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中国文史
原售价: 66.00
折扣价: 41.00
折扣购买: 竹篱茅屋真吾家:中国古人的居家文化
ISBN: 9787520537131
李楠,男,1998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数年来一直从事图书编辑、策划及创作工作。至今为止,参与策划、编辑、创作的大型系列图书有:《中国历史百科》《世界历史百科》《中国书法百科》《中国收藏百科》《中华藏书百部》《中国传统文化读本》等数十部,另有独立专著《红楼梦诗词全鉴》《生意人的八种能力》《孝经全鉴》《中国梦系列》等各类文史、经管、社科、励志及学生课外读物等上百册。
第一章 旧时寻常百姓家:古代民居住宅 民居是人类基本的生存要件之一,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居是出现最早也是最基本的一种建筑类型,数量最多,分布最广。古代居民住宅建造主要在于满足人们日常生活起居的实际需要,是“家”的所在。 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家。在民居建筑方面,汉族民居分布范围最广,数量最多。汉族之外,其他各民族的住宅形式也各有特色,呈现出繁复多样的面貌。 断竹飞土半穴居:原始民居 由于地域辽阔,自古以来,中国各地的地理、气候条件差异很大。在这些自然条件各不相同的地区内,人们因地制宜、因材施用,创造出适合当地的居住形式。 从距今约5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到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建立之前,原始人类的居住建筑大致有两种发展模式: 一种是由单树巢居向多树巢居,再到干栏建筑的“巢居发展模式”。 另一种是从原始横穴到深袋穴,到半穴居,再到地面建筑的“穴居发展模式”,这些建筑技术和工艺成为其后中国建筑体系发展的渊源。 根据考古资料显示,当时母系氏族社会的房屋有多种形式,有的是半地穴式,也就是从地面向下挖一个浅土坑,利用坑壁做墙,然后在坑口搭建屋顶;还有的则是全部在地面上建造。 1.最早的“干栏”式建筑 干栏式建筑是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的基本建筑形式,大约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晚期。 干栏式建筑是一种以桩木为基础,构成高于地面的基座,再用桩柱绑扎方式立柱、架梁、盖顶的半楼式建筑,是巢居形式的继承和发展。 干栏式建筑一般有两层,上层住人,下层圈养牲畜。迄今发现最早的干栏式建筑是距今7000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 2.半坡半地穴式民居 在黄河中游一带,由于肥沃的黄土层既厚且松,能用简陋的工具从事耕作,因此,在新石器时代后期,人们便在这里定居下来,发展农业,成为中华文明的摇篮。 当时这一带的气候比现在温暖而湿润,生长着茂密的森林,人们选择靠近水源的平坦台地,搭建房屋作为栖身之所。 著名的半坡村文化遗址位于西安以东6千米处,距今5600~6700年,其村落遗址的总面积约5万平方米。 这些遗址中,房基凹入地下50厘米左右;房基中央有1~2个柱洞,用于立柱,以支撑木骨架和草、泥覆盖的房顶。因房屋墙壁借用了坑壁,故木骨泥墙不高。 此外,龙山文化遗址的建筑形式与此类建筑相差不大。龙山文化范围相对广泛,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地,距今4000~4600年。 3.土木结构民居 土木结构民居以距今5000年左右的屈家岭文化为代表。 屈家岭文化遗址是一处新石器时代村落废墟的遗址,从中发现了土木结构的房子,从而揭开了古人以土木建房的秘密。 此时的房屋建筑多为方形或长方形地面起建式。一般的村落里会有几座大房子,四周则是许多座小房子。 大房子的边长约十几米,入口处还有一个长四五米、带有人字形屋顶的信道。大房子是男性、婚龄前的女性和老年女性集体居住的地方,是一个族群的中心,也是族群祭祀神明的地方。大房子的中心是火塘,也是族群的大食堂。 小房子则分配给婚龄妇女每人一座,供其择偶使用。小房子的门都朝向中央的大房子,以方便族群之间的联系。 原始住宅使用柱子是住宅技术的一大进步。 黄河流域的住宅从半穴居阶段的承重木柱开始,柱子的功能不断分工,逐渐演化出了檐柱、墙柱、中柱等;梁也逐渐演化出了横梁、斜梁等。 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后期的住宅,室内已经有两个类似山墙形状的梁架,成为后来三开间民居的雏形。 屋疏壁密茅送月:先秦民居 从夏朝至战国这段时期,由于奴隶制度的建立,社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发展,使得进行大规模工程建设成为可能。经商、周时期(公元前1600—公元前256年)的发展,建筑木构架不断改进,并逐渐成为中国建筑的主要结构方式。 这一时期,多种新技术的出现和人力集中的规模性促进了高技术、大规模建筑的产生。商代时形成了在夯土台上建造宫殿和城垣的高台建筑模式;以宫室为中心的不同规模的城市也开始出现。 这一时期的民居建筑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夏代民居建筑样式相对简单,主要有三种类型:平地起建式;半地穴式;窑洞式。 从商代各个民居遗址可见,商代的民居仍部分保留了半穴式住宅形式。 “民居”一词最早出现于周代,以区别于官式建筑。 “堂”的说法也出现于周代。周代民居素有“前堂后室”之分,渐渐地形成了以院落为中心的合院式房屋群落。 陕北窑洞作为人类最原始、最古老的民居之一,最早也是建造于周代。 到周代为止,宫殿、坛庙、陵墓、官署、监狱、作坊、民居等建筑类型均已出现。 春秋战国的民居以木结构为主要结构形式,其重大变革是瓦的普遍使用和高台建筑的出现。此外,斗拱也是战国建筑艺术上的一项成就。 春秋时期士大夫的住宅一般由庭院组成,明间为门,左右次间为塾;门内为庭院,上方为堂,又是会见宾客、举行仪式的地方;堂左右为厢,堂后为寝。 可惜的是,先秦建筑几乎没有一处能完好地留存至今的,我们只能从古籍文献和考古中发现一些蛛丝马迹。 秦砖汉瓦两相宜:秦汉民居 秦汉时期的民居建筑是中国建筑文化高度发展阶段的产物,呈现出模式化、统一化的趋势。 秦汉建筑主要是砖、瓦、木结构,所谓的“秦砖汉瓦”就是对秦汉时期房屋建筑的一个总体概括。 作为居住文化的发展阶段,秦朝和汉朝彼此承接,风格相同。 汉朝是住宅形式比较繁多的一个朝代,住宅屋顶的形式更加多样,楼层也越来越高,木结构的形式也更加复杂。 当时的住宅已经有了回廊与阳台,附属建筑包括功能各不相同的车房、马厩、库房、牲口房及奴婢住房等,甚至还有为防御而设置的坞壁、为观赏而修建的园林等。 汉朝的民居建筑,根据墓葬出土的画像石、画像砖、明器陶屋和各种文献记载,大概有下列几种形式。 1.小型民居 一般规模较小的民居,平面多为方形或长方形。屋门多开在房屋一面的当中,少数偏在一旁。房屋的构造除少数用承重墙结构外,大多数采用木构架结构;墙壁用夯土筑造;窗的形式有方形、横长方形、圆形多种;屋顶多采用悬山式顶或囤顶。 有的住宅规模稍大,但无论平房或楼房,均以墙垣构成一个院落。 比较有特色的是日字形平面的住宅,有前后两个院落。中央一排房屋较高大,正中有楼高起,其余次要房屋都较低矮,构成主次分明的外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