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一本通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误解2:心理学家会催眠 很多人对催眠术有浓厚的兴趣,因为觉得它很玄 妙。提起催眠术,人们又往往想起心理学家。原因之 一可能是弗洛伊德的误导。弗洛伊德是**的心理学 家,既然他使用催眠术,那么心理学家应该都会催眠 术。另外,这种误解可能是缘于几部颇有知名度的“ 心理电影”的误导,例如**的电影《双雄》中黎明 饰演的Jack,他能在不知不觉中将人催眠,并替他办 事。因而人们就认为心理学家能催眠。其实,这些影 片描述的和心理学家使用催眠术的实际情况相差甚远 ,纯粹是艺术虚构或商业炒作。 对上述观点的正确理解是: 催眠术只是心理治疗的一种方法。催眠术源自18 世纪的麦斯麦术。19世纪,英国医生布雷德研究得出 ,令患者凝视发光物体会诱导其进入催眠状态。他认 为麦斯麦术所引起的昏睡是神经性睡眠,因此另创了 “催眠术”一词。但催眠的内在机制至今尚未**搞 清楚。催眠术的方法多种多样,但*常用的方法是: 要求人**放松,把注意力集中在诸如晃动的钟摆和 闪烁的灯光等某个小东西上,引导人们将注意力集中 在想象中的星空等,然后诱导其进入昏睡状态。催眠 前要先测定被催眠者的暗示性,暗示性高的人容易被 催眠,能进入深度睡眠状态,此类人的催眠治疗效果 较好。在催眠状态下,人会按照治疗师的暗示行事, 可能会有**副作用,因此应该由经验丰富的催眠师 来实施。 催眠术并非所有心理学家必然会的“招牌本领” 。它只是精神分析心理学家在心理治疗中使用的方法 之一。实际上,大多数心理学家的工作是不涉及催眠 术的。他们*倾向于运用实验和行为观察等*为严谨 的科学研究方法。 在国外,催眠术常用于帮助审讯嫌犯,以期使嫌 犯在催眠状态下不由自主地坦白情况。现在,很多司 法心理学家认为催眠状态下的问讯有诱导之嫌,很可 能使嫌犯按着催眠师的暗示给出所希望的但并不公正 的回答,所以对此持反对态度。 误解3:心理学家的研究对象是非正常的人 很多人都说他们走进心理咨询室是需要很大勇气 的,可能还有过思想斗争:“去还是不去?人家会不 会认为我是神精病?朋友知道了会怎么看我……”这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很多人对心理学的看法:去心理 咨询的人都是“心理有问题”的人,心理有问题就是 **,心理学家只研究**的人,所以与心理学有关 系的非专业人士都不正常。 之所以会有如此看法,一方面和我们的文化传统 有关,中国人比较内敛,有了心理困扰倾向于自己调 节,如果放在了台面上,就会被认为是很严重的精神 问题;另一方面,为了满足人们猎奇的心理,媒体在 表现与心理学有关的题材时喜欢选择**心理,认为 这样*具有炒作价值。很多人是从电视、电影、报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