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门(光)

班门(光)
作者: 编者:王汉军
出版社: 北京联合
原售价: 58.00
折扣价: 36.60
折扣购买: 班门(光)
ISBN: 9787559626561

作者简介

《班门》编委会由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与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共同组织。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以创新设计理念提供内容策划,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则以*专业的图书出版经验负责书籍的编辑、出版及发行工作。 蔡国强:艺术家。1957年出生于中国福建省泉州市,1985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1986年至1995年旅居*本,80年代中期开始使用**创作作品。曾担任2001年上海APEC会议焰火表演的总设计,2008年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开闭幕式的核心创意成员及视觉**艺术总设计等。1999年获威尼斯双年展金狮奖,2009年获福冈亚洲文化奖。 汪徽:图书编辑,新媒体编辑。爱好读书、电影、写作。 王东宁:宁之境照明及优雅士照明创始人、首席设计总监。**照明*高奖IALD光辉奖获得者。中艺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兼灯光照明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建筑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照明艺术专业委员会主任。曾与**外建筑大师、设计院、知名设计师及艺术家合作,深得专业建筑设计领域各知名大师认可。 楼庆西: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1930年出生于浙江杭州。195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留校任教至今。长期从事中国建筑历史的研究与教学工作。主要著作有:《中国古建筑二十讲》《中国宫殿建筑》《中国古建筑砖石建筑》《乡土建筑装饰艺术》等。

