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抱阴影:从荣格观点探索心灵的黑暗面

拥抱阴影:从荣格观点探索心灵的黑暗面
作者: 罗伯特·约翰逊(Robert A.Johnson)
出版社: 华龄
原售价: 55.00
折扣价: 35.20
折扣购买: 拥抱阴影:从荣格观点探索心灵的黑暗面
ISBN: 9787516925577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罗伯特·约翰逊 Robert A. Johnson(1921-2018) 美国荣格分析师、作家。生于奥勒冈州的波特兰市。毕业于奥勒冈大学(University of Oregon)与史丹佛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擅长以神话故事演绎人类心理,出版过《恋爱中的人:荣格观点的爱情心理学》《拥抱阴影:从荣格观点探索心灵的黑暗面》《他与她:从荣格观点探索男性与女性的内在旅程》等十余册书,畅销百万册。 译者简介 徐晓珮 热爱英美文学及日本动漫艺能,译有《LIFE》《123人的家》《爱书人》《心律转化法》《女性能量疗法》《与孩子的情绪对焦》等书。

内容简介

|导读| 修行始于接纳阴影 李孟潮(精神科医师、个人执业) 朝鲜之地,箕伯所保。宜人宜家,业处子孙。 —《易林·大畜之大畜》 I 导言 翻开普林斯顿二十卷的荣格文集,我们看到标题上写有“阴影”这个词语的,只有两处,一处是一九四六年的文章, 另一处是一九五一年,两个年头,都是烽烟四起的岁月。 一九四六年这篇,是荣格在 BBC 的演讲,名为《与阴影作战》(The Fight with the Shadow),此文慷慨激昂,情绪激 烈,类似网络热文,它集中火力,批判集体主义的德国文化。 荣格宣称早在二战之前,就发现自己的德国病人有问题。他诅 咒了希特勒,贬低了德国人,认为他们把阴影投射到了希特 勒身上。然后,他提倡民主主义,以瑞士的完美民主体制为代表,他分析因为瑞士民主把生命能量消耗到内斗了,所以不太容易发动战争。 他还号召大家成为独立负责的个体,而不是把人生寄托到某一权利上面,最后,他寄希望于未来的人类,未来人会认识到自己是 命运的制造者,回到自性化的康庄大道。如今未来已经到来,松摇古谷风,竹送清溪月,荣格九泉下,可否含笑眠?(Jung, 1946) 虽然一九四六年文章的题目名称中有“阴影”二字,但是对于“阴影”的临床应用却帮助甚微。甚至我们应该怀疑,当时的荣格,是否被文化无意识阴影捕获了,被权力情结占据了。 一九五一年,另一篇论述阴影的文章发表,成为经典之作,它奠基了荣格学派的阴影理论。它来自荣格文集第九卷第二部分,《伊雍》(Aion)1 一书的第二章,此书是荣格晚年的心血之作,除了第二章专门讨论“阴影”外,有多种翻译名称,除了《伊雍》,还包括《爱翁》《移涌》《基督教时代》《自我与自性》等。 第三章和第四章,还提出了一个四阶段的自性化 2 模型: 阶段1:阴影与人格面具整合; 阶段 2:阿尼玛与阿尼姆斯整合; 阶段 3:智慧老人与永恒少年整合; 阶段 4:自性原型与自体连接。 荣格如此描述阴影整合的重要性,“我要强调的是,阴影的整合,或者对个体无意识的认识,乃是分析的第一步,没有这一步,也不可能认识阿尼玛和阿尼姆斯。了解阴影,只能 通过与伙伴的关系;了解阿尼玛和阿尼姆斯,则只能通过与异 性伙伴的关系,因为只有在这样的关系中,它们的投射方可奏效。”(Jung, 1951) 能把荣格四阶段打完通关的人,可谓凤毛麟角。这英雄之 旅,孤独而漫长,自然离不开前人绘制的自性化心灵地图。有关阴影整合,荣格派著作不少,在后文也会略作评述。 在有关阴影的众多作品中,作者约翰逊这本《拥抱阴影》别 具一格。主要有以下特点:其一,他采取了广义的阴影定义,也就是阴影等同于无意识:其二,他提出二元对立是阴影的来 源,从而赋予阴影去整合一种灵性超越的意义。阴影整合变成了修行之旅的第一步,也是贯穿始终的主题。 