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商
作者简介
斯坦福大学商学院金融学教授,斯坦福大学商学院风险投资计划创始人。他开设的关于风险投资的MBA课程,在十多年间一直深受欢迎,他本人也荣获斯坦福MBA杰出教学奖、斯隆卓越教学奖等多个奖项。 长期以来,伊利亚与以红杉资本为代表的世界知名投资公司及以谷歌、Zoom为代表的明星企业联系紧密,并为世界各地的决策层举办关于创新、资本、战略决策的研讨会。 技术高管和数字战略顾问,在麦肯锡、安永和亚马逊等公司工作了20年。作为麦肯锡合伙人,他帮助客户设计和建立新的数字业务。在担任亚马逊产品负责人时,他为电子商务、供应链和人工智能领域的数百万客户提供了解决方案。
内容简介
世界正在发生变化。此前,在我们所熟知的各种发展故事中,无论是个人电脑、商业互联网、智能手机、社交网络、植物人造肉,还是民营太空火箭发射,其核心主角一直都是其创始人。在企业家精神的驱使下,创始人将未来的愿景变成现实,我们则总是会被他们的独特个性所吸引。但是如果没有投资人为他们的愿景提供资金,他们就不可能做到这一切。 风险投资人不仅利用他们的资金推动了那些颠覆性企业的崛起,还带来了一种独特的成功和失败的方法,而且这种方法已经融入他们所支持的每家公司的基因之中。我们将这种独特的思考方式称为风投式思维。 经验告诉我们,这种思维方式与世界各地大公司的思维方式有着明显的不同。从招聘流程和投资项目的选择,到对创意孵化和决策制定的态度,这些差异几乎贯穿于企业所面临决策的每一个方面。 风险投资人与传统企业管理者、政府领导人、监管机构和非营利组织有着截然不同的决策方式。风投式思维并不是一夜之间冒出来的,相反,它是经过数代决策者(其中很多人都来自硅谷)反复试错,并通过数十年的发展所得出的成果。风险投资人之所以形成这种思维模式,是因为他们所面临的是一种需要以极端灵活性来做出极端选择的环境,因此必须找到能够适应这种环境并能够在这种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的方法。 在本书中,我们将会向大家展示众多看似微不足道却十分有效的行事方法,风险投资人正是以其独特行为创造了这些方法,并利用其影响了由成千上万初创企业所构建的生态圈,缔造了众多颠覆整个行业甚至创造了全新行业的企业。我们会观察那些成功采用风投式思维从而取得巨大成功的公司,诠释应如何向它们学习以取得非凡成就。我们还会解释,为什么在当下我们所面临的高度不确定的环境中,传统思维模式已经不起作用,也无法再发挥作用。 在本书中,我们将向现代决策者展示应当如何在各种组织中有效地应用风投式思维。我们将利用九个章节的内容向读者展示九种不同的风投式思维模式(见图 1)。多数人未能有效践行甚或从未尝试过这些成功的方法。在每一章中,我们都会指明这些思维方式的具体要点以及该如何展开实际行动。你可以在传统环境中应用这些方法,并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参见附录“风投式思维实操手册”中列出的 30 种方法)。我们还介绍了一些更基础性的原则,以帮助你重新思考自己组织的构建路径。我们甚至会教你如何将风投式思维应用于众多的个人生活决策之中。 回顾 Zoom 的故事,我们便可以看到这些原则所发挥的作用。对 Zoom 的投资者来说,他们最关心的是公司的增长潜力。押注袁征公司的人预期会获得巨额回报,并最终如愿以偿。风险投资人知道,在他们的世界中,三振无关紧要,重要的是本垒打。 大多数风险投资项目都会以失败告终。你是否是一名成功的风险投资人,取决于你发现(或错过)了哪些极度成功的项目。在许多商业环境中,一次失败就可能毁掉一个人的职业生涯。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风险投资人坚定认为失败是一项主动选择。事实上,很多风险投资人坦言,他们担心的是自己的失败次数还不够多。对他们来说,失败不仅仅是一个选项,而是一种必需。 在本书中,我们将了解到风险投资人是如何将这一显著原则付诸实践的,以及你如何能够成功地“失败”,以便进行更多的创新。