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司汀
作者简介
张艳华,80后女性梦想实践者,祖籍湖北,现居上海,新闻学、管理学双学士,同济大学MBA工商管理学硕士,著有长篇小说《我在海拔5700遇见你》。她是“双创人”,除了创作外,也是一名创业者,现为杭州粲奇文化传媒创始人,并在杭州良渚开设自己的书吧“镜子说”(英文名:Mirror)。有十余年媒体从业经验。曾先后担任“分众传媒”集团媒体事业部全国业务督导总监、“舞泡网”执行副总裁等职。她热爱公益、时尚和旅行,现为著名社会学家、企业家袁岳老师组织的“环球旅行先锋队”成员。
内容简介
第一章齐诺比娅女神庙 2015年9月7日,伊朗,色拉子。婚礼中的爆炸性 消息。 “玫瑰和夜莺之城,我终于回来了。”生物学家 哈赛姆坐在豪华专车里,神情凝重,老泪纵横。过去 几十年,他被骄傲宠坏了,丢失了信仰。身在色拉子 ,他有些怀念心中有真主的日子。 宽阔的砖拱大道将沙漠燥热的空气隔绝在外,主 干道两旁错综复杂的小巷里布满售卖地毯、手工艺品 的店铺。望着窗外繁华的巴扎,熙熙攘攘的人群,哈 赛姆闻到了熟悉的玫瑰精油的芳香。突然,他眼前一 亮,兴奋起来,前方是他魂牵梦绕的粉红色清真寺吧 。“那巷子后边是莫克清真寺吗?” “是的,先生。”司机通过后视镜打量着这位衣 着体面的先生,此时他像个刚进城的伊朗孩子,见什 么都新鲜,“您多久没回来了?” “二十几年了。变化真大呀。”哈赛姆回答。色 拉子是他的故乡,在这里他有贫困、善良、纯净的记 忆。莫克清真寺是他过去常去的地方,当阳光穿过彩 色玻璃,置身其中犹如在万花筒之中。 但是,他并不怀念这里。他很少跟人提及他曾经 是贫苦的伊朗人。如果不是好友拉苏尔的邀请,他是 怎么也不会回来的。他在美国的研讨会都开不完,每 天的日程都很满。近日,白宫又交给他一项重要的绝 密级研发项目,对他来说,睡觉都是一种奢侈。 他并不是不爱伊朗,而是因为他生活在美国,他 时常怀疑自己的人格是分裂的。他狂妄自大,又极度 自卑。白天,他生活在公众的聚光灯下,风光无限, 游走在名利场,被人追捧;夜晚,他喜欢独自一人在 自己的豪宅里冥思苦想,或者与权贵们挥霍无度。这 几年,他必须靠药物维持睡眠。 作为公众人物,他的一言一行代表美国人,特别 是当他千辛万苦实现美国梦,进入梦寐以求的美国精 英阶层、特权阶层之后,他的言论直接被政府绑架。 美国的媒体常常把伊朗妖魔化,认为中东是有争执的 地区,导致他自己都在怀疑这些年伊朗的变化。 其实,当他回到伊朗,或是去中东其他地区访问 讲座,他发现大部分的中东地区都是祥和的,人民是 善良的。所谓的动荡只是非常小的区域和很特殊的时 刻,中东绝大多数地方都很安全。那些追逐风筝、踢 球奔跑的孩子,和美国的孩子们一样笑容灿烂。 “我能为可爱的故乡做点什么呢?我什么也做不 了。伊朗人恨我,骂我是美国人的走狗,谴责我背离 了真主。就连办理回伊朗的签证都很难。”他哀伤起 来。作为一名科学家,他选择了信仰科学真理和美国 政客式的思维方式。 这些年媒体上大约80%以上关于伊朗的新闻,都 与对美博弈、以色列、战争、恐怖主义、危机、威胁 等关键词有关,关于文化、经济、社会的少之又少。 媒体的偏见导致了世界对伊朗认知的妖魔化。他时常 默默地为伊朗在国际上的形象而担忧,大规模的犯罪 审判和警察枪击,在欧美国家是“(正常的)法治”, 在发展中国家就是“人权侵犯”或“专制统治”。 作为一名学者,他心知肚明,热爱伊朗。作为伊 朗裔美国人,他的内心世界非常复杂,必须用美国人 的思考方式生活。他尽量避免人们谈及他伊朗人的身 份,甚至搜索引擎上对他的介绍里都找不到“伊朗裔 ”这个词,只有美国著名生物学家哈赛姆教授。 一年前,他很庆幸自己是生物学家,不是核武器 专家,至少他在美国的发明惠及伊朗人,现在的部分 癌症能得到有效治疗,离不开他在人类基因学、细胞 学上的贡献。可是,此时此刻,他觉得自己罪孽深重 。“若将科学用在战争和武力上,生物学家比核武器 专家的危害力更大。”这是他曾经劝诫学生们远离战 争说的话。 如今,他却走上了不归路。当一年前美国副总统 亲自给他打电话,交给他一项重要的研发任务时,他 受宠若惊。从此,保守秘密使得他睡不好觉了。他的 事业达到了巅峰,也进入了权力的最黑暗地带。 经过莫克清真寺,就意味着离好友拉苏尔的家不 远了。他需要在百忙之中寻找内心的安宁,即便非常 短暂。 他放下手头繁忙的工作,千里迢迢从美国飞到伊 朗色拉子,只为了参加好友拉苏尔女儿的婚礼。提到 拉苏尔,他是感激不尽的。二十多年前,若不是拉苏 尔相助,把所有积蓄借给他去美国攻读生物学硕士、 博士,美国和世界将少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P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