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湖南科技
原售价: 28.00
折扣价: 18.20
折扣购买: 泥鳅稻田生态种养新技术/家庭农场生态种养丛书
ISBN: 9787571005382
王冬武 湖南水产研究所 研究员 长期从事泥鳅稻田生态种养方面的研究,具有较强的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
第四章 稻田泥鳅养殖技术 第一节稻田选址 一、环境位置 养殖稻田须选择温暖潮湿、通风向阳的区域建场,避开喧闹的场所、噪声较大的厂区及风道口。周围无畜禽养殖场、医院、化工厂、垃圾场等污染源,养殖场内部和四周环境卫生良好,环境空气质量符合GB3095各项要求。 二、气候条件 泥鳅为温水性动物,在适宜生长的15~30℃范围内,其生长速度随环境温度的升高而加快。因此选择年平均气温较高的地区进行泥鳅养殖,可适当提高泥鳅生长速度,增加养殖效益。 三、水域条件 泥鳅适应性强,对水质要求不高,井水、河水、湖水、地下水、自来水等都能作为养殖的水源。水源水要充足,排灌方便,不受旱、涝影响,远离洪水泛滥地区和工业、农业和生活污染区,质量符合GB3838和GB11607渔业水质标准要求。 泥鳅对养殖用水要求不严格,只要无异味、无有毒有害物质,水质符合NY5051《无公害食品淡水养殖用水水质要求》即可。水体溶解氧3.0毫克/升以上,pH值在6.0~8.0,透明度为15厘米左右,水呈黄褐色,饵料丰富。温度较高、水质较肥的平原水较清冷的山溪水更适合泥鳅养殖。 四、稻田土质要求 泥鳅的产量高低与稻田适合养鳅的基本条件是分不开的,稻田养殖泥鳅必须根据泥鳅对生态条件的要求选好养殖田块。选择土质柔软、腐殖质丰富、水源充足、排灌方便、水质清新无污染、水体pH值呈中性或弱酸性的黏性田块为好。稻田养泥鳅面积可大可小,有条件的地方可以集中连片。一般以稻田面积2~10亩为一个单元,以便于管理。 泥鳅养殖过程中,养殖稻田土质对泥鳅质量有较大影响,宜选择富含腐殖质的黏土底质为好,其次为壤土。黏土池保水性强,不易漏水,腐殖质丰富的黏土,容易繁殖出泥鳅爱吃的饵料。稻田土质条件符合GB/T 184074《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水产品产地环境要求》,无工业废弃物和生活垃圾,无大型植物碎屑和动物尸体,底质呈自然结构。 养殖稻田选址时,土壤的肥瘦、土壤透水性大小、有毒有害物质等具体指标均须采样送往具有相应检测资质的检测部门进行分析。而有关土壤种类的判定可用肉眼观察和手触摸的方式进行初步判定。 1重黏土:土质滑腻,湿时可搓成条,弯曲不断; 2黏土:土质滑腻,无粗糙感觉,湿时可搓成条,弯曲难断; 3壤土:湿时可搓成条,但弯曲有裂痕; 4沙壤土:多粉沙,易分散板结,用手摸如麦面粉的感觉; 5砂壤土:肉眼可以看到砂粒,手摸有粗糙感; 6砂砾土:有小石块和砾石。 沙土稻田养殖的泥鳅,体黑色,脂肪少,骨骼较硬,肉质较差;黏土稻田养殖的泥鳅,体色黄,脂肪多,骨骼软,味道鲜美,市场前景好。 养殖稻田邻近水源,地势最好平坦宽阔,若有坡度,也可利用地势进行自流排灌,可节约用电。 五、交通及信息 选择环境安静、治安良好、交通方便、供电充足、通信发达和有充足饵料来源的区域稻田进行泥鳅养殖,以便苗种、饲料、养殖产品等畅通运输,保证养殖生产正常运行和及时了解市场行情,以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第二节田间工程与前期准备 养殖泥鳅的稻田应进行必要的田间工程改造,并做好前期准备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田间工程 1整修池埂、田埂,加设防逃设施:要求田埂高出水面30厘米,并沿埂加设罩向中央的盖网,防止泥鳅越埂逃窜。