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河南文艺
原售价: 20.00
折扣价: 12.60
折扣购买: 培根随笔集(最新修订版)/社科经典
ISBN: 9787555902713
王义国,男,1944年生于山东龙口,教授。他以英美文学和翻译见长。主要译著有:《培根论说文集》、《报业巨头》、《阿姆斯特丹》、《神话与传说》、《美国大学批判》、《说我是谁,我就是谁》、《读书疗法一一女性生活各阶段的读书指南》、《最后一役》、《培根论人生》、《遥远的桥》、《寻找灵魂的现代人》、《欧文散文》、《瓦尔登湖》、《小逻辑》。 弗朗西斯·培根,出生于1561年1月22日,是英国著名的哲学家、散文作家、政治家。这位不朽的巨人是一位全才、多面手,他不仅在文学、哲学上有颇深的造诣,在自然科学领域也取得了重大的成就,是一位并不多见的文理双全的学者,是马克思口中的“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 培根出生于伦敦一个高级官员家庭。他的父亲尼古拉·培根爵士贵为伊丽莎白女王的掌玺大臣。这样显赫的出身,让培根很早就有了出入宫廷的机会。他曾担任掌玺大臣和大法官的职位。临近晚年,培根脱离了政治活动,开始专门从事不同的学术研究。 弗朗西斯·培根是新贵族的思想代表,他反对君权神授和君权无限,主张限制王权;拥护清教,主张改革,但反对革命。培根反对经院哲学,提出知识就是力量。他是第一个意识到科学及科学方法论的历史意义,并且通过分析和确定的方法来表达它的应用方式,给予科学运动新的发展方向和动力的哲学家。在哲学上,他提出唯物主义经验论的一系列原则,认为感觉是认识的开端,它是完全可靠的,是一切知识的泉源。他重视制定系统的归纳逻辑,强调实验对认识的作用。1605年他出版了第一本书《学术的进展》,这也是诠释他的见解的第一本通俗读物。主要论述“学问和知识的功效,兼及增广知识的价值和荣耀”。1620年出版的《新工具论》是培根最重要的著作。这部著作基本上是号召人们采用实验调查法,哲学家把它看成是从古代唯物论向近代唯物论转变的先驱。培根计划分六个部分来写一部巨著《伟大的复兴》,直到他去世时这个计划也没有完成。 培根也是优秀的散文家,他在1624年出版的《论说文集》,文笔优美,令人印象深刻。其中有很多名言警句,如: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物理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既然宗教是人类社会的主要维系,那么要是它本 身能被很好地包容在统一性的真正维系之内的话,也 是一件令人感到愉快的事情。宗教上的争执和分歧, 是异教徒所搞不懂的罪恶。其原因就是,异教徒的宗 教与其说是在于它有任何始终如一的信仰,毋宁说是 它存在于仪式和典礼之中。须知当他们的宗教团体的 主要教师和元老是诗人的时候,你就可以想象出,他 们的信仰是何种信仰了。但是真正的上帝有着这一属 性,即他是一个“好妒忌的神”①;因而对他的崇拜 和信仰,也就不能忍受混杂,也不能忍受别的神分享 。因而我们将就教会的统一说上几句话,说说由此产 生了什么结果,其限制是什么,其手段又是什么。 统一(它几乎会令上帝非常满意,而令上帝满意 则是最重要的)的结果有二:一是对那些在教会以外 的人所产生的结果,一是对教会内的人所产生的结果 。就前者而言,异端邪说和教会分裂自然是各种丑闻 中的最大丑闻,不仅如此,而且比伤风败俗还丢脸。 因为正如在肉体上,一个伤口或者持续的危象要比不 洁的体液①糟糕一样,在精神上亦复如是。这样一来 ,最能使教会外的人待在外面,同时又把教会内的人 赶出去的,也就莫过于对统一的破坏了。因而,如果 有人说:“瞧,基督在旷野里。”(Ecce in deserto),而另一个人说:“看哪,基督在内屋里。 ”(Ecce in penetralibus)②,也就是说,有些人 在异教徒的集会里寻找基督,而另外一些人则是在教 堂的外表中寻找基督,每当出现这种情况,那个嗓音 都务必不断地响在人们的耳际:“不要出 去。”(Nolite:exire)外邦人的那位教师③(他的使 命的特殊性质使得他特别关照那些在教会以外的人) 说:“如果一个异教徒进来,并且听见你们说着几种 语言,他不是要说你们都发疯了吗?”④无可否认, 如果无神论者和不敬神的人听说在宗教内有这么多的 不一致和相抵触的见解,那么情况也不会好到哪儿去 ;这只会使他们离开教堂,使他们“坐在亵慢的人的 座位之上”⑤。这只不过是在如此严肃的事情上需要 证实的一件无足轻重的事情,然而它又把那种缺陷很 好地表现了出来。有一位嘲弄大师⑥,他虚构了一个 图书馆,在书目中写下了这样一本书名:《持异端者 的莫里斯舞》①。因为确实,持异端者的每一个教派 ,都有其不同的装腔作势或者卑躬屈膝之态,这不能 不令世俗之人和堕落的政客心生嘲弄,这些人本来就 是易于蔑视神圣的事物的。 至于对教会内的人所产生的结果,那就是和平, 和平中包含了无限的神赐:和平确立了信仰,和平激 发起仁爱之心,教会外观上的和平浓缩成了良心的安 宁,而且和平把写作和阅读争论文章所花费的劳动, 转移到写作和阅读专论克己和虔诚的著作上去了。 有关统一的界限,把它们真正划定出来是极其重 要的。在这个问题上看来有两个极端。因为在某些狂 热分子看来,有关和解的一切言论都是令人作呕的。 “平安不平安?”耶户说:“平安不平安与你何干?你 转到我后头吧!”②重要之处并不是和平,而是追随 和宗派。反之亦然,某些老底嘉人③和态度冷漠的人 以为,他们可以采取折中的办法,对双方各有所取, 并且用机智的调解,来消弭在宗教观点上的分歧,就 好像他们是要在上帝和人之间进行仲裁似的。这两个 极端都须予以避免;如果我们的救世主亲自制定的那 个基督徒的盟约,存在于那两个得到了正确而又清楚 的解释交互条款之中的话,那么这两个极端就会避免 。那两个交互的条款就是,“不与我相合的,就是敌 我的”④,以及“不抵挡你们的就是帮助你们的”⑤ 。 P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