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江西教育出版社
原售价: 45.00
折扣价: 24.80
折扣购买: 四海无人对夕阳:陈寅恪档案
ISBN: 9787570500291
陈寅恪,江西九江市修水县客家人,1**0年7月3*生于湖南长沙,1969年10月7*卒于广州,中国现代*负盛名的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清华百年历**,四大哲人之一,另外三位是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其父陈三立是“清末四公子”之一、**诗人,祖父陈宝箴(支持变法的开明督抚)曾任湖南巡抚。因其身出名门,而又学识过人,在清华任教时被称作“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
"民国三十四年之冬,陈寅恪卧病伦敦,他去英国是要医治目疾,然后接*牛津大学的聘约。但是,经过开刀之后,目光非但没有恢复,失明反而加剧,几乎全盲。异乡病目,感怀身世时局之余,曾作了这样一首诗: 沉沉夜漏*尘哗,听读佉卢百感加。 故国华胥犹记梦,旧时王谢早无家。 文章瀛海娱衰病,消息神州竞鼓笳。 万里乾坤迷去住,词人终古泣天涯。 寅恪所听读的是熊式一的英文小说《天桥》,其中提到李提摩太和戊戌维新故事,而李教士与陈家有旧。至于“旧时王谢”当指为世所重的义宁陈家了。义宁在清朝时称州,陈家籍修水县。寅恪的祖上原居福建上杭,属于客家系统,他的六世祖才由闽入赣。客家人自中原移居到闽粤一带,历千余年,但一直保持原有的方言和习惯,不与当地同化。这种情形有点像犹太人在西方社会,难免*到当地人的歧视和排挤。譬如,在咸丰元年(一八五〇年),广西的客家村落,遭到本地人的掠夺与欺侮,终于发生大械斗,客家斗败,男女老幼三千多人只好弃田逃难。后来这些人随北山里矿工队加入了洪秀全的金田起义。 义宁陈家并不是寻常的客家人,他们耕读传家考取功名,爬到社会的上层,跻身于士大夫阶层。但客家的读书人也免不了*歧视。义宁客家子弟因勤于读书,分去了许多当地秀才的名额,当地人便想阻止客家学子去应试。后来清廷另设“怀远籍”名额,才平息纷争。寅恪的高祖与曾祖都是由“怀远籍”入学,成为监生的。 陈家既属士大夫阶级,自然站在太平*相对的一面。太平天国为曾国藩的湘*所灭,固然由于文正公的才能,但得力于地方士绅和团练的帮助,实在不小。国藩在南昌时,就得到江西举人刘于浔的大力支助。刘的武力扎根于地方团练,后来扩充为“江*”。寅恪的曾祖伟琳是义宁书院的创办人,便是在江西办团练的士绅之一,后以功保任知府,不久授河北道,创设“致用精舍”。寅恪的祖父宝箴也因助父办团,得到曾国藩赏识,曾许为“半杯旨酒待君温”,推重可知。又据湘人朱克敬说,宝箴曾调停曾国藩与沈葆祯之争。时葆祯为江西巡抚,当太平**江西之际,奏请留用厘金养兵,而不归国藩大营;国藩疑葆祯买己,乃与之*交,后来葆祯虽致书道歉,曾亦不答。宝箴在江南时听到此事,乃去劝说,朱氏记此事甚详: (宝箴)从容言曰:舟行遇风,柁者篙者桨者,顿足叫骂,父子兄弟若不相容,须臾风定舟泊,置酒慰劳,欢若平时,甚矣,小人喜怒之无常也。国藩曰:向之诟惧舟之覆,非有私也。舟泊而好,又何疑焉?又铭曰:然曩者公与沈公之争,亦惧两江之覆耳;今两江已定,而两公之意不释,岂所见不及船人哉?国藩大笑,即*手书付沈,为朋友如初。 此一美谈,颇可见宝箴之机智与谋略。其实,除平曾沈之争外,他亦尝平沈葆祯与席宝田之争,且在江西以举人身份助席累用奇计决胜,并得擒太平天国幼主洪福瑱。