稻田养泥鳅在稻田四周用水泥或塑料板、厚薄膜等(入泥40厘米)建设起80厘米高的防逃墙,田的四周及中央挖一“田”字形水沟,沟宽、深均为50厘米。 2进、排水口设置防逃栅:进、排水管和溢水管各1处,管口均用细密铁丝网拦截,排水管平时用水泥封住。出水口防逃栅设计成凸向稻田,分内外两层,内层栅径小,用以拦泥鳅;外层栅径可大些,防止污物进入池内,同时可防敌害进入。 3建造平水缺(溢洪口):可防止水过多、暴雨时漫埂逃鳅。在排水口一侧上开设1~2个深5~10厘米、宽1~2米的平水缺。溢洪口上要安装防逃栅。 4集鱼道:为在水量不足、水温过高、稻田施肥施药时泥鳅有躲藏之地,以及捕捞时便于集中收捕,可在养鳅稻田中设环沟或按对角线挖深30厘米、长80~100厘米的集鱼道。在养泥鳅的池中央或排水口附近,挖1~5个深40厘米的集鱼道。集鱼道占全池面积的2%~5%。在设计专用泥鳅池时,事先应设计布局集鱼道。在集鱼道底部铺1层厚10~15厘米的泥土。 二、配套设施 泥鳅养殖过程中,常常须定期或不定期调换新水来改善水质,故养殖稻田合理地设置进、排水系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进、排水系统必须分开,避免疾病串田,互相传染,减少泥鳅患病概率。同时通过自流灌溉,少用电或不用电,从而可节省电费成本。 (一)进水系统 采用机埠-贮水池(水塔)-管道-阀门结构。进水管一般采用镀锌铁管,规格因水流量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二)排水系统 依排水系统必须自动排完所有田水的原则进行排水设备设置。排水口低于池底约10厘米,排水道低于池底约30厘米,总排水渠口低于池底40厘米以上,全场总排水口位置宜选择在场外地势低洼、具有蓄积全场排水量且能防止倒灌的地区。各排水总道和干道均建成砖混结构的明道,上铺混凝预制板,不宜用管道。 (三)尾水处理系统 利用稻田养殖区的排水渠道构建生态净化系统,所有稻田养殖废水统一流入生态净化沟渠,进水口处设有筛网进行初过滤,其后缓慢流入沟渠过滤处,渠底铺有碎石、卵石、焦炭、煤渣、塑料蜂窝等,然后再流入渠底种植沉水植物,周边种植挺水植物,开阔水面放置生物浮床、种植浮水植物、放养滤食性和杂食性水生动物的水域进行处理,吸收水体氮、磷等营养物质和净化有毒有害物质。 (四)增氧设备 高密度养殖泥鳅时,尤其高温季节,泥鳅容易缺氧,因此稻田若精养泥鳅时要备用一定数量的增氧机,以防养殖泥鳅泛塘。生产上常选用充气增氧机,设备简单,性能可靠,机动性好,噪声比较小。工作时不但能加速水体对流,增加水体溶解氧,而且释放水体有毒有害气体。 (五)食台 养殖泥鳅,食台宜搭建在向阳、安静的水面,离岸边1~2米处。食台由网片、绳索和浮子制成,食台底部用比较密的网片,以饵料不穿过网片落入水底为标准,网片用绳索和浮子连接,使食台半漂浮在水面。或用芦席一张,周围用竹片夹住,四角按不同高度缚挂竹竿上,形成一个斜坡样,一部分入水。抑或采取水下投饵,将食篮沉入水中,然后将饵料投入食篮里。每个食台面积一般为3~5米2,定期清除残饵,清洗食台。食台大小和数量根据养殖池大小和投放泥鳅数量来定。 (六)饲料车间与仓库 根据生产规模选购饲料粉碎机、搅拌机、冰箱、混拌饲料盆(缸)等容器。