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最新版)/语文 必读世界名著

孟子(最新版)/语文 必读世界名著
作者: (战国)孟轲|主编:朱允文
出版社: 希望
原售价: 15.8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孟子(最新版)/语文 必读世界名著
ISBN: 9787537960915

作者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今山东邹县东南人),离孔子故乡曲阜不远,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他三岁丧父,母亲仉氏把他抚养成人。“孟母三迁”和“断机教子”的故事,流传至今,影响深远。据《烈女传》和赵岐《孟子题辞》说,孟子曾受教于孔子的孙子子思。《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又说他“受业子思之门人”。无论是受教于子思,还是受业于子思的门人,孟子的学说无疑都受到了子思很深的影响。所以,荀子把子思和孟子列为一派,这就是后世所称儒家中的思孟学派。 孟子从四十岁开始教徒。和孔子一样,他也曾带领学生游历魏、齐、宋、鲁、滕、薛等国,并一度担任过齐宣王的客卿。但由于他的政治主张也与孔子一样不被重用,所以辞官还乡,聚徒讲学,与学生万章等人著书立说,“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这就是《孟子》一书的由来。 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仁政”。“仁政”学说是对孔子 “仁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 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就是“爱人”。孟子从孔子的“仁 学”思想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 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就是“仁政”。 孟子的“仁政”在政治上提倡“以民为本”。孟子认为,对 一个国家来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还说:“国君有 过错,臣民可以规劝,规劝多次不听,就可以推翻他。”孟子反 对兼并战争,他认为战争太残酷,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在 经济上,孟子主张“民有恒产”,让农民有一定的土地,减轻赋 税,发展生产,衣食无忧之时才能关注精神,而成“礼”。 孟子生活的战国中期较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更为混乱, 社会更加动荡不安。孟子一方面继承了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 育思想,另一方面又有所发展,形成了自己的政治和学术思 想。同时,在与墨家、道家、法家等学派的激烈交锋中,孟子维 护了儒家学派的理论,也确立了自己在儒学中的重要地位,成 为仅次于孔子的正宗大儒。随着儒家地位的不断提高,孔子 被尊为“圣人”,孟子也被称为“亚圣”。

内容简介

第三章 求学问道篇 精彩导读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一个人的成长与他周围的环境有很 密切的关系,孟母三迁的故事就深刻地揭示出这个道 理。孟子的很多思想也论证了环 境对一个人成长的影响,环境的作用究竟有多大?孟 子是从哪个角度展开论述的?对 我们有什么启发意义? 原文 彭更①问曰:“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以传 食②于诸侯,不以泰③乎?” 孟子曰:“非其道,则一箪食不可受于人;如其 道,则舜受尧之天下,不以 为泰;子以为泰乎?” 曰:“否。士无事而食,不可也。” 曰:“子不通功易事④,以羡⑤补不足,则农有 余粟,女有余布,子如通之,则 梓匠轮舆⑥皆得食于子。于此有人焉,人则孝,出则 悌,守先王之道,以待⑦后 之学者,而不得食于子。子何尊梓匠轮舆而轻为仁义 者哉?” 曰:“梓匠轮舆,其志将以求食也;君子之为道 也,其志亦将以求食与?” 曰:“子何以其志为哉?其有功于子,可食而食 之矣。且子食志乎?食 功乎?” 曰:“食志。” 曰:“有人于此,毁瓦画墁⑧,其志将以求食也 ,则子食之乎?” 曰:“否。” 曰:“然则子非食志也,食功也。” 注释 ①彭更:人名,孟子的学生。 ②传食:指住在诸侯的驿舍(宾馆)里接受饮食 。传,驿舍,相当于今天的 宾馆。 ③泰:同“太”,过分奢侈。 ④通功易事:交流成果,交换物资。 ⑤羡:余,多余。 ⑥梓匠轮舆:梓人、匠人指木工;轮人、舆人指 制造车轮和车厢的工人。 ⑦待:同“持”,扶持。 ⑧墁(man):本义为粉刷墙壁的工具,这里指 新粉刷过的墙壁。 译文 彭更问道:“跟在身后的车几十辆,跟随的人几 百个,从这个诸侯国吃到 那个诸侯国,不是太奢侈了吗?” 孟子说:“如果不正当,就是一篮子饭也不能够 接受;如果正当,就是像舜 那样接受了尧的天下也不过分,你觉得过分吗?” 彭更说:“不,我不是这个意思。我是觉得,读 书人不劳动而白吃饭,是不 对的。” 孟子说:“你如果不互通有无,交换各行各业的 产品,用多余的来补充不 足的,就会使农民有多余的粮食没人吃,妇女有多余 的布没人穿。你如果互 通有无,那么,木匠车工都可以从你那里得到吃的。 比如说这里有一个人,在 家孝顺父母,出门尊敬长辈,奉行先王的圣贤学说, 来培养后代的学者,却不 能从你那里得到吃的。你怎么可以尊重木匠车工却轻 视奉行仁义道德的 人呢?” 彭更说:“木匠车工,他们干活的动机就是为了 求饭吃。读书人研究学 问,其动机也是为了求饭吃吗?” 孟子说:“你为什么以他们的动机来看问题呢? 只要他们对你有用,就应 该给他们吃的,那就给他们吃的好了。况且,你是论 动机给他们吃的呢?还 是论功绩给他们吃的?” 彭更说:“论动机。” 孟子说:“比如这里有一个人,把屋瓦打碎,在 新刷好的墙壁上乱画,但他 这样做的动机是为了弄到吃的,你给他吃的吗?” 彭更说:“不。” 孟子说:“那么,你不是论动机,而是论功绩的 了。” 名家品读 这里实际上牵涉到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个还是当受不当受的问题。用我们的话来说就 是,只要是正当的,再 多也可以接受;如果不正当,再少也不应该接受。这 就涉及我们今天一些经 济方面的问题了。比如说某项技术发明或新产品开发 之类的成果收入问题, 新闻媒介时有披露,其症结点就在于当事人的巨额收 入是“如其道”还是“非 其道”。如果是“如其道”,那再多也不应该有反感 ,如果是“非其道”,那就是 另外一回事了。这里的界限是很清楚的。 问题倒是在于,谁来认定是“如其道”还是“非 其道”呢?混乱也正是出在 这里,往往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识。这大概就需要 多颁布法规了吧。回到 孟子的说法,我们看到,他在这里的观点与孔子所谓 “见利思义”(《论语·宪 问》)或“见得思义”(《论语·季氏》)的观点以 及他自己“当辞则辞,当受则 受”的实际做法都是一致的。说到底,还是我们今天 常说的“君子爱财,取之 有道”。“有道”就是“如其道”,“无道”就是“ 非其道”。 本章牵涉到的另一个方面是动机与效果的关系问 题。 在这一点上,孟子同样采取了他一贯的推谬手法 ,把论辩对手推到荒唐 的境地,使之不得不承认错误,从而证实了自己观点 的正确性。 在我们今天看来,他们师生之间所谈论的这个问 题并不复杂,学生彭更 是从动机来看问题,解决问题;孟子则是从实际功绩 ,也就是效果方面来看问 题,解决问题。有点儿近似于我们今天说不听大话、 空话,只看工作实绩。 当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动机与效果的问题是 一对哲学范畴。我们的 观点是二者的统一,也就是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统一 :无论你是好心办了错 事,还是做好事的“动机不纯”,都应反对。 只不过,面对生活与工作的实践,不可能事事都 能做到二者的统一。在 这种情况下,恐怕还是应该主要看实绩,也就是“食 功”而“非食志”了吧。 P5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