发渠道。彼时,中国科幻文学正处于低谷时期,缺少专业的科幻作家群体:老一辈的科幻作家已经悉数封笔,而年轻一代的科幻作家还未成长起来。《科幻世界》杂志不仅需要改善自身的经营状况,还肩负着培养作家、为科幻正名的重任。在这样的条件下,1991年,他们克服万难举办了享誉国内外的世界科幻年会。来自海内外的科幻作家与国内的众多媒体共聚一堂,为中国科幻文学的发展出谋划策。自此之后,中国科幻文学不必再顾虑身份的合法性问题,但是创作上的凋敝局面一时还未能改变。彼时,科幻文学虽然已在逐步走出儿童文学阵营,但是仍然存在科学性不足、文学性欠佳等缺陷。到了1994年,《科幻世界》经过改版之后,终于摆脱了经济困难的窘境,能够以更大的力度来培养新人作者,并扩大科幻文学的影响力。一批对科幻文学有着浓厚兴趣的青年学子在这一阶段加入了科幻文学创作阵营,他们的出现使科幻文学再次出现勃勃生机。作为接受过系统教育的“天之骄子”,他们展现出更加敏锐的科技“嗅觉”,在新颖的科幻构思上更下功夫。同时,他们也以青年的赤诚去歌咏爱情、赞美青春。这一时期的中国科幻文学因为他们而一扫之前的疲态,变得富有生命力。1999年,是《科幻世界》与中国科幻文学的转折点。时任杂志主编阿来无意中命中了高考作文题,使《科幻世界》在国内一举成名,销量迅速攀升。同年,刘慈欣的作品《鲸歌》《微观尽头》发表在《科幻世界》上。他的作品具有美国黄金时代科幻作品的特点,气势磅礴、科技感十足,迅速赢得了科幻读者的喜爱,并引发了科幻创作的“复古”热潮。奇幻、玄幻文学的兴起,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科幻文学的创作,一些科幻作家开始在科幻文学中融入奇幻与玄幻元素。中国科幻文学进入了百花齐放的新纪元,不同类型、不同题材的科幻文学作品都在这一阶段出现了。这一时期,《科幻世界》虽然已经不再是国内唯一的科幻文学杂志,但是它的权威地位并没有改变,它的办刊方针也持续影响着科幻文学的整体走势。《科幻世界》所奉行的兼容并包理念,可以看作中国科幻文学百花齐放的重要保障。2010年,《科幻世界》遭遇了“倒社风波”,本就因为复杂的传媒环境而在经营上每况愈下的杂志社深受其害,其销量一落千丈。这一时期,新的科幻发表平台出现了,网络科幻文学也在快速兴起,《科幻世界》对于中国科幻文学的影响受到了削弱,杂志社到了关键的转型时期。作为老牌的科幻杂志,《科幻世界》凭借其丰富的经验和长期积累的资源,逐渐扭转了劣势。它在2013年创建了专业的科幻图书发行部门,以图书出版的利润来填补杂志发行造成的财政亏空。同时,杂志社还积极与政府、企业合作,更多地参与到科幻文化市场中去,以此引领科幻文学的转型。1991—2019年,短短的十几年间,《科幻世界》的命运与中国科幻文学的发展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科幻世界》不仅起到了留存中国科幻文学火种的作用,更让这颗火种有了燎原之势,使科幻文学成了当下热门的类型文学之一。 《科幻世界》与中国科幻文学从边缘地带走入舞台中心的过程,其实可以看成是一部非典型的中国科幻文学史,而科幻文学作为一种类型文学与主流文学的互动过程尤其耐人寻味。科幻文学作为“舶来品”,其处境一直较为艰难和尴尬。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科幻文学迎来了创作小高峰,主流文学界受到苏联文学理论的影响,把其归入儿童文学阵营。尽管当时诸多科幻名家就此发文讨论,但是讨论还未曾真正展开就被中断了。到20世纪90年代,科幻文学呈现复兴之态后,主流文学对于科幻文学的偏见并没有完全消除,仍旧把科幻文学归入科普文学和儿童文学中。虽然有一些研究者把科幻文学纳入文学现代性的讨论范畴中,但是他们关注更多的是清末的科幻文学作品,并没有把当代的科幻文学作品纳入其中。2015年,刘慈欣的作品《三体》获得“雨果奖”之后,主流文学界开始关注到科幻文学,很多纯文学杂志开始刊登科幻文学作品。在随后的两年里,关于科幻文学的研究成果呈现井喷式增长。