饲料车间和仓库要求清洁干燥,通风良好,饲料质量符合GB13078《饲料卫生标准》和NY5072《无公害食品渔用配合饲料安全限量要求》,防止饲料受潮、受鼠害、受到有害物质污染和其他损害。产品堆放时,每堆不超过20包,按照生产日期先后顺序摆放。产品按规定条件贮存,在保质期内用完,不投放过期产品。 药品仓库,专用于渔药的保管和配制,药品须有生产许可证、批准文号、生产执行标准,保证药品质量,并严格按照用药处方用药。 三、前期准备 (一)养殖水域清整消毒 养殖泥鳅的水域应预先用生石灰、漂白粉等进行清整消毒。一般预先晒至田底有裂缝后再在四周挖小坑,将块状生石灰放入,浇水化灰并趁热全池泼洒。第2天用耙将石灰与泥拌和。用量一般为每100米2水体用生石灰10~15千克。 (二)鳅种的消毒及驯养 1鳅种的消毒:放养前预先用2%~3%食盐水浸浴鳅种5~10分钟或用20毫克/升高锰酸钾浸浴20~30分钟。根据水温和鱼种耐受情况确定浸浴时间。 2鳅种的驯养:为了让其适应人工饲养,使它们由分散觅食变为集中到食台觅食,由夜间觅食变为白天定时摄食,由习惯吃天然饵料变为吃人工配合饲料,必须加以驯化。具体的做法是:在下塘的第三天晚上(8时左右),分几个食台投放少量人工饵料。以后每天逐步推迟2小时投喂,并逐步减少食台数目,经约10天驯养,使泥鳅适应稻田环境,并从夜间分散觅食转变为白天集中到食台摄食人工配合饲料。如果一个驯化周期效果不佳,可在第一个获得的成果基础上,重复上述措施,直到驯化成功。 (三)泥鳅饵料的准备 在人工养殖条件下,为达到预期产量,就应准备充足的饵料,进行规模化养殖时更为重要。泥鳅食性广泛,饵料来源广,鱼粉、鱼浆、猪血粉、动物内脏、野杂鱼、虾蟹肉、螺蚌肉、蚯蚓、蚕蛹粉、黄粉虫和谷物、米糠、豆渣、豆饼、菜饼、麦麸、酒糟、豆腐渣、蔬菜叶等均是泥鳅的适口饵料。 泥鳅食欲与水温关系密切。当水温16~20℃时应以投喂植物性饵料为主,比例占60%~70%;水温为21~23℃时,动、植物性饵料各占50%;水温24℃以上时应适当增加动物性饵料,植物性饵料减至30%~40%。 一般动物性饵料不宜单独投喂,否则容易使泥鳅贪食不消化,肠呼吸不正常,“胀气”而死亡。最好是动、植物性饵料搭配投喂。目前泥鳅配合饲料研制成功,主流饲料厂家均有泥鳅专用膨化饲料,为减轻劳动强度和全面提高营养,可以适量投喂泥鳅膨化饲料。 也可预先沤制一定量的有机肥,放养后定期根据水色不断追肥。最后肥渣也可装袋堆置田角起肥水作用,以不断产生活饵。 第三节水稻栽培 2月下旬在稻田灌水前,每亩用生石灰水75~100千克均匀泼洒,进行清整消毒,亩施发酵过的猪粪1000千克,进水过滤入田,沟内水深30~40厘米,培肥水体,水的透明度为25厘米左右。水稻一般5月中下旬播种,6月中旬移栽秧苗。水稻品种的选择与栽培管理详见第五章。 第四节鳅苗放养 稻田养殖泥鳅是生态养殖方式。稻田的浅水环境非常适合泥鳅生存。盛夏季节水稻可作为泥鳅良好的遮阳物,稻田中丰富的天然饵料可供泥鳅摄食。另外泥鳅钻泥栖息,疏通田泥,既有利于肥料分解,又促进水稻根系发育,鳅粪本身又是水稻良好的肥源,泥鳅捕食田间害虫,可减轻或免除水稻的部分病虫害。据测定,养殖泥鳅的稻田中有机质含量、有效磷、硅酸盐、钙和镁含量均高于未养田块。有学者对稻田中捕捉的33尾泥鳅进行解剖鉴定,其肠道内容物中有蚊子幼虫的泥鳅有6尾;解剖污水沟中的泥鳅14尾,肠内充满蚊子幼虫的泥鳅有11尾,有蚊子成虫的11尾。可以看出泥鳅是消灭蚊虫的卫士。 一、安装杀虫灯 为防治水稻病虫害,按每10亩安装一台杀虫灯,诱杀水稻病虫害,为泥鳅提供优质的天然饵料,避免或减少农药的使用。 二、鳅苗放养 6月底,秧苗返青后,亩放3~5克/尾规格的鳅苗2万~25万尾,放养前用2%~3%的食盐液浸泡10分钟,消毒后入田。 