本文准备首先简要总结此书各章内容,并且加以评述,便于读者们了解该书大意。然后介绍一些阴影整合的其他资料,供有意深入学习的读者参考。 II 本书内容简要总结和评述 本书包含三个部分。对应着自性化的三个阶段,第一章便是讨论阴影的整合、第二章是阿尼玛和阿尼姆斯的整合、第三章则是描述了自性化最后一个阶段的一些体验,比如曼陀罗和灵光的出现。 第一章讨论了六个问题,分别是:1)阴影的起源;2)平衡文化与阴影;3)投射的阴影;4)阴影中的黄金;5)中年的阴影;6)仪式的世界。 总结和述评如下: 1)阴影的起源:约翰逊在“导论”中就提出,“尊重并接受自己的阴影,是极为深刻的灵性修炼。这不但是整体圆满而 神圣的,也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体验。”那么为什么整合阴影是 神圣的灵性体验呢?这就和他如何定义阴影有关,他说,“人格面具是我们想要成为的样子,也是我们想要让世界看到的样子。”,而“阴影则是我们没看见或不知道的自己。”他明确地知道阴影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分,并特别指出这里是广义定义的“阴影”。3 但是接下来,约翰逊提出了一个让人震惊的“阴影起源说”,他说,“但在发展初期,我们吃了美好的知识之果,一切就划分出善恶好坏,阴影也开始逐渐形成,而我们也分离了自己的生命”。换言之,阴影是基督教说的“原罪”,是佛教说的二元对立的“分别心”,“分别念”。在善恶二元对立心态的作用下,文化通过分类和象征符号化进一步地强化了“阴影”与“人格面具”的二元对立。所以,我们想要超越阴影,就需要超越我们所处的各种文化,无论是中国文化还是美国文化。 2)平衡文化与阴影:约翰逊在这一部分开头之处强调的是平衡发展,但是行文中,他更提倡一个人要和阴影接触。他采用了多方面的资料,包括荣格的梦境、基督教教义、欧洲历 史、荣格分析师们生活趣闻等材料(包括作者他自己的)。 3)投射的阴影:约翰逊论证了,如果一个人不能内化和吸收阴影,他的阴影就会投射出去。造成各种问题,乃至种族歧视,也来自阴影投射。他特别提出,在人际关系中,有些时候必须承担起别人的阴影投射。他举出的案例是一位禅师,他被怀疑和少女通奸导致对方怀孕,但是面对愤怒的村民,这位禅师保持了微笑的沉默,含污纳垢,慈悲利生。 4)阴影中的黄金:这一部分提出优秀质量也可能成为阴影并被投射,并引用了诗人艾略特佐证。这种论证方式非常有趣,在中国文化中叫“诗证法”,古文中常见的“有诗为 证”。在最后又引用了一位牧师暨荣格分析师观点,提出上帝 爱人类的阴影超过爱人类的自我。 5)中年的阴影:中年期是阴影爆发之时。中庸之道是理想状态。 6)仪式的世界:本章前五个部分类似于疾病的病理学和诊断学,这最后一个部分类似于治疗的建议。作者提出仪式对于整合阴影的重要性。大多仪式都包含有毁灭元素,并以符号象征阴影。作者同时提出人们要注意所选择仪式,是和劣势自我功能匹配的。 本书的第二章,《浪漫爱情化身阴影》,承接第一章的内容,它仍然具有六个部分。内容总结和评述如下: 1)投射神的形象:人们坠入爱河,处于浪漫爱情之中时,最容易出现阴影的投射,其实是自身的神圣性或者上帝的 意象被投射出去。这和投射黑暗成分是一样危险的,因为爱人 既然被投射成了神,那么人生出了任何问题,当然要找你家里 的那位神来负责—从赚钱养家到打扫清洁,从协助写作业到上床做爱。所以任何人称呼你为“男神”、“女神”,就应该心存警惕,赶快把这本书送给对方。约翰逊具有文化比较的理念,他认为这种把配偶投射为神的现象,是在西方进入十二世纪才广泛存在的,而在东方的印度、西藏等地,人们把神的形象投射给一个世俗中的人,已有漫长历史,主要是在修行的师徒关系中,投射给上师、仁波切们,但是为了避免投射后的幻灭,师徒关系要保持恰当的距离。这种投射和幻灭的爆炸能量非常大,他比喻说,就像给只能承受一百一十伏电压的居民住宅,配备上了一万伏电压的高压电。 