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战略路径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战略路径
作者: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
出版社: 中国发展
原售价: 75.00
折扣价: 45.00
折扣购买: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战略路径
ISBN: 9787517711438

作者简介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是直属中国国务院的政策研究和咨询机构。主要职能是研究中国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中的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长期性以及热点、难点问题,开展对重大政策的独立评估和客观解读,为党中央、国务院提供政策建议和咨询意见。 自1980年成立以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在事关中国经济改革、对外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方向、目标及战略举措方面,完成了一系列具有重要价值和重大影响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大量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为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是政府智库的人才高地,拥有一批著名的经济学家和高水平的专职研究队伍,并协调集聚国内外专家共同参与决策咨询研究。中心始终坚持“唯实求真,守正出新”的核心价值,崇尚实事求是、客观理性和专业主义精神,把人才、思想和高质量成果作为最宝贵的财富。

内容简介

总报告 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总体思路与战略举措研究 2018年1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宣布,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2019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这是党中央着眼于完善我国改革开放空间布局、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全局、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大局而推出的重大举措,对我国未来发展和国际地位提升具有历史性意义。必须顺应当今世界所处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适应当今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总结和运用好国内外经验,搞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设计,推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使长三角在我国新时代现代化进程中发挥更大引领作用。 一、站在历史新起点的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长三角区域覆盖沪、苏、浙、皖三省一市,北枕山东半岛连接京津冀,南依海西地区连通粤港澳,西经长江经济带通达长江中上游,东临太平洋联通五大洲,是“一带”和“一路”的交会区,战略地位极其重要。 长三角人杰地灵,具吴越之钟秀,曾孕育出影响千载的江南文化;物阜民勤,备江海之豪迈,自南宋以来就一直是我国最富庶的地区,有“苏湖熟,天下足”之说。新中国成立后,在计划经济时期,仅上海一地就贡献了国家约1/6的财政收入。通过几十年的改革开放,长三角已经成为我国最重要的经济区域,最重要的对外开放前沿。2018年长三角地区常住人口2.2亿,占全国的17%;生产总值3.2万亿美元,占全国的23%,已经超过英国,直追德国;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42万美元,跨过了世界银行设立的高收入经济体门槛,是我国最有条件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区域。 在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大背景下,中央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确立为国家战略,具有重大意义。一体化发展将促进资源要素优化配置,提高创新能力和科技水平,推动长三角率先实现现代化;将使长三角能更好地辐射带动其他地区的发展,与其他地区形成更加合理的空间发展新格局;将推动长三角发展成为全球高端技术和产业的策源地和聚集地,孕育和集聚更多具有世界性影响的资源配置平台和配置主体,成为全球资源要素配置的重要枢纽和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战略依托。 20世纪80年代,围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有关各方进行了许多富有创新价值的探索。党的十八大以来,长三角合作发展步伐明显加快,三省一市在推动一体化发展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构建了初步的协调治理机制,对接了有关发展规划和政策,围绕打通“断头路”、建设科创走廊、推动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等制定了行动规划并开始付诸实施。但总体而言,目前的合作还不够深入,合作成效还不够显著,合作潜力尚未充分释放。其根本原因是行政区划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和割裂了经济内在联系,行政壁垒影响和制约了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比较突出的表现是:协调治理机制层级不够高,权威性不够大;基础设施、产业布局等缺乏顶层设计和统一规划,主要城市发展定位相似,产业分工不明确;要素流动受阻,配置效率低,企业跨区域兼并重组面临阻碍,生产率提升受到制约;公共服务水平差异较大,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布局不均衡,与共享发展成果的要求有差距。 着眼于更好地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着眼于应对百年未有大变局的战略需要,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跃入了崭新的阶段。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实质是:通过创新和完善区域治理体系与协同发展机制,消除影响要素流动、资源配置的行政壁垒,构建优势互补、分工合理、包容共进的发展格局,率先实现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目标,在国家推进更高起点的深化改革和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进程中,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 实现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必须坚持改革推动、创新引领,通过改革消除产品和要素流动的显性和隐性壁垒,通过创新推动形成有效的协同治理机制;必须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让市场在生产要素跨区域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充分激发各类主体参与一体化发展的积极性,形成推动一体化发展的强大合力,政府搞好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维护市场竞争秩序,优化公共服务供给;必须坚持规划先行、试点示范,统一编制规划,强化规划体系的衔接,充分发挥规划在推动要素空间优化配置上的先导性作用,在规划引领下选择若干具有代表性、示范效应强的区域,开展多形式、多层次、多目标的试点示范;必须坚持龙头带动、各扬所长,充分发挥上海的龙头带动作用,强化其作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以及科创中心的功能,苏浙皖三省立足于各自优势,各扬其长,合理分工,形成共建共享、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必须坚持生态优先、宜居为要,进一步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保的关系,严守生态红线,协同治理环境,传承和发展江南文化,建设美丽长三角。 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要力争把长三角建设成为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先行区,奋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突破,率先形成新发展方式,率先实现高质量发展;建设成为我国发展强劲活跃的增长极,充分激发创新活力,在长三角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使之与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等战略性区域共同带动全国发展;建设成为中国全面开放新格局的开拓者,积极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提升长三角集聚和配置全球生产要素的能力;建设成为共享发展成果的示范区,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建设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优化城市空间格局,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修复和保护生态,治理和改善环境,创造丰富而优质的生态产品和服务。 根据长三角总体定位和一体化发展的目标要求,沪、苏、浙、皖应依托各自优势,深化分工、加强合作,实现错位发展。上海应着力打造国际经济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江苏应着力打造全球先进制造业集群聚集地、新技术革命产业化示范基地、带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枢纽区、区域均衡发展的先行区。浙江应着力打造全球数字经济发展策源地、全国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样板区、城乡融合发展的试验区,成为包容共享发展的探路者。安徽应着力打造全国综合性科技创新基地、全国中高端制造业基地、长三角高质量发展拓展区、长三角重要生态涵养区。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要以坚定不移的改革破除障碍,以活力迸发的创新探索路径,以扎实有效的工作推进合作,最大限度地释放三省一市协同发展的聚合效能,促进长三角尽快形成要素流动自由、产业分工合理、空间开发相对均衡、基本公共服务大体一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格局。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专家研究阵容,权威研究成果集中发布! 聚焦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依据前沿调查材料,解读区域发展战略,提出务实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