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华文
原售价: 39.80
折扣价: 27.86
折扣购买: 创华为(任正非传)
ISBN: 9787507542264
华牧,中文系毕业,从事图书出版该做十余年,热衷研究世界500强领导者成功之道。策划出版过《乔布斯传》《马云说话之道》《沃尔玛家族全传》等畅销书。
任正非的父母是处于当时社会底层的学校教员, 无法给予孩子财富和事业上的帮助。他们留给孩子的 是对知识的热爱,以及为人父母的舐犊之情。 很多人天真烂漫的少年时光无忧无虑,充满稚气 ,充满美好的幻想,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然而, 任正非的少年时代却是灰色的。 在20世纪50-60年代,知识分子都是“臭老九” ,不仅工资收入微薄,而且受人鄙视,与现代社会知 识分子的待遇大相径庭。任正非兄妹七个,加上父母 共九人,全家靠父母微薄的工资生活,毫无其他经济 来源,父母还要给老家的家眷寄生活费。那时候全国 经济困难,粮食严重短缺,那一点点存粮连全家人填 饱肚子都不够。贫困的景象连后来来抄家的造反派都 目瞪口呆。 任家当时两三人合用一条被子,破旧的被单下面 铺的是稻草。本来生活就十分困难,但是儿女一天天 在长大,衣服一天天在变短,而且孩子们都要读书, 开支很大。每个学期每人交2~3元学费,到开学交费 的时候,父母就发愁,经常要到处向人借钱来维持, 而且常常借不到,因为别人也一样困难。但他们始终 秉持“自己再苦也要孩子有书念”的思想,想方设法 筹集学费让孩子们上学。 就在这样艰难困苦的情况下,任正非读完了小学 和初中。按理说,初中毕业在当时已经是知识分子了 ,可以有一个很好的出路了,而他又是家里的老大, 早点工作也能减轻家里的负担。但是,父母都是很明 智的人,他们不但让任正非上高中,还要供他上大学 。 贵州地处高原,经济欠发达,尤其山区俗称“地 无三里平,人无三分银”。“大跃进”运动开始后由 于农村大办公共食堂,高征购,使得粮食极其紧张。 1960年贵州已出现严重的饥荒现象,省委却向上汇报 :全省食堂办得好和比较好的占总数80%,被誉为“ 红旗省”,要求全国学贵州“一律照此办理”。1961 年,贵州这个大办食堂的红旗省不得不实行包产到户 ,城乡面貌才得以缓解。 任正非上高中的时候,正赶上了三年经济困难时 期。国家实行严格的配给制,一切凭票,最少的时候 一年每人只发1.5尺布票,几斤粮票,兄妹七人哪能 够用!因此,直到高中毕业,任正非都没有穿过衬衣 ,即使炎热的夏天也只能穿着冬天时的厚外套。而且 ,因为缺少食物,饥饿和死亡时刻威胁着人们。任正 非天天饥肠辘辘,哪里有心思读书啊!因此,高二时 他补考了。 母亲意识到缺衣少食对孩子的影响,因此临近高 考的那三个月,母亲经常早上悄悄塞给任正非一个小 小的玉米饼,因此他才能安心复习功课,考上大学。 任正非后来感慨地说:“如果不是这样,也许我也创 办不了华为这样的公司,社会上可能会多一名养猪能 手,或街边多一名能工巧匠而已。这个小小的玉米饼 ,是从父母与弟妹的口中抠出来的,我无以报答他们 。” 困境让人变得现实,高中三年,任正非最大的理 想就是吃上一个完整的白面馒头。最终帮助他实现这 个梦想的是毕业前夕一个家境不错的同学请客,那次 他拿到了2/3个白面馒头。那大半个馒头他吃了整整 两天,每顿饭都吃上一口,然后再装进口袋。 任正非快高考了,有时在家复习功课,饿得实在 支撑不住了,就用米糠和菜拌一下,烙着吃,被父亲 碰上几次,他们心疼了。那时家里穷得连一个可以上 锁的柜子都没有,粮食用瓦罐装着,但他绝不随便去 抓一把,否则弟弟妹妹们都要挨饿。 任正非考上大学那年,需要自带被褥,这可难倒 了父母。后来母亲想了一个主意,那时正赶上学生毕 业,母亲就捡回毕业学生丢弃的破被单缝缝补补,洗 干净做好,让他带上,才得以度过了五年的大学生活 。在此期间,母亲还一次送给他两件衬衣。他深知这 来之不易,激动得热泪盈眶。 可以说少年时期的任正非并没有鸿鹊之志,高中 三年的理想就是能吃一个白面馒头。饿得多了,方法 也多了,上山采一些红刺果(就是绿化用的那种),把 蕨菜根磨成浆,青杠子磨成粉当作食物。有时候妹妹 采几颗蓖麻籽炒一下当花生吃,一吃就拉肚子。后来 又在山上荒地种了一些南瓜,以及将美人蕉的根煮熟 了吃…… 父亲有时外出参加会议,还有机会适当改善一下 ;而母亲却负担沉重,除了自己的工作,还要煮饭、 洗衣、修煤灶,还要教育七个孩子……什么都干,消 耗这么大,自己却从来不多吃一口。 P4-P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