但是由于对这种文类比较陌生,很多学者只能借助纯文学的评价体系来研究科幻文学。科幻文学作品的现实主义特征、人道主义情怀受到了重点关注,人物塑造、语言特色也成了研究中常见的分析角度。学界对于科幻文学的认识有了很大的进步,他们不再草草对科幻文学进行分类,而是肯定了科幻文学的价值,从学理的角度来看待科幻文学作品。可是,这并不能掩盖主流文学界的霸权语态对科幻文学特性的压抑。只有符合纯文学审美标准的科幻文学作品才能够被学术界和文学界研究和接纳,不符合这些审美标准的科幻文学作品仍旧无法得到正视。这意味着不符合主流文学评价标准的科幻作品将遭到摒弃,如阿缺、张冉、迟卉、糖匪等科幻作家在科幻创作上颇具特色,却未曾被主流文学界关注和重视,主流文学界以自己的方式在对科幻文学进行匡正与规训。回归中国科幻文学史,这就是一部科幻文学被“误读”的历史,只是在不同的时间段,误读科幻文学的方式有所不同。如果真的想对中国科幻文学有更加全面的认知,可能还需要建立一个相对独立的、基于科幻文学自身特性的评价系统。 如果说主流文学界对科幻文学是以误读为主,那么科幻文学界对主流文学的态度显然复杂得多。当科幻圈逐渐形成,越来越多有着科幻阅读经验的科幻迷加入了创作队伍。此时,科幻文学界已然认识到科幻文学与主流文学的不同,要求与主流文学圈保持相对疏离的态度。一些科幻作家与编辑反对为科幻文学增添不必要的负担,更反对过分强调科幻文学的教育意义。其中声音*大的应该是科幻作家刘慈欣,作为核心科幻的拥护者,他拒绝以主流文学评价体系来评价自己的作品,多次强调科幻作品在写作手法上的独特性。可是,中国科幻文学的发展状况以及特殊的文学环境已经决定了中国科幻文学不能独立于主流文学圈而存在。作为在中国毫无根基、发展进程屡被打断的类型文学,科幻文学需要吸取纯文学写作的优点。这也导致很多科幻作家在对待主流文学时的矛盾态度。他们已经敏锐地感知到主流文学界对科幻文学的忽视,一方面试图摆脱主流文学界的影响,从自身特性出发来研究、创作科幻文学,另一方面仍旧以主流文学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试图写出与纯文学作品同样优秀的科幻小说。这种矛盾的状态使得很多科幻文学作品都是拥有精英内核的“伪通俗”文本。 随着越来越多的学者投入中国科幻文学的研究,关于中国科幻文学的学术成果日渐丰富起来,从*开始照搬纯文学理论,到现在有意识地构建科幻文学理论体系,中国科幻文学日益成熟起来。但是,中国科幻文学研究中仍然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比如如何书写中国科幻文学史。中国科幻文学史长期以来淹没于中国文学史中,有限的资料都是对科幻文学史的片段式呈现,其看待科幻文学史的角度也相对单一。《科幻世界》为研究中国科幻文学史提供了另一种视角,同时也提供了非常宝贵的第一手资料。以《科幻世界》为载体来观察科幻文学的流变,能够窥到中国科幻文学创作、中国科幻文学研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只是为了保证篇章架构的完整性,在这部书稿中,很多议题还未得到深入的探讨,只能局限于对现象的描述。其所存在的种种遗憾与缺陷,将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完善。 1.思路创新。本书从科幻杂志入手,观照中国当代科幻文学的转型与流变过程,对科幻文学流变与转型历史的书写既立足于科幻文本,又兼具超越文本的因素。2.视角创新。本书不仅关注文学文本的阐释,还采纳媒介变迁等观察视角,既为梳理、阐释当代科幻文学的流变与特征提出了新的思路,又为理解中国科幻作品提供了更多角度。3.做到了史学研究与个体研究相结合,在对各个阶段的科幻创作特征进行全面总结的基础之上,对代表性作家进行了专门研究,尽量收到趣味性与学理性并存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