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秦汉史
作者简介
王子今,1950年生于哈尔滨,“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协同攻关创新平台、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西北大学中华民族史研究中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教授,中国秦汉史研究会顾问。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秦汉交通史研究”“秦汉区域文化研究”“秦汉时期生态环境研究”“秦汉社会称谓研究”“秦汉时期的海洋探索与早期海洋学研究”“秦统一及其历史意义再研究”,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新疆历史与现状综合研究项目”子课题“匈奴经营西域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秦汉时期未成年人生活研究”。出版《秦汉交通史稿》《秦汉区域文化研究》《秦汉时期生态环境研究》《秦汉边疆与民族问题》《秦汉史:帝国的成立》等学术专著。
内容简介
作为重要历史文化命题的“秦汉”与“秦汉史” 中国历史经过夏商西周以及春秋战国阶段漫长的进 步历程,进入秦汉时期。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实现统 一至公元220年曹丕代汉,是秦王朝和汉王朝统治的历 史阶段。在西汉和东汉之间,又有王莽新朝的短暂统治 。在这441年的历史阶段内,中国文明的构成形式和创 造内容都发生了重要的变化。秦汉人以黄河流域、长江 流域和珠江流域为主要舞台,进行了生动活泼的历史表 演,同时推动了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突出的进步,也为后 来中华帝国的强盛准备了充分的条件。 “秦汉”是曾经的历史存在。“秦汉”是曾经的历 史过程。“秦汉”作为确定的时间阶段,有形式特别的 、非常重要的历史表现,有个性鲜明的、非常精彩的文 化风貌。对于“秦汉”这一阶段的历史记录、历史观察 、历史理解、历史说明,通常在通称“秦汉史”的学术 主题下进行。 “秦汉史”作为中国古代史领域里的一个断代研究 方向,已经为大家知晓。但是传统史学以“秦汉史”作 为标识的表述,其实比较晚。在二十四史中,没有“秦 汉史”的说法。许多重要的史学典籍,也未见使用这一 语词。清代学者顾景星写道:“汉至武帝,始改以秦汉 史证经,又悖之甚也。”这大概是比较明确的“秦汉史 ”学术史标识。 后来,在中国史学的现代学术序列中,“秦汉史” 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构成内容。“中国通史”“中国古 代史”中,都有“秦汉史”这个阶段。历史学教学在考 虑课程设置、学科布局、人才任用等问题时,都重视“ 秦汉史”的地位。“秦汉史”在断代史研究的总体格局 中,作为一个学术方向,也相当重要。 “秦汉”往往连说,与“汉承秦制”有关。就秦汉 政制对后世的影响,政论家与史论家有对于“秦汉之典 ”与“秦汉之规摹”的分析。而“秦汉之所赐”,即秦 汉历史创造对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贡献,有学者以为“ 中国成为一统国,自秦启之,而汉承之”。鲁迅言秦汉 时代精神所谓“豁达闳大之风”,所谓“气魄深沈雄大 ”,均切实准确。所谓“闳大”和“雄大”,其实既可 以看作对秦汉时期社会文化风格的总结,也可以看作对 当时我们民族性格与民族精神的表述。而进取意识、务 实态度、开放胸怀,也是这一时期社会文化的基本风格 。 秦汉时期的文明创造和文明积累,在中国历史上呈 示出耀眼的辉煌。当时的文化风貌和民族精神,有鲜明 的时代特征。秦汉时期的社会结构和政治形式,也对中 国此后两千年来文化传统的形成和历史演进的方向造成 了非常深刻的影响。秦汉史的轨迹,展现了许多史无前 例的变化。秦汉人创造了许多世界第一。秦汉制度对后 来历朝形成了许多规范性的定式。这些都是秦汉史受到 重视的原因。 历代史家对于秦汉历史地位之重要,均曾予以重视 。当前的秦汉史研究,在具体的历史细节说明之外,对 历史大趋势的走向应予认真考察。