2)浪漫主义的个人经验:这部分通过约翰逊本人的一个梦,来阐述了一个人如何放下那一万伏高压电的投射。前面有“诗证法”,这里是另外一种论据方法,叫做“梦证法”。荣格心理学中,认为直觉、情感来源的讯息,也可以称为一种论证据,这和一般的美国学院派的科学心理学不同,心理学背景的读者要注意这个特点。 3)宗教经验中似是而非的悖论:荣格认为宗教的特征之 一,是包含了矛盾统一的悖论。悖论可以产生意义,如果没有这些悖论,就只剩下了截然对立的冲突,而这些冲突会造成无 意义感。承受这些悖论、这些困惑,是疗愈的第一步。也许事物的悖论本质,应该被列为一种最根本和重要的阴影。本章列出了的“世俗实际价值”与“基督教价值”对比列表,既趣又重要,一眼看去,让我突发奇想,约翰逊列出的基督教价值,似乎有点像就是中国大陆生活现实啊,而他列出的世俗价值,恰好也是不少华人公共知识分子的理想和信仰,他们于改造中国文化艰苦奋斗。 最后,约翰逊对宗教(religion)这个词进行了语言学溯源,提出宗教的本意就是重新连接,让人的小我桥接、嫁接到疗愈的本源。这其实就是自性化过程中的自我 - 自性原型的整合,所以 荣格派分析师中有很多禅师、牧师、上师、仁波切,也就不足为奇了。 4)悖论的奇迹:这一段是提出,保持悖论的张力,可以 帮助一个人深入理解矛盾的双方。行文已经有点类似《圣经》 或者荣格的《红书》的神谕诗体,比如这句,“赢很好,输也 很好;拥有很好,分给穷人也很好;自由很好,服从权威也很好。(It is good to win; it is also good to lose. It is good to have; it is also good to give to the poor. Freedom is good; so is the acceptance of authority.)”这句话可以送给今日美国的民主党粉丝和共和党拥护者、可以送给准备新冷战的中美日各方、送给愤怒对骂的粉红网友和深绿网军,当然更应该穿越时空,回到一九五一年的朝鲜、送给战场上准备签订停战协议的中美双方、送给那年愤怒克阿瑟将军、送给焦虑的蒋介石先生。 当然,历史老人也不会忘记在一九五一年,地球另一边的瑞士人荣格,七十六岁的他,正在没有电灯、没有一百一十伏特电压的古堡外,一边雕琢着石头,一边为自己新书《伊雍》 的时运不济哀叹,虽然非二元哲学早在《红书》中就已经论述 过,但是身边几乎没有几个人看得懂他的这本新书。此时在朝鲜的晴朗的夏日天空中,人们内心的阴影和外在的枪弹正在激 烈交互投射。和平的朗月正在等待夜晚的到来。 5)爱与权力的悖论:约翰逊在这一节笔力回撤,再次回到 了主题,写作了小小一段,这一段的主题可以用他的话概括: “权无爱变冷酷,爱无权则羸弱”,所以江山与美人,它们形 成了悖论,但是并非尖锐对立的冲突,这句显然比荣格那句名 言要成熟—“哪里有权力,哪里就没有爱情”(Where love rules, there is no will to power; and where power predominates, there love is lacking. The one is the shadow of the other.〔Jung, CW7, Par. 78〕)荣格说这句话的时候,是一九一七年,那年他四十二 岁,还没有认识到爱情与权力构成悖论,但是这两者不一定要 冲突对立。 6)阴影是通往悖论的入口:在这一部分,约翰逊终于点题,他总结说,一个人拥有阴影后,他就让阴影拥有了尊严和价值,所以拥有阴影是灵性修行的基础,人们需要把两极对立的冲突,转化为矛盾统一的悖论。接纳了悖论后,人们就发现 了比自我更加伟大和广阔的世界,当然也就是迈向了自性原型的世界。 在前两章阐述了众多理论后,第三章则提供了一个治疗手段,这就是灵光(mandorla)这种神圣灵光图。荣格派对佛教文化中的曼陀罗、对西藏的唐卡大声称赞,但是很少有人注意 到,其实基督教文化中的也有“灵光图”这样的曼陀罗。提出用灵光图开展疗愈,可以说是约翰逊的独门秘技。 