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

大学
作者: (战国)曾参|编者:刘强
出版社: 江苏科技
原售价: 26.00
折扣价: 14.10
折扣购买: 大学
ISBN: 9787553779591

作者简介

曾子(公元前505年—公元前435年),名参,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山东嘉祥县)人。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正宗传人。曾子师从孔子十余年,是孔子晚期弟子之一。他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在修身和躬行孝道上颇有建树,是孔子学说的主要继承人和传播者,在儒家文化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后世尊曾子为宗圣,与复圣颜子、述圣子思、亚圣孟子并称“孔门四圣” 以孝著称。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认为“忠恕”是孔子“一以贯之”的思想。提出“慎终(慎重地办理父母的丧事),追远(虔诚地追念祖先),民德归厚”,“犯而不校(计较)”等主张。《大戴礼记》记载有他的言行,相传《大学》为他所著。后被尊为“宗圣”。

内容简介

1.德行,引领我们抵达人生美好的至境 原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注析 [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指人格修养、济世安 民的学问。在传统文化中,“大学”的含义有两种 :一是指博学;二是相对于“洒扫应对进退、礼乐 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等小学内容而言 的“大人之学”,即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 心,修己治人”的学问。道:本义是道路,此处被 引申为规律、原则、方法等,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 个基本概念,指宇宙万物的本原、个体,也指一定 的政治观或思想体系等,在不同的语义环境有不同 的意义。 [明明德]弘扬伟大的德泽。明:发扬、弘扬。 明德:光明磊落的品德。 [亲民]新民,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程子 曰:“亲,当作新。” 译文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 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历代论引 朱熹说:“所谓‘大学’,就是‘大人之学’ ,是关于‘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所谓‘ 明德’,是指人天生具有的‘良知’,它原本可以 通晓万理、应对万事,只是由于受到气质禀赋的局 限,人欲的扰乱与蒙蔽,有时会昏昧不明;虽然如 此,人的‘良知’一直潜行不息,绝不泯灭,所以 学问之道,即是使‘良知’彰明,恢复其最初面目 ,这就是‘明明德’。” 又说:“既要能够自我弘扬高尚的德行,又应 当予以推广影响德化他人,使得人人都有良好的修 养,以剔除先前所浸染的污迹,以求自新。” 王阳明说:“德,即一体之仁,即使是小人之 心也一定拥有的。它是根植于天命的秉性而自然灵 昭不能掩蔽其光芒的,因此称作‘明德’。……之 所以称为‘大人之学’,也只是指去除其私欲的掩 盖,使自己能够明彻了解自己美好的‘天性’,从 而恢复天地万物一体之自然天性。……天命之性, 纯粹然而最为美好完善,‘灵昭不昧’者,这是其 ‘至善’的体现,是明德的本体,就是所谓的良知 。” 孔颖达疏说:“彰显推广自己光明的品德。” 札记 大学之道,就是人生之道 德,做人的根本。《尚书》云:“克明俊德, 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 万邦。”在古代,贤人志士崇尚德行,以道德感化 、教化民众,从而使社会和谐,达到一种无为而治 的理想境界。 大人之学 初学入德之门 三纲领:明德、新民、止于至善 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