在对当时社会生产和 社会生活的具体问题更细致的研究之外,就社会结构、 阶级关系、民族动态、文化格局等宏观问题,也应当进 行认真的探索和说明。 对于“秦汉”和“秦汉史”,还存在若干可以作为 探索与分析对象的历史关键点。比如: 为什么在秦汉时期实现了统一? 这种统一是否具有必然性与合理性? 怎样认识秦汉政治制度、政治格局对后来历史的影 响的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 怎样理解秦汉历史在整个中国古代历史进程中的地 位? 怎样评价秦始皇、汉武帝、王莽、曹操等秦汉人物 ? 秦短促而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汉武帝时代“罢黜百家,表章《六经》”,对于中 国文化史的走向究竟有怎样的意义? 丝绸是不是汉代所谓“丝绸之路”的主要流通物资 ,也就是说,“丝绸之路”的定名是否合理? 汉与匈奴的战争是什么性质的战争? 应当怎样总结和说明秦汉时期中原民族与周边民族 的关系? 佛教传入中原的主要路径和最初影响是怎样的? 怎样概括秦汉时代精神的基本风格? 秦汉时期下层民众的劳动强度、生活景况和精神面 貌是怎样的? 能否推定秦汉人与生活在其他时段的人们在道德层 次、文明水准、生活情趣方面的异同?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怎样认识和理解秦汉时期的社会形态、社会结构和 社会阶级关系? 在秦汉史这一历史视域中,有待继续研究和准确说 明的学术主题还有很多。以上这些问题,涉及对秦汉时 期历史文化的总体认识,以及秦汉历史与整个中国史进 程的关系,应当有明确的体会和深入的理解。但是可能 目前尚未能得出具体的、有充分说服力的答案。但是随 着秦汉史研究的深入,我们的认识将来应当可以推进。 今后的秦汉史研究,在具体的历史细节说明之外,对历 史大趋势的走向应予认真考察。在对当时社会生产和社 会生活的具体问题进行更细致的研究之外,就社会结构 、阶级关系、民族动态、文化格局等宏观问题,也应当 进行认真的探索和说明。 秦汉历史不仅是秦皇汉武们的政治表现,更是四百余年十数代平民的生活与劳作,发明和创造。秦汉历史进程是先秦文明成就的继续提升,也为后来的社会发展确定了基本格局。而秦汉某些时代光辉,后世竟未能企及。
秦汉历史不仅是秦皇汉武们的政治表现,更是四百余年十数代平民的生活与劳作,发明和创造。秦汉历史进程是先秦文明成就的继续提升,也为后来的社会发展确定了基本格局。而秦汉某些时代光辉,后世竟未能企及。
书籍目录
引言 作为重要历史文化命题的“秦汉”与“秦汉史” 第一章 “秦汉”作为一个历史阶段的认识基础 第二章 从“秦并天下”到“汉并天下” 第三章 “秦汉”最突出的历史标志 第四章 秦汉的时代精神 第五章 史家对“秦汉”的特殊重视 第六章 中国文化基因的秦汉形成期 第七章 秦汉历史舞台的背景 第八章 秦汉文化“海”的元素 第九章 20世纪的中国秦汉史研究 第十章 秦汉史学术大师和解锁秦汉史的钥匙 代结语 秦汉史学术空间的拓展和学术方法的更新
试读内容
引言 作为重要历史文化命题的“秦汉”与“秦汉史”
中国历史经过夏商西周以及春秋战国阶段漫长的进步历程,进入秦汉时期。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实现统一至公元220年曹丕代汉,是秦王朝和汉王朝统治的历史阶段。在西汉和东汉之间,又有王莽新朝的短暂统治。在这441年的历史阶段内,中国文明的构成形式和创造内容都发生了重要的变化。秦汉人以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为主要舞台,进行了生动活泼的历史表演,同时推动了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突出的进步,也为后来中华帝国的强盛准备了充分的条件。
“秦汉”是曾经的历史存在。“秦汉”是曾经的历史过程。“秦汉”作为确定的时间阶段,有形式特别的、非常重要的历史表现,有个性鲜明的、非常精彩的文化风貌。对于“秦汉”这一阶段的历史记录、历史观察、历史理解、历史说明,通常在通称“秦汉史”的学术主题下进行。
“秦汉史”作为中国古代史领域里的一个断代研究方向,已经为大家知晓。但是传统史学以“秦汉史”作为标识的表述,其实比较晚。在二十四史中,没有“秦汉史”的说法。许多重要的史学典籍,也未见使用这一语词。清代学者顾景星写道:“汉至武帝,始改以秦汉史证经,又悖之甚也。”这大概是比较明确的“秦汉史”学术史标识。