这一章也分为三个部分,总结如下: 1)灵光地疗愈本质:这部分论证了灵光图的疗愈原理,尤其是这里的灵光图:英国萨默斯特郡,格拉斯顿伯里的圣杯很值得关注。Google 上可以找到的灵光图很多,但大多都是具体的人物图像,而作者提倡的显然是这种比较抽象空灵的灵光图。 2)语言也是灵光:这一部分的内容远远超出其标题。 他首先提出语言结构中包含着灵光图的结构,尤其是动词丰 富的语言如汉语与希伯来语。这一部分让人不免想到了拉冈(Lacan),他也是首先强调语言的结构,然后曾经走向了拓扑图,拓扑图和灵光图显然是非常类似的。(沈志中,2019) 约翰逊接着指出这种灵光结构在舞蹈中也存在,难怪有荣格舞动治疗师这一流派。最后灵光体验居然和脉轮瑜伽联系上,他引用了马太福音的话,“你的眼睛若明亮,全身就光明。” (If thy eye be single, the whole body shall be filled with light.〔Matt. 6:22〕) ,我认为这和脉轮瑜伽中的第三只眼、第七脉轮有关。 3)灵光的人性层面:约翰逊在这一节提出,灵光体验提供了容纳人类生活的容器,在足够的灵光体验后,人们还是要回到充满二元对立的俗世中。 本书在内容上,应该算是约翰逊本人的灵修体会,在文体上,则接近于从荣格到希尔曼(Hillman)的专业散文,和 APA 期刊的那种 SCI 文风大相径庭。对它的阅读,读者自己需具有一些修行体验,尤其是基督教的灵修体验。 III 阴影整合的扩张学习资料简评 阴影整合,是自性化的第一道门槛。只有人格面具发展过度之人,才有必要进行阴影整合,有能力进行阴影整合。这些人大多是功成名就、面临中年危机。但是临床实践中不少个案,其治疗的主要目标是发展人格面具,也就是首先要适应社会、名利双收再说,这一类个案可能更加适合的疗法是辩证行为治疗(DBT)这样的疗法,在通过各种训练和技术后, 能让心理功能中的四大功能达到辩证平衡的发展。(李孟潮, 2016;Hudson, 1978;Jacobi,1967) 在 DBT 治疗的中期,需要处理童年创伤,虽然它和精 神分析的技术不同,但是本质上都是针对童年创伤历史留下 的情结,英国儿童精神科医生和荣格分析家的迈克尔·佛丹 (Michael Fordham)在一九六五年的论文中提出,整合阴影要起步于分析童年,可以说打通了各流派的隔阂。(Fordham, 1965) 荣格学派中,对阴影整合研究最深入的,当属康尼·茨威格(Connie Zweig),她主编了一本书名为《遇见阴影:人类精神黑暗面中的隐藏能量》(Meeting the Shadow: the Hidden Power of the Dark Side of Human Psyche),此书集合了六十五位各行各业专家,可谓群星荟萃。而且此书在编排上颇有功力,结构清晰、层次明了、范围广泛。(Zweig & Abrams,1991)是一本开阔眼界的好书。 她还写作了两本自助书籍,一本叫做《阴影的浪漫化》(Romancing the Shadow: a Guide to Soul Work for a Vital Authentic Life)(Zweig & Wolf, 1997),书名有误导性,然后误以为只是讨论爱情中的阴影,但是实际上它包括了生活各方面的阴 影,包括家庭、育儿、工作、友情等等。 另一本名为,《遇见灵性的阴影》(Meeting the Shadow of Spirituality: The Hidden Power of Darkness on the Path),此书专门 论述人们在修行之路上的阴影投射,堪称修行者避坑指南。 在经典荣格派中,埃利希·诺伊曼(Eric Newmann)《深度心理学与新道德》(Depth Psychology and a New Ethic),被认为是最早的专门研究阴影的作品,虽然这本书大部分在论述道德心理学,但其附录却有一章是讨论了阴影的临床意义。(Newmann, 1990/1949) 另外一位经典荣格分析师玛丽 - 路易丝·冯·法兰兹博士(Dr.Marie-Louise von Franz),也写了《童话中的阴影与邪恶:从荣格观点探索童话世界》一书,使用了众多童话来论述阴影问题的处理。