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学是什么(精)/人文社会科学是什么
作者简介
陈波,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博士,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专业领域为逻辑学和分析哲学。先后赴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美国迈阿密大学、英国牛津大学、日本大学做访问学者或合作研究各一年。代表性著作有: 《逻辑哲学研究》 《奎因哲学研究》《悖论研究》 《逻辑学导论》 《理性的执著》 《与大师一起思考》 《伦理学是什么》(平装)等。
内容简介
例6 一天,小方、小林做完数学题后发现答案不一样 。小方说:“如果我的不对,那你的就对了。”小林 说:“我看你的不对,我的也不对。”旁边的小刚看 了看他们俩人的答案后说:“小林的答案错了。”这 时数学老师刚好走过来,听到了他们的谈话,并查看 了他们的运算结果后说:“刚才你们三个人所说的话 中只有一句是真的。” 请问下述说法中哪一个是正确的? A.小方说的是真话,小林的答案对了。 B.小刚说的是真话,小林的答案错了。 C.小林说对了,小方和小林的答案都不对。 D.小林说错了,小方的答案是对的。 E.小刚说对了,小林和小方的答案都不对。 解析题干中小方和小林的话是相互矛盾的,因此 根据排中律,其中必有一句是真的。既然老师说三句 话中只有一句是真的,则小刚的话就是假的,由此可 知小林的答案没有错,于是又可以知道小林的话是假 的,而小方的话是真的。因此,正确答案是A。 莱布尼茨和充足理由律 古希腊哲学家特别强调推理、论证的作用,并且 构造了许多著名的推理和论证。柏拉图指出:我们的 断定必须从理由中产生。仅仅当其根据是已知的时, 知识在性质上才是科学的。有人认为,充足理由律是 亚里士多德全部逻辑学的动力,因为亚氏把逻辑学理 解为关于证明的科学,理解为根据充足理由分辨真实 和虚假的科学。《墨经》中也说:“夫辞以故生。立 辞而不明于其所生,妄也。”(《大取》)即是说, 论断凭借理由而产生,提出论断而不明确它赖以产生 的理由,就是虚妄的。并且,墨家还把“故”分为“ 大故”、“小故”:小故是“有之不必然,无之必不 然”,相当于必要条件;大故是“有之必然,无之必 不然”,相当于充分必要条件。不过,比较公认的说 法是,最先明确表述充足理由律的是德国哲学家、数 学家莱布尼茨(G.W.Leibniz,1646—1716)。他认 为我们的推理是建立在两大原则之上的,一个是矛盾 原则,即思维中不允许自相矛盾;另一个就是充足理 由原则:“任何一件事如果是真实的或实在的,任何 一个陈述如果是真实的,就必须有一个为什么这样而 不那样的充足理由,虽然这些理由常常不能为我们所 知道的。” 关于充足理由律是不是逻辑基本规律,存在着不 同的争论意见,并且占主导地位的意见似乎是认为它 不是逻辑基本规律。不过,我个人却倾向于把它当做 思维基本规律,并给出了我的论证。在我看来,充足 理由律的内容是:在同一思维和论证过程中,一个思 想被确定为真,要有充足的理由。具体要求有以下三 点:(1)对所要论证的观点必须给出理由;(2)给 出的理由必须真实;(3)从给出的理由必须能够推 出所要论证的论点。否则,就会犯“没有理由”“理 由虚假”和“推不出来”的错误。充足理由律的作用 在于确保思维的论证性。 “没有理由”并不是完全不给出任何理由,而是 好像在给出理由。但这些所谓的“理由”其实不是理 由,它们与所要论证的观点之间不相干,或很少相干 。 例7 古代,一家有祖孙三代。爷爷经过寒窗苦读,由 农民子弟考中状元,做了大官。不料他的儿子却游手 好闲,一事无成。但他的孙子却考上了探花。于是, 爷爷就经常抱怨他的儿子,说他们家就他一个人不争 气。但他的儿子却说:“你的父亲不如我的父亲,你 的儿子不如我的儿子,我比你还争气!” 解析一个人是否争气,主要看他自己的作为,而 与他父亲、儿子的作为没有多大关系,因此,那位儿 子所引用的证据与他要证明的结论“我比你还争气” 不相干。 这种“不相干”的错误有许多具体表现形式,它 们都是以貌似给出理由的方式,行“毫不讲理”“蛮 不讲理”之实。如: (1)诉诸个人,即以对论敌的品质评价来论证 其人某种言论的错误。例如:“你们不要相信他的话 ,他因生活作风有问题受过处 分。”显然,一个人品 质的好坏与他观点的正确与否之间没有直接的逻辑联 系。 (2)诉诸情感,即用激动众人感情的办法来代 替对某个论题的论证。不论述自己的观点何以成立, 而是以哗众取宠来取胜,叫做“诉诸公众”。例如, “我所主张的只不过是大多数公众的观点,你反对我 ,就是在与公众作对。不信你问一问在场的人?”不 去陈述某个观点成立的理由,而是促使别人同情持有 这种观点的人,以图侥幸取胜,叫做“诉诸怜悯”。 例如,有的犯罪嫌疑人在法庭上痛哭流涕地说道:“ 我上有年迈的失去自理能力的老母,下有一个正在上 小学的孩子,如果给我判刑,投入监狱,他们该怎么 办呀!” (3)诉诸权威,或者说乱引权威,包括引用权 威人士的无关言论或只言片语乃至错误的言论,来代 替对论点的论证;或以权威人士从未说过如此来反对 某种观点。例如,“爱因斯坦都这么说,你竟敢不同 意?” (4)诉诸无知,断定某事如此的理由是没有人 说过它不是如此。例如,“我坚信有鬼存在,不然那 些怪事怎么解释?”“因为没有证据表明上帝不存在 ,所以上帝是存在的。” P37-40 本套丛书由著名院校著名学者倾心撰写,旨在提高国民的人文素质,普及社会科学知识。此系列书涵盖一级学科共24种,每种书均包括学科产生背景、研究对象、主要代表人物及思想,学科价值及学科发展到今天的一些前沿问题。做为学术普及读物,此套丛书获首届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2005)、全国输出版优秀图书奖(2004)、全国青年优秀读物一等奖(2003)、国家图书奖提名奖(2003)、全国优秀畅销书奖(2002);被列为全国新书目推荐阅读图书(2005)、国家教育部、新闻出版署、团中央等单位联名推荐阅读图书(2004)、全国大部分省市新闻出版局及部分企事业单位推荐图书(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