后来,在中国史学的现代学术序列中,“秦汉史”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构成内容。“中国通史”“中国古代史”中,都有“秦汉史”这个阶段。历史学教学在考虑课程设置、学科布局、人才任用等问题时,都重视“秦汉史”的地位。“秦汉史”在断代史研究的总体格局中,作为一个学术方向,也相当重要。
“秦汉”往往连说,与“汉承秦制”有关。就秦汉政制对后世的影响,政论家与史论家有对于“秦汉之典”与“秦汉之规摹”的分析。而“秦汉之所赐”,即秦汉历史创造对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贡献,有学者以为“中国成为一统国,自秦启之,而汉承之”。鲁迅言秦汉时代精神所谓“豁达闳大之风”,所谓“气魄深沈雄大”,均切实准确。所谓“闳大”和“雄大”,其实既可以看作对秦汉时期社会文化风格的总结,也可以看作对当时我们民族性格与民族精神的表述。而进取意识、务实态度、开放胸怀,也是这一时期社会文化的基本风格。
秦汉时期的文明创造和文明积累,在中国历史上呈示出耀眼的辉煌。当时的文化风貌和民族精神,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秦汉时期的社会结构和政治形式,也对中国此后两千年来文化传统的形成和历史演进的方向造成了非常深刻的影响。秦汉史的轨迹,展现了许多史无前例的变化。秦汉人创造了许多世界第一。秦汉制度对后来历朝形成了许多规范性的定式。这些都是秦汉史受到重视的原因。
历代史家对于秦汉历史地位之重要,均曾予以重视。当前的秦汉史研究,在具体的历史细节说明之外,对历史大趋势的走向应予认真考察。在对当时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具体问题更细致的研究之外,就社会结构、阶级关系、民族动态、文化格局等宏观问题,也应当进行认真的探索和说明。
对于“秦汉”和“秦汉史”,还存在若干可以作为探索与分析对象的历史关键点。比如:
为什么在秦汉时期实现了统一?
这种统一是否具有必然性与合理性?
怎样认识秦汉政治制度、政治格局对后来历史的影响的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
怎样理解秦汉历史在整个中国古代历史进程中的地位?
怎样评价秦始皇、汉武帝、王莽、曹操等秦汉人物?
秦短促而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汉武帝时代“罢黜百家,表章《六经》”,对于中国文化史的走向究竟有怎样的意义?
丝绸是不是汉代所谓“丝绸之路”的主要流通物资,也就是说,“丝绸之路”的定名是否合理?
汉与匈奴的战争是什么性质的战争?
应当怎样总结和说明秦汉时期中原民族与周边民族的关系?
佛教传入中原的主要路径和最初影响是怎样的?
怎样概括秦汉时代精神的基本风格?
秦汉时期下层民众的劳动强度、生活景况和精神面貌是怎样的?
能否推定秦汉人与生活在其他时段的人们在道德层次、文明水准、生活情趣方面的异同?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怎样认识和理解秦汉时期的社会形态、社会结构和社会阶级关系?
在秦汉史这一历史视域中,有待继续研究和准确说明的学术主题还有很多。以上这些问题,涉及对秦汉时期历史文化的总体认识,以及秦汉历史与整个中国史进程的关系,应当有明确的体会和深入的理解。但是可能目前尚未能得出具体的、有充分说服力的答案。但是随着秦汉史研究的深入,我们的认识将来应当可以推进。今后的秦汉史研究,在具体的历史细节说明之外,对历史大趋势的走向应予认真考察。在对当时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具体问题进行更细致的研究之外,就社会结构、阶级关系、民族动态、文化格局等宏观问题,也应当进行认真的探索和说明。
媒体评价
这是学问意义变化的时代,这是学术见解纷歧的时代。如果你想了解某一门学问,这是你的书架;如果你想进入某一学门,这是你的向导;如果你想分享某一学门的心得,这是你的园地;如果你想成为无恒产而有恒心的乐道之人,这是你的文库。 ——罗志田 二十世纪是一个高度专科化的时代,人文学也不例外,“乐道文库”可以帮助人们把握各门学问的旨趣,并进而“酤美酒,自斟酌”。 ——王汎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