埃根和他的风投同事们可不会一直待在办公室里。埃根在一家咖啡店会见了 Zoom 的联合创始人,之后便驱车半小时去了袁征的办公室。事实上,你更有可能在咖啡馆,而不是在豪华办公室里找到风投。这体现的是另一条关键原则:风投会打破藩篱,主动出击。这条原则既强大又简单,但在传统的企业环境中却难以实现。我们将在第 2 章介绍如何将风险投资人寻找创意和会见创始人的方式移植到自己的环境中并从中获利。 另一条令许多非风险投资高管同样惴惴不安的关键原则是:打造有准备的头脑。出于在视频领域的背景,德什潘德在破旧的办公室里见到袁征后,便立即决定推进对 Zoom 的投资。Zoom 的另一位早期投资者甚至在袁征进行项目推介之前就给他签了一张支票。5埃根很早就对 Zoom 展现出兴奋之情,但在同其他数十家有前途的初创公司创始人会面时(别忘了他是个交易狂人),他却没有出现类似的感觉。 正如我们所看到的,他的一些同事也没有对 Zoom 表现出任何兴趣!风投行业就是一遍又一遍地拒绝别人。风险投资人经常放弃那些看似不错的机会,他们说“不”的频率往往超出我们的预期。在最终答应投资某个人之前,他们通常会说 100 次的“不”。当然,他们之所以能成功地说出那个“不”字,全是因为他们掌握了一种知 道该在何时说“行”的独门绝技。我们将在本书中向你揭示这种方法。 从 Zoom 到 SpaceX 再到脸书,风险投资人更喜欢押注骑师,而不是马匹。吸引德什潘德投资 Zoom 的,是袁征对客户的专注以及他对视频会议领域的洞见。正如一位风险投资领域的传奇人物所说,他宁愿投资一个追求二流创意的一流团队,也不愿投资一个追求一流创意的二流团队。我们会在本书中介绍如何将这种方法应用于不同的环境,并使其得到成功的施行。 在需要以共识来实现决策的组织中,很多像 Zoom 这样的公司根本不可能拿到投资。高通创投的投资委员会就拒绝了对 Zoom 的投资提议。在这种情况下,风险投资人会诉诸其他复杂手段,以帮助其能够和而不同。你也可以在大多数的群体决策会议上应用这一原则。面对 Zoom 的蓬勃发展,其投资人也急切地想要追加投资。就像园丁会不时修剪植物,只留下最好和最强壮的枝干,投资人也不得不抛弃一些自己的宠儿,以便为像 Zoom 这样有前途的公司预留资金。这种要么加倍下注,要么果断退出的决策观,正是风投式思维的核心,我们也将在本书中介绍如何将这一原则成功应用于传统环境中。 Zoom 成为一家成功的大公司后,袁征做出的第一个决定就是成立 Zoom 自己的风险投资基金,拿出 1 亿美元用于投资初创企业。6如此一来,袁征就变成了风投式原则的运用者。他的投资人在决定投资 Zoom 时运用过这些原则,他本人作为 Zoom 的领导者也同样运用过这些原则。人们可能会发现,现在已是亿万富翁的袁征会拉出一张临时办公桌,坐到他的工程师团队旁边,一起深入研究新项目。 他们每个人都不再是普通员工,而是决心让 Zoom 成为一家更大、更有价值企业的股东。毋庸置疑,把蛋糕做大极为重要,但分好蛋糕其实更为关键,这是风投式思维的另一个精华所在。当初埃根向 Zoom 投资 50 万美元时,他并不知道这家公司最终能够取得多大的成就。但他知道,任何成功都不可能一蹴而就。风投式思维认识到,伟大的事业需要着眼长期。风险投资人为了推动长期主义的思维模式,开发出了各种创新机制,而你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机制。 在风投式思维中,有些原则很容易被借鉴运用,其效果也往往立竿见影。而另一些原则却无法简单复制。但本书中所述的每一项原则,都十分有助于你改进在自己组织内的思维和行为方式。 1,向世界上最擅长创造财富的群体之一——风险投资者学习。经过资本市场的无数探索与试错,他们形成了一套能获得高回报收益的思维方式。本书来自斯坦福经典课程,作者通过多年的教学与研究,将这些投资智慧系统化,帮助上千名学生在财富管理上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2,埃里克·施密特、袁征、陈劲、朱啸虎、方爱之、顾及、龙宇、黄榆镔隆重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