三、饲养管理 养殖过程中,为了保证浮游生物不断,必须及时少量均匀地追施有机肥。每隔10~15天施肥1次,每次每亩用肥50~100千克。另外根据水色的具体情况,每次每亩施15~25千克尿素,以保持水体呈黄绿色。 由于田中泥鳅的密度高,应投喂人工饵料,如豆饼、蚕蛹粉、蝇蛆、蚯蚓、螺蚌、屠宰下脚料、米糠豆渣、菜籽饼、麸皮等,以补充天然饵料的不足。7~8月是泥鳅生长的旺季,要求投喂人工配合饵料,早、晚各1次,投喂率5%~8%。9~10月,每天投饵2次,投饵率3%~5%。具体根据泥鳅取食情况灵活掌握,一般以每次投饵后1~2小时内吃完为宜。 水位控制极为重要。田面以上实际水位一般控制在5厘米以上。适时加入新水,一般每半个月加水1次,夏天高温季节应适当加深水位。 泥鳅适宜于水田养殖,在养殖过程中一般没有疾病发生。为防止赤皮病发生,每月用生石灰10~15千克化浆后全池泼洒。水稻施农药时间一般在插秧前3~5天,或插秧后5~7天,对秧苗施药预防一次。每天巡田2次,检查防逃设施,特别是雨天注意检查漏洞。防止天敌入侵(如水蛇、鸭),观察泥鳅的活动和摄食情况。严禁含有甲胺磷、呋喃丹、五氯酚钠等剧毒农药的水注入。 第五节 饵料投喂与日常管理 一、饵料种类及来源 泥鳅是杂食性鱼类,饵料来源很广,动物性饵料有浮游动物(原生动物、枝角类、桡足类、轮虫等)、活体饵料(蚯蚓、蚕蛹、黄粉虫、蝇蛆、螺丝、蚬子、蚌、虾蟹、昆虫及其幼体等)以及动物的下脚料(猪肝、猪肺、牛肝、牛肺等);植物性饲料有米糠、麦麸、豆菜饼渣、酱糟及其他废弃物。一些肥料如猪牛羊粪及化学肥料能培养出丰富的水蚤、丝蚯蚓、昆虫等,所以也是泥鳅的间接饵料。 泥鳅养殖过程中,在充分培养天然饵料的基础上,还必须人工投喂饵料,投喂过程中应注意饵料质量,做到适口、新鲜。主要投喂当地数量充足、较便宜的饵料,这样不致于使饵料经常变化,而造成泥鳅阶段性摄食量降低。同时,饵料要新鲜,不能投喂变质饵料。在离池底10~15厘米处建食台,饵料投在食台上。按“四定”原则投料,即定时:每天2次,上午9时和下午4~5时;定量:根据泥鳅生长不同阶段和水温变化,在一段时间内投饵量相对恒定;定位:在每100米2池中设直径30~50厘米固定的圆形食台;定质:做到不喂变质饵料,饵料组成相对恒定。每天投喂量应根据天气、温度、水质等情况随时调整。当水温高于30℃时和低于12℃时少喂,甚至停喂。要抓紧在开春后水温上升时至秋后水温下降时喂食,做到早开食,晚停食。 二、人工配合饲料 泥鳅专用的人工配合饲料以泥鳅营养需求为基础,针对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营养要求,将各种能量物质和富含五大营养要素的原料按一定的比例配合、加工而成,具有适口性好、营养全面的特点。泥鳅的配合饲料一般分为3种规格,5~8厘米的鳅苗使用1号料,8~12厘米的中规格泥鳅使用2号料,12~20厘米的成鳅使用3号料。3种规格的饲料不仅有颗粒大小的不同,其中,蛋白质的含量也不同,鳅苗的蛋白质含量要求高一些,成鳅的蛋白质含量低一些。 使用配合饲料投喂的时候,要沿着稻田的边缘泼洒,要求泼洒得非常均匀,避免在某一个地方过于集中,引起抢食的现象。泥鳅的投饲量是根据泥鳅的总重量计算的,初期投喂量约为体重的2%,盛夏泥鳅增重最快,投饵量可增加至5%,早春、初秋投饵量为体重的3%~4%。投喂次数一般每天上、下午各一次,初秋和初夏可改为中午投喂一次。在5~9月气温升到25~28℃时,泥鳅十分活跃,吃食最多,要时时保持水肥饵足,以促进泥鳅生长。当水温超过30℃时泥鳅便钻入泥中避暑,这时应注意勤换新水,以增加水中氧气和调节水的温度。 