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随想录

道德经随想录
作者: 杨志清|责编:郭亚维
出版社: 吉林出版集团
原售价: 78.00
折扣价: 46.02
折扣购买: 道德经随想录
ISBN: 9787558199073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老子五千字的《道德经》传播到全世界,使 无数人围绕一个“道”字各抒己见。而“‘道’ 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又给了人 们无限的遐想空间。 要具体真实地了解道是什么,得先搞清楚“ 无,名天地之始……众妙之门”的含义。要走进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认识到道的真面目,关 键在于首先理解“有无相生”,只有理解了“有 ”和“无”的关系才能理解“缴”和“妙”,才 能接触到“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 名曰‘希’;博之不得,名曰‘微’”的令人“ 恍惚”的道(第十四章)。“无,名万物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有形的物质是可看、可触、 可计、可量、可以界定的,是有边界制之“缴” 的,例如一所房子、一部汽车甚至于一个人的高 矮、胖瘦、心跳、呼吸有许多具体指标,是有边 界限制的。没有这些有形的物质存在,事物也就 没有了,所以“有,名万物之母”。但是如果你 和一个有形之物或人交往时,仅凭他们这些有形 的特征来判断它们行吗?显然是不行的,因为房 子和汽车必须有更主要的无形的居住和行驶的势 能才可以称其为房子和车子;一个人,有形的身 体上必须有许多的无形的势能才可以称其为人, 这就是较简单、直观的有形和无形的相生关系, 而事物往往又不如此直观、简单。接下来,“常 无欲以观其妙”,老子用一个“妙”字就将这个 无形之势的似有若无的“恍惚”和复杂多变,妙 趣横生地揭示了出来。我们要交往的人,可能是 文盲,可能是学富五车;可能是一身蛮力的莾汉 ,可能是身怀绝技的高人;可能生性懦弱,可能 外柔内刚;可能宽容大度,可能睚眦必报……这 些特点都是无形的,我们看不见,摸不着,但又 复杂无比地可直接制约我们和其交往时的态度和 结局。也就是说,表面上我们是和一个有形的人 在交往,而实际上,还不如说是和其身上无形的 势和大环境中可影响制约他的势在交往。所以, 真正聪明的人从来不会以貌取人,不会孤立地看 人,更不会脱离社会环境用固定的眼光去看人, 因为人都是处在时刻与自己周围各方互动之中, 也就没有固定不变的人,而能否辩证地识人、用 人往往是人们事业成败的关键一步。在一定社会 条件下,这个势可能是他自身拥有的,也可以是 他直接或间接借来的。例如,契诃夫写的小说《 变色龙》中对警官奥楚蔑洛夫的描写,则是将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