(von Franz, 1974) 不过诺伊曼和法兰兹的书,应该归类为专业著作比较合适,虽然临床上有不少个案把它们当作自助书使用。 论述阴影最优系统的自助书籍,应该算是瑞士心理学家维瑞娜·卡斯特(Verena Kast)所写的《人格阴影》(Der Schatten in uns: Diesubversive Lebenskraft)一 书,卡斯特擅长写自助书,此书结构清晰,内容丰富,缺点是比较枯燥无味。(Kast,1990)。 另外一本自助书来自日本的河合隼雄,叫做《如影随形:影子现象学》(影の现象学),此书既适合自助,又适合分析师学习,它同样体现了河合的文风,深入浅出,有较多梦境和不少日本精神病学文献。(河合隼雄,2000/1987) 初学者如果只想要略读一下荣格原著中有关阴影的篇章,那么高岚老师主编的《荣格文集第七卷:情结与阴影》则是不二之选,其选文比英文的类似选集要更加丰富,更加精要,而 且把情节与阴影并提,也是比较有学术品味的做法。(〔瑞士〕荣格着,李北容、吴于群、杨丽筠译,高岚、张鳅原、游潇审校〔2014〕)。 分析中能够接触到的最浅显的阴影,大概就是被压抑的 自我心理功能,在这方面美国荣格分析师约翰·毕比(John Beebe)发明了一个他称之为毕比双十字模型,方便人们了解 自己处于阴影状态的各种心理功能。(Beebe, 2007) 对于治疗师来说,更加深入的一个研究,是格罗斯贝克(Groesbeck)的论述,他阐述了治疗师如何通过了解自己处于阴影状态的心理功能,然后转化和发展这些功能,来调整治 疗领域中的投射和认同。(Groesbeck, 1978) 中国文化的主流是家族主义,其阴影就体现在家族中的替 罪羊现象和圣母现象。替罪羊在重男轻女的家族中特别明显,尤其是家族企业的女儿们深受其苦(Kirschner, 1992)。 席薇亚·佩雷拉(Sylvia Brinton Perera)的作品《替罪羊情结》(The Scapegoat Complex: Toward a Mythology of Shadow and Guilt)能够从原型、宗教献祭角度来理解这一现象,简而言之,献祭行为丧失了神圣意义,就变成惊人的虐待和愚蠢的自虐。 圣母人格就是一种常见的自虐,变成了某些人骂人的用语,他们称呼一个人圣母,带有一定侮辱性,实在有点辜负此术语的深刻含义,德里弗(Driver)的论文则深刻分析了圣母原型与父性缺席、阴影投射、四相性的关系,尤其指出了荣格神性观的偏颇之处——他受天主教神性观影响,而没有对基督新教的神性观做深入研 究。尤其对神性中的母性不太了解。(Driver, 2013) 家族中阴影投射之时往往也有嫉妒感和羞耻感堆积,这方面如果临床工作者想要深入研究,也可以参考哈巴克(Hubback)和西多利(Sidoli) 的作品。(Hubback, 1972; Sidoli, 1988)荣格学派分析别人的阴影很在行,那么他是不是也分析自己的阴影呢?当年荣格的自传出版后,一片叫好,自传中的荣格简直 就是道教典籍中形容的“人仙”,他是荣格派弟子心中的红太阳。但是温尼科特(Winnicott)不吃这一套,他和迈克尔·福特汉(Michael Fordham)是好友,颇为了解红太阳的黑历史, 所以他的书评不客气地分析了荣格的黑暗面,比如荣格应该是儿童精神分裂症患者,比如曼陀罗这种东西太完美而不真实,这篇论文引发了众多荣格分析师的回应,梅雷迪思 - 欧文(Meredith-Owen)论荣格阴影的一篇,颇有深度,挖掘了自性理论本身的阴暗面,自性化难道不可能是一种超级自恋吗?(Meredith-Owen, 2011) 斯坦顿·马兰(Stanton Marlan)对于炼金术的黑化颇有研究,他的著作《黑太阳:黑暗的艺术与炼金》(The Black Sun: the Alchemy and Art of Darkness)颇有功力,有精要的案例和配图,最后一章还讨论和无我与有我的辩证整合,书中有不少道教哲学理念。