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胜的科学(拿破仑战争中的俄军战术)/指文战争艺术文库

制胜的科学(拿破仑战争中的俄军战术)/指文战争艺术文库
作者: (俄罗斯)亚历山大·列昂尼多维奇·日莫季科夫//尤里·列昂尼多维
出版社: 江苏文艺
原售价: 199.80
折扣价: 119.90
折扣购买: 制胜的科学(拿破仑战争中的俄军战术)/指文战争艺术文库
ISBN: 9787559441744

作者简介

(俄)亚历山大·列昂尼多维奇·*莫季科夫(Alexander Leonidovich Zhmodikov),1968年生于列宁格勒,毕业于圣彼得堡国立大学,现为约飞物理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其业余时间长期从事拿破仑时代及古典时代*事史的研究。 (俄)尤里·列昂尼多维奇·*莫季科夫(Yuri Leonidovich Zhmodikov ),圣彼得堡*兵及工兵部队、通信部队*事历史博物馆馆员、策展部主任,长期从事俄罗斯*事史的研究、普及工作。

内容简介

术语与组织 在18—19世纪的欧洲*队中,步兵是*为重要、数量*大也*具独立性的兵种。较之骑兵和*兵,步兵能够*轻松地应对并未得到其他兵种支援时的困难情况,因为它既能防御,也能进*,既可以使用步*射击,也可以端起刺刀冲击。 步兵的战术单位是营(法:bataillon,英:battalion,德:Battallion,俄:батальон)。不同的*队中营的额定兵力往往不同,就连同一支*队中不同步兵类型的编制也存在差异。营的额定兵力范围是400—1200人,不过一般在700—1000人之间。 营的主要战斗队形是排成几列的紧密横队(列由肩靠肩左右排列的士兵组成,伍则由前后排列的人员组成)。横队的列数在18世纪逐步减少:早期从六列降至四列,中期降至三列,某些*队在末期*是降到二列。在拿破仑战争时期的几乎所有欧洲*队中,步兵通常都会排成三列,只有伊比利亚半岛战争中的英*步兵和其他某些*队的轻步兵一般排成二列。 自然因素决定了营的人数:一方面,营应该拥有足够的兵力;另一方面,营的规模又不应当大到妨碍机动、控制的程度,正如拿破仑的元帅奥古斯特-弗雷德里克-路易·维耶斯·德·马尔蒙(Auguste-Frédéric-Louis Viesse de Marmont)所说,应当让每一名士兵都能听到营长的口令。如果营的兵力少于600人,那么这个营就会被认为不足以独立作战,如果兵力多于800人,那就会变得太过笨重,并不便于营长一人掌控。然而,营的编制*好还是定在800人以上,因为即便在和平时期,营在行动时也往往无法达到满员,它并不能始终维持全部额定兵力,除此之外,有些士兵可能会生病或被分派出去执行任务,而在战争开始后,掉队和作战损失也会导致兵力减少。 出于行政管理和经济目的,步兵会编组成团(法:régiment,英文:regiment,德:Regiment,俄:полк),每个团由几个营组成——大部分*队是2—3个营。每个营又由几个连(法: compagnie,英:company,德:Companie或Kompanie,俄:рота)组成——大部分*队是4个或6个连。一个值得注意的要点是,这一时期的连并不是战术单位,而是纯粹的行政单位。团里的连有一套通行的番号——先是用连的“连主”*衔(上校连、中校连、少校连等等),后是用连长的*衔和姓名(某某上尉连),*终则不再考虑某连隶属于某营的情况,而是给全团各连统一分配数字番号。士兵的驻扎、训练以及分发**、装备、给养、薪饷都以连为基础完成。 营在执行队形变换和射击时要将队形分成几等份,通常情况下会分成8个或10个单位。不同*队对这些单位的称呼有所不同:法*称其为分连(peloton)、英*称其为分连(platoon)、某些德意志*队则称其为排(Zug)。在18、19世纪之交的俄国*队中,这样的单位被称作排(плутонг)。俄*中还有和一个плутонг并存的同义术语взвод,后者的含义是半连。这样,俄*中一个营的排数目就和半连数目相同,它们都两倍于连的数目。随着时间的流逝,“半连”的使用越发普遍,“排”则逐步被淘汰。为了简化行文,本书在描述所有*队时都会使用“半连”术语。 在列成横队的营当中,各个排需要从右向左依次编号:位于*右侧的排称作**排,位于**排左侧的是第2排……以此类推。在包括俄*在内的许多*队中存在由两个排组成的单位,这个单位被称作分营(division,该词源于拉丁语diviso,意为“分割”“分开”)。分营也是从右向左依次编号。 在某些*队——特别是法*和英*——中,营内的分连数目和连数量是相同的(同为8个或10个),所以,如果每个连中的伍数目都相同,那么分连就相当于连。而在其他*队——也包括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俄*——中,排的数量要两倍于连(5个连对应10个排或4个连对应8个排),所以,如果每个连中的伍数目都相同,那么排就相当于半个连。 然而,由于缺编和损失不均,各个连的人数可能会存在极大的差异——战时尤其如此。与此同时,为了能够准确、迅速地完成队形变换,同一个营中的所有排应当拥有相同的宽度,也就是说,各个排里伍的数量应当保持一致,兵力也应当大致相同。如果某营各排损失严重不均,且该营此时并未直接卷入战斗,那就可以在战斗中径直调整营内各排人数。 因此,一个营在战斗中分出的排往往与连对应不起来。在某些*队中,排和分营的划分情况永远都不可能和连相符,以弗里德里希二世治下的普鲁士*队为例,它的步兵营通常由5个连组成,但在战时要分成8个排,即4个分营。 18世纪之初,步兵在战场上行进时使用的是疏开纵队(全间距纵队),在这种纵队中,所有排都前后相继地排列,相邻两排的间距——前后两排**列间的距离——相当于排横队的正面宽度。如果要将这个纵队变换为横队,纵队就得沿着展开后的横队列队方向赶往预定地点,而后让所有排同时“侧转”——侧转的含义是让排横队围绕一翼旋转。将横队变换成纵队也只需以相反次序完成上述动作。在纵队中,如果**排位于*前方,这个纵队就称作以右翼为基准的纵队,反之,如果倒数**排位于*前方,那么纵队就要称作以左翼为基准的纵队。 除了疏开纵队之外,步兵后来还用到了间距较小的纵队:半间距纵队(前后两排**列间的距离相当于半个排横队的正面宽度)和紧密纵队(前一排后列到后一排前列的距离为3—5步)。前者可以通过各排斜向行进变为横队,后者在变为横队时则要让位于后方的各个排,先是侧向移动,然后再前进。在拿破仑时代的战场上,由一个营列成的纵队宽度通常相当于两个排,多数情况下是半间距纵队或紧密纵队。后文将会详细讨论这些纵队和队形变换的基本原则。 本书是关于拿破仑战争中俄*战术的详尽研究。它征引了俄*在这一时期的条令、亲历者留下的记录、相关Z业期刊、官方报告以及后世整理的文献,这部著作涵盖了1792—1815年间俄*作战体系的各个层面。拿破仑战争这一话题的热度经久不衰,战争的各个层面不断被诸多学者、专家、业余爱好者们以文字、绘画、影视等方式呈现在大众面前,几乎可以说已经面面俱到。尽管有关拿破仑战争的文献十分丰富,但关于拿破仑战争中的俄*战术的内容却十分鲜见,***是如此,本书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