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思想随笔/叔本华系列

叔本华思想随笔/叔本华系列
作者: (德)叔本华|译者:韦启昌
出版社: 上海人民
原售价: 78.00
折扣价: 50.70
折扣购买: 叔本华思想随笔/叔本华系列
ISBN: 9787208157415

作者简介

叔本华,德国著名哲学家。唯意志主义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在人生观上,受印度教和佛教思想影响,持悲观主义的观点,主张忘我。叔本华出生于德国但泽 (今属波兰,更名为格但斯克)的一个银行家家庭,自幼性情孤僻。父亲海因里希·弗洛里斯·叔本华(Heinrich Floris Schopenhauer)是非常成功的商人,后因溺水去世。母亲约翰娜·叔本华(Johanna Schopenhauer)是当时颇有名气的作家,与歌德等文豪有交往。他和母亲的关系一直不好,隔阂非常深,最后关系破裂。叔本华继承了父亲的财产,使他一生过着富裕的生活。叔本华因肺炎恶化死后,将所有财产捐献给了慈善事业。在很多书上都能看见他的身影。

内容简介

论教育 1 依据我们智力的特质,概念应该来自我们对事物的直 观认识,中间经过抽象这一过程。所以,直观认识是先干 概念知识的。如果确实是这样的认识步骤——那些纯以自 己的亲身经验为师、为教材的人就是这样的情形——那我 们就会知道得很清楚哪些的直观认识隶属于某一个概念, 并被这一个概念所代表。 我们就会精确了解这两者,并据此正确地处理我们所 面对的事情。我们可以把这方法称为自然的教育。 相比之下,人为的教育就是在我们对这一直观世界还 没有某种广泛的认识之前,就通过提示、指点、阅读等等 让脑袋塞满了概念。经验随后会为这些概念提供直观认识 ,但在这之前,人们会错误运用这些概念。因此,人和事 就会被错误判断、错误理解和错误处理。这样,教育也就 制造出了偏差、扭曲的头脑。因此原因,我们在青少年时 代经过长期的学习和阅读以后,在踏入社会时,我们经常 会表现得时而头脑简单,时而又古怪、乖戾;行为举止一 会儿紧张拘谨,另一会儿却又相当大胆放肆,因为我们的 头脑充斥着概念,现在就老想着运用这些概念,但在套用 这些概念时似乎总是颠三倒四。这是“混淆了原因和结果 ”所致:我们完全违背了我们思想智力的自然发展过程, 首先获得概念,最后才获得直观认识,因为教师不是致力 于培养和发展孩子认识、判断和思考的能力,而是努力要 把别人的、现成的思想填塞进小孩的脑袋。在以后的日子 里,长时间的亲身经验就要去纠正所有的那些由于概念运 用错误所导致的判断。这些的纠正很少能够完全成功。因 此,很少学究具备常识,而常识则是完全的文盲也通常会 有的。 2 根据以上所述,教育的关键在于从正确的一端开始认 识这一世界,而获得这样的认识可以说就是一切教育的目 的。不过,就像我已指出的,这都取决于我们能否做到: 对每一件事情,直观走在概念之前,再就是狭隘概念在广 泛概念之前。这样,传授知识的程序,就犹如概念、然后 是以这些概念为前提的新概念。一旦在这程序中跳过了某 些环节,那就会出现残缺不全的概念;由此又会产生出错 误的概念;最终就形成了有个体特色的乖戾的世界观。我 们几乎每一个人都曾经长时间——许多人甚至是终其一生 ——在头脑中带着这种怪诞的世界观。谁要是检查一下自 己就会发现:总是要等到了很成熟的年龄,有时候是突然 之间,我们才能够正确或者清晰明白很多相当简单的事物 和境遇。直到这个时候到来之前,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 总还存在着模糊之处,这是由于我们在早年所接受的教育 跳过了某个环节,这有可能是人为造成的;也有可能是自 然的,是自身经历使然。 因此,我们应该了解清楚知识的自然顺序,以便讲究 方法地根据这一顺序,让孩子们了解到这个世界的事物和 状况,而不会一味向他们灌输一些荒唐的见解——这些东 西在以后经常是很难消除的。我们必须首先防止孩子们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