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两罗马/易中天中华史

两汉两罗马/易中天中华史
作者: 易中天
出版社: 浙江文艺
原售价: 35.00
折扣价: 21.00
折扣购买: 两汉两罗马/易中天中华史
ISBN: 9787533943950

作者简介

易中天,湖南长沙人,1981年毕业于武汉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现任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他长期从事文学、美学、心理学、人类学、历史学等多学科和跨学科研究,若有《〈文心雕龙〉美学思想论稿》《艺术人类学》等著作,并曾出版“易中天随笔作学术著作·中国文化系列”四种:《闲话中国人》《中国的男人和女人》《读城记》和《品人录》。他信奉“读书明理做人不做秀,登科治国做事不做官”。他是央视《百家讲坛》“开坛论道”的学者,其主讲的“汉代风云人物”在2005年4月首播即获热评。

内容简介

罗马人来了 东汉桓帝延熹九年(公元166年),也就是曹操 十一岁那年,有一个外国使团来到洛阳。他们带来了 象牙、犀牛角和龟甲,以表示对一个陌生帝国的崇高 敬意。 没人知道他们一行走了多久,但一定很不容易。 因为这个国家远在天边,被当时的中国人称为海西国 ,也叫犁,载入东汉官方史册的名称是“大秦”。 大秦就是罗马。 派遣使团的“大秦王安敦”,则很有可能就是罗 马皇帝马可·奥里略·安敦尼。 这是两个伟大文明的第一次亲密接触,之前则是 失之交臂。东汉和帝永元九年(公元97年),外交官 甘英受定远侯班超派遣出使罗马,走到今天的伊朗境 内却被劝阻在波斯湾海岸。当地人告诉他们,通过地 中海需要准备三年的粮食,而且在海上是会想家,也 会死人的。 甘英等人只好作罢。 好在六十九年后,罗马人自己来了。 现在已经无法确知,那些罗马人为什么要来中国 。就连他们是否当真为罗马皇帝所派,也只能存而不 论。也许他们并非使团,而是商队。目的,则自然是 丝绸。 中国的丝绸很早就传到了罗马,成为罗马元老院 议员和贵妇人钟爱的服装面料。罗马人甚至因此而把 中国称为Seres,这个拉丁语词汇的意思就是丝绸。 运到罗马的丝绸经过了长途跋涉,先是经河西走 廊到达现在的新疆,然后走南道沿昆仑山北麓前进, 走北道则沿天山南麓西行。两条路最后都要过葱岭( 帕米尔高原),起点都是长安,也都通往大秦。 而且,它们有一个美丽的名字: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的开通缘于汉武帝的战略构想,他要联 合匈奴的宿敌对付匈奴。联盟的对象,首先是被匈奴 打败的月氏(读法有争议,可读如越支或肉支)。这 些人被驱逐出境,早已不知去向,因此第一步便是要 找到他们。 于是,一位了不起的探险家出发了。 他的名字叫张骞。 张骞通西域从来就是佳话,他的旅行却十分艰险 。戈壁滩飞沙走石热浪滚滚,帕米尔冰雪皑皑寒风刺 骨,匈奴的骑兵则在那片辽阔的土地上纵横驰骋,张 骞一行随时随地都会一头撞上。 实际上,他们在匆匆穿过河西走廊时,便毫无悬 念地被俘虏,并被带到位于今内蒙古呼和浩特附近的 匈奴王庭。军臣单于理直气壮地对张骞说:月氏在我 北边,汉人怎么能去?如果我要去越国,大汉会同意 吗? 当然不会同意,张骞也只好滞留匈奴十年。 更让张骞沮丧的是,后来他虽然逃了出来,并在 大宛人和康居人的帮助下,在阿姆河流域找到了月氏 ,月氏却早已没有了向匈奴复仇的念头。他们非常满 足地在那里安居乐业,并庆幸自己因祸得福。 张骞只能回国。 再次被俘又死里逃生的张骞虽然没能结成联盟, 却带回了足够多的世界知识和异国情调。通过他向汉 武帝提交的考察报告,中国人第一次睁开眼睛看世界 ,并领略到西域各国之外诸多民族的万种风情。 P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