三、天然饵料的采集 泥鳅的天然饵料包括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生物、腐屑和细菌等。水蚤以及水蚯蚓等是泥鳅天然水体中普遍容易捕捞的动物性饵料。下面介绍几种天然饵料的采集方式: 1长刺水蚤:生长于池塘、水坑、溪沟和沼泽的浅水中。春秋季节繁殖最旺盛,可以选择黎明、傍晚或者连续阴天时进行捕捞。捕捞工具及方法:用直径约6毫米的钢筋卷成直径约15厘米的圆圈,并将其固定在竹竿的一端,然后用细纱布制成长1米、口直径16厘米、尾直径6厘米的圆筒状网,网底不缝合(使用时以细绳系紧即可),网口用线缠附在钢筋圆圈上,并缠附上与圆圈大小一致的塑料窗纱,竹竿长1.5~2米。捕捞时,站在岸边或水中,两手持网柄来回用力推动网口在水中连续画圈,水蚤就不断进入网中。捞足后,将网提上岸,解开网尾端的细绳,轻轻地将水蚤倒入盛有水的桶内,即可运回投喂。 2剑水蚤:生长于水质肥沃的江河、湖泊、池塘、水坑中。繁殖季节、捕捞时间、捕捞工具及方法同长刺水蚤。 3裸腹蚤:生长于水坑、水塘、水库、河流的淡水中,常大量浮积于水面上,形成一片红棕色。繁殖季节、捕捞时间、捕捞工具及方法同长刺水蚤。 4水蚯蚓:体长35~55毫米、宽0.5~1.0毫米,体色褐红,后部黄绿色。生长于污泥肥沃的江河浅滩处,呈片状分布,喜欢偏酸性、富含有机质、水流缓慢或受潮汐影响时干时湿的淡水水域。捕捞工具:长柄抄网。长柄抄网由网身、网圈和捞柄三部分组成。网身长1米左右,用每厘米8目的密眼塑料纱网缝制而成,做成长袋状,呈腰鼓形,即上口直径15厘米、中腰直径40厘米、下底直径30厘米。下底不缝合,用时用绳扎牢。袋口固定在网圈上。网圈用直径8~10毫米的钢筋或硬竹制成,网圈直径略小于网身上口直径,网圈牢固地固定在捞柄上。捞柄采用直径4~5厘米、长2米的木棍或竹竿。在平坦、少砖石、流速缓慢、水深10~80厘米处进行捕捞。人站在水中用抄网慢慢捞起水底表层浮泥,捞到一定量后,提起网袋,在水中反复荡洗、漂去淤泥,然后收集水蚯蚓。同时,要及时清理网孔。 四、日常管理 1巡塘:管理人员应经常观察泥鳅和池水的变化动态,每天早、中、晚各巡视泥鳅池一次,密切注意水的颜色变化和泥鳅的活动状态。 2水质管理:根据稻田水的颜色、浓淡程度及其早晚变化情况,对稻田水水质做出直观判断。泥鳅不停浮头时,应立即停止施肥、投喂,并加注新水,以补充溶解氧。 3检查摄食情况:观察泥鳅投喂后的摄食情况,包括摄食饵料的时间、泥鳅的饥饱程度等,以便及时调整投喂量。食台要经常取出清洗,用高锰酸钾消毒或曝晒紫外线杀毒。 4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仔细观察泥鳅的活动状况,定期投喂预防鱼病的药物;做好死亡泥鳅数量和规格的记录,发现病害及时治疗。 5防逃防逸:对进、排水口,田埂要经常检查,发现漏洞及时修复;要严防农药和化肥水流入田内,发现有蛇、蚂蝗等敌害生物时要及时加以消灭。投苗前,先用生石灰消毒,按每亩50千克均匀撒开,但不能距泥鳅的防逃网太近,防止将防逃网烧破造成泥鳅跑掉,造成直接的经济损失,还会给日后管理带来麻烦。 6防止浮头和泛塘:在气候环境发生突变时,如天气闷热、气压低、下雷阵雨或连日阴雨时,应注意观察成鳅是否浮头或泛塘。若发现有上述迹象,应及时加注新水。为此,必须经常对泥鳅的进排水系统进行检查,确保加注新水及时、快速、通畅。 水产专家教您怎样做好泥鳅稻田生态种养,所有技术紧密贴近生产一线,是养殖户发家致富的好帮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