叙功保知府。 未久,宝箴升迁河北道,又擢浙江按察使。后因开封狱事罢官。复出之后,任湖北按察使,以清廉闻名,*到张之洞的赏识。 庚申(一八六五年)会试,宝箴未能中榜,留居京师三年,得与四方隽秀之士交游,与易佩绅、罗亨奎尤以道德经济相切摩,时人尊称为“三君子”。 中法因越南而发生战争时,宝箴已为翰林院侍讲学士,曾与张佩纶共同上奏,力主集结水师,与德国联合,使越南内属,以达到存越固边的目的。惜朝廷权臣中无此魄力之人,*无能利用德法矛盾之人,而越南终为法所夺。 甲午(一**四年)中*战起,大学士李鸿藻等又曾请宝箴商讨*事,翁同龢在*记中记道: 午正,赴督办处,诸公皆集,请陈右铭(宝箴)商事,右铭从曾文正*营,颇知兵机,其言以游击之师为主,津北津南,须分两大支兵御之。 宝箴论兵剀切,重臣如李鸿章、翁同龢等亦屈尊就教,但真有魄力用宝箴计策者,实亦无人。甲午战争终于失败,马关签约之后,宝箴复屡次上疏,列陈利害得失。是年八月,荣禄乃保荐宝箴为湖南巡抚,使他有独当一面,一展雄图的机会。 湖南本是富饶之地,人物亦盛。同治中兴名臣,极多出自湖南。但湖南的保守势力,亦复不小。光绪二年(一八七六年),郭嵩焘出任驻英公使,大*湘人讥骂,有联为证: 出乎其类,拔乎其萃,不容于尧舜之世。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何必去父母之邦。 但光绪十四年以后,总督张之洞在两湖筹办*备、设工厂、通汽船、开学堂,两湖新政已渐次推行。陈宝箴一到任,维新变法活动*积极展开。宝箴对洋务的认识在曾国藩幕府时已开始,且早于光绪十年(一八八四年)为冯桂芬的《校邠庐抗议》一书撰序出版。《抗议》一书可能是晚清**部倡议变法的专著,冯氏生前原想请曾国藩序介付梓,但曾氏认为言过“偏激”而作罢。宝箴能注意此书,可见他对维新的向往已非一*。《抗议》出版之后很*重视,光绪皇帝亦*此书影响,曾下旨印发翰林院参阅。冯桂芬的弟子叶昌炽,在《缘督庐*记钞》中记道: 戊戌五月十四*……《校邠庐抗议》发各衙门加签,翰林院分四十本,坊缺。七月二十七*……校邠师身后*特达之知。 《抗议》的流通,可见变法逐渐为人接*,而陈宝箴显然是得风气之先的人物。 光绪二十一年七月,陈宝箴由直隶布政使转任湖南巡抚之后,意气颇豪,“以刚直闻,思以湖南一隅致富强,为东南先”。同时翰林江标发表为湖南学政主持一省育才大计。江为光绪十五年进士,曾于同文馆习外事,熟知西洋情形。江乃利用学政的地位将广学会各类译著,介绍给三湘人士。光绪廿三年,黄遵宪亦入湘为按察使,新政*进入新的阶段,黄曾任*本公使,撰*本国志,是一位提倡改革的健将。 黄与宝箴交谊极深,固然由于二人志趣相投,但黄陈二家上代已有戚谊,黄家籍广东梅县,也是客家人氏。在湖南由于黄遵宪的介绍,康有为的大弟子梁启超亦到湖南,任时务学堂的总教习,而且分教习全由梁启超聘请。时务学堂原为王先谦的私学,宝箴将它收为官办,经费由士绅捐献和省政公费支出,方针则系“取彼之长辅我之短,必以中学为根本”。“西学为用,中学为体”的原则**明显。同时刊布《湘报》以及《湘学新报》,发扬体用之义。江标在《湘学新报》的序文里说得很明白: "1*是文人不自由 ——一生显赫而寂寥的陈寅恪。 2.本书引发“陈寅恪热”,并带出许多话题:关于传统文化、关于人文精神、关于学人风骨……还有陈寅恪可歌可泣的传奇人生。 3.本书由香港《明报月刊》**提供全部资料,根据大量珍贵的档案、访谈和文献等**手资料写作而成,在书里澄清了很多历史疑问。书中一大批与陈寅恪有交往的名作家之命运也有明晰的描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