内容简介

踏上光的台阶:照明设计与观看之道 文:王东宁 图片提供:王东宁 两年前,我曾*邀在全国博物馆照明论坛大会发言,当时的发言曾以《观看之道》作为标题讲述博物馆照明之“看见”。像音乐厅、歌剧院等剧场建筑,常常是围绕耳朵而建造,而博物馆则是“为眼睛建造”。有了光,我们才能看见。 在设计之前,我们实际上必须首先从人们的视觉规律出发,通过设计建立“观看的系统”。照明设计借助光线的设定与安排,影响着我们的看见。好的设计在为人们提供优质的视觉体验的同时,*能触动他们的情感。 首先,我们来看一看照明设计的历史。 照亮历史的灯 人类发展的历史距今有170万年,使用电光源的历史135年,占人类发展历程从时间上看,大约仅占万分之零点八,但它早已显著地改变了人的生活。在人工照明大规模应用之前,人类一直以来都是*出而作、*落而息,我们的生理节律就是依照阳光的24小时轮转而自然形成。 人类从*早使用篝火,大约3万年前的石器时代,已经有人靠油灯闪烁的昏暗光线照明,此后,人类又经历了气灯、电灯的时代。 从室外空间的照明历史来看,1414年,伦敦大街上**次采用了烧油的街灯来做照明。而*早应用于剧院空间,可控制的人工照明方式的案例,可查到记录是在18世纪建造的米兰斯卡拉大剧院。*初,斯卡拉大剧院以大量油灯照明,为了点亮舞台,需要点上84盏油灯,这导致剧场里观众不敢摘掉帽子或头饰,免得灯油滴到头上。当时为了防止着火,在各处放了许多装满水的水桶。油灯与气灯都会和人一样消耗剧院里的氧气,并产生烟雾,导致剧院内部空气混浊,环境很差。此后随着照明技术进步,剧院改用煤气灯,并于1883年改用电灯。 而*早**用电光源做公共空间照明的记录是在1881年。当年10月10*,伦敦的萨沃伊剧院(S**oy Theatre)开业,。当时,白炽灯的发明者,英国化学家、物理学家约瑟夫·斯万爵士(Sir Joseph Swan)为剧院提供了大约1200个白炽灯泡,离剧院不远处的空地上,一台功率**千瓦的发电机为这些灯提供电力。*初,因为电力不足,舞台上还是使用了一些气灯,直到当年12月28*,才**以白炽灯代替。这也是有史以来**将白炽灯用于剧场公共空间照明。而在照明方式的选择,包括出光的方向、光的强度及其控制,都进行了照明设计,这也可能是*早期的照明设计案例。当时的《泰晤士报》报道说,在视觉上,点灯远远地**了气灯。 到了20世纪,随着建筑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斯万和爱迪生关于电灯的发明,共同推动了工业照明系统进入建筑领域。1958年,现代照明设计之父理查德·凯利(Richard Kelly)在纽约西格拉姆大厦(Seagram Building,由**建筑大师密斯 ·范 ·德罗与***·约翰逊共同设计,该楼被视作功能主义建筑的经典、现代主义建筑美学的杰作)的照明实践揭开了照明设计的新篇章。西格拉姆大厦将照明设计形成了“内光外透”的效果,所有的光线都从楼中穿过,大楼内部的灯光点亮,就会将整栋楼的轮廓与线条以光线**地表达出来。照明在这栋建筑上与建筑设计**融合一体。也是从理查德·凯利开始,照明设计成了一个新职业。 在**,人们开始接*有照明设计这个专业,还是近年来的事情。比如说有大型房地产开发企业会开展照明设计的单项招标。***的事情,是一些企业建立了自己的照明研究院。这些事件都说明,走在社会前端的团体已经意识到照明艺术也是一种“生产力”。普通大众对照明设计的认知,还停留在比较低的水平,大家还是喜欢看花花绿绿的灯会。社会基层的审美的提高需要几代人的努力,主要体现在个人审美素养的提高。 **,如何创造*“聪明”的光环境来关照人的生理节律,同时还能享*现代生活,成为室内设计师、照明设计师、照明厂商三方共同关注的方向。 光让我们看见 人类获得的信息中,有八成是从通过眼睛的观察中获得。这个过程要有光,光让我们看见。 拆解中文的“看见”,把“看”赋予眼球的看过程,大脑则承担形成“见”。眼球像是人体的照相机,而大脑则是富有经验的图像处理器。经过几百万年的演化,大脑形成了一套感知经验,它会判断哪些光是自然的,哪些光是让我们感觉安全的,这些经验可以说已经固化为我们的“光基因”。 在光的帮助下,通过眼睛的“看”,大脑可以“见”到各种信息:可以感*亮度的差异、色彩的差异、不同的形状、距离乃至运动的状态。 我们的眼睛的适应过程**强大,在黑暗环境里,经过一段时间,我们就会觉得空间变亮了,我们开始看到原来看不到的世界。通常,我们的眼睛习惯于在明亮的环境下看,所以,当环境照度很低时,就开启了“节能模式”。比如当照度在75LUX以下,我们看色彩的能力就下降了,仿佛眼睛转换成了黑白模式。人类在长期的演变过程中形成了强大的视觉能力。我们的眼睛可以看到亮度比,能在**高对比度的环境下观看,而照相机却做不到。在室内亮度比超过1000:1,室外亮度比达到100万:1的环境中,人眼仍然能够同时看到亮处与暗处的景象。 而人类对光线的感觉,不光是物理上的。实际上,光线的变化,会透过我们的心理影响视觉。比如在阳光下,人们开车在进入隧道时,无论隧道内的照明有多亮,人们都会感觉到进入一个昏暗的地方,而当车即将驶出隧道时,这时外面的光线又显得无比刺眼。隧道两侧的阳光是一样的,隧道也没发生变化,但我们的视觉经历了一次从明到暗的转换,和另一次从暗到明的变化。这两次转换带给我们的视觉感*是不同的、强烈的。 通过光的变化,来引导我们的视觉,去呼应我们体内的“光基因”,是照明设计的关键。在设计行业倡导“以人为本”的**,我们有必要重视、研究并善用这些视觉规律,不仅为我们的眼睛,*为我们的心灵构建美好的场所。 图4是北京的红砖美术馆的“槐花院”,院落小巧别致,富有诗意。景观院落的照明设计理念,是着力以光构筑夜晚的诗意化的中国园林意境。 我们的眼睛都是3D立体视觉的,我们利用透视的原理,在夜晚的景观照明中通过设定不同的景深来使空间*加丰富,有层次。通过将灯具布置在低处,并控制亮度,我们看到了一个深远景深的院落,并将我们的视线引导到远处。这呼应了人类大脑中的久远的照明基因,近处的暖暖的“火焰”让我们获得安全、温馨的感*。而坡道的渐次抬高,自然地形成远端的树*亮的视觉效果,夜色中籍由亮度而形成的景深变化,加大了头脑中的院落的物理尺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