(Stanton,2005) 范妮·布鲁斯特(Fanny Brewster)也分析了荣格学派的 阴暗面,她出版了《非裔美国人和荣格心理学:离开阴影》(African American and Jungian Psychology: Leaving the Shadows)一 书,书中描述荣格本人存在对黑人的种族歧视,而荣格分析乃至精神分析的发源,是建立在美国文化的系统性种族歧视基础上。中国接触到的那个光明的美国,其实是美国的人格面具,了解一下其阴影,也有助于整合自身文化的阴影。(Brewster, 2017) 分析师和受训分析师们,很容易把阴影投射到培训组织中,在贝里·希尔曼(Berry-Hillman)的文章中,详细讨论了分析师培训过程中的阴影投射。(Berry-Hillman, 1981) 接触阴影的标准操作,当然是记录梦日记。就像荣格和弗洛伊德一样。但是细致考察荣格的生活后,我们发现,其实他还有另外一个方法接触阴影,那就是占卜和算命。他使用《易经》占卜,也使用过塔罗牌等其他占卜方式, 算命则采用了西洋占星。 这方面也有一些著作,如荣格占星师与分析师丽兹·葛林(Liz Greene)专门有著作讨论土星对人的影响。(Greene, 1976)此书在占星师的圈子中几乎人手一册,不过它要求读者 必须学会占星排盘。 与之遥相呼应的,是美国荣格分析师霍利斯(Hollis) 的书《在萨图恩(土星)的阴影下:男人的伤口与疗愈》 (Under Saturns Shadow: The Wounding and Healing of Men), 也 是研究土星之神萨图恩(Saturn)的书籍,但是重点在于男性的原型受伤。书中有不少观点发人深省,比如认为男性的暴力性来自男性被侵犯的人生。(Hollis,1994) 瑞哈特(Reinhart)写了一本是专门讨论凯龙星占星专著《凯龙星:灵魂的创伤与疗愈》(Chiron and the Healing Journey),内容主要描述凯龙星有三大特性:受伤、疗愈、伤人,是受伤疗愈者原型。荣格出生时,就是凯龙星在白羊座第一宫,据说这象征着此人从小就是一个受伤疗愈者。 (Reinhart, 2009) 荣格似乎对占星有一种天生的好感,甚至用占星来做自己共时性理论的证据,他的女儿之一也成了占星师。占星和塔罗,也是在临床中来访者们经常提到的工具,用此来作为命运的阴影基础,塔罗老师们当然也写了整合阴影的一些著作,这些书都可以拿来参考。(Jette, 2000) 荣格分析师们同样喜欢占卜,他们更偏爱《易经》,这部集历史、诗歌、思想于一身的中国《圣经》。约翰逊在本书中,理直气壮地引用了《易经》——“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这是孔子注解《易经》中孚卦的话语。约翰逊引用这句话,是为了反驳有些人可能反对灵光图的使用,这些人认为灵修是个人的体验,不具备可操作的特性。他大概并不认为《圣经》与《易经》构成了尖锐冲突。 罗杰·塞欣斯(Roger Sessions)是一位美国牧师,同样不认为《圣经》与《易经》势不两立,水火不容。他提出《易 经》六十四卦代表着六十四种原型,而所有《易经》的卦辞和 爻辞,都被他改造为《圣经》的典故和名言。他使用《马太福音》中的耶稣驱鬼的故事,来讲解大畜卦。他指出在面对恶魔之时,耶稣的伟大力量,不在于臂膀粗壮,不在于欺凌贫苦, 而在于目标坚定、自我约束和关爱众生,故而耶稣没有敌人,因其无有敌人,故可无敌于四海天下。所以是在讲述一个权力情结阴影的故事,也是整合权力与大爱的二元对立的故事。(Sessions, 2015) 我们本能地逃离阴影, 但阴影总会出其不意地一再出现, 只为了提醒我们:拥抱阴影才是人生的解方。 阴影是荣格心理学重要的入门概念。本书通过神话故事帮助我们循序渐进地深入了解自我阴影的各个层面,并学会尊重、接受阴影,让自己的生命迈向完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