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国前史(明治维新到大正时代)/纵览日本史书系

军国前史(明治维新到大正时代)/纵览日本史书系
作者: 萧西之水 赤军
出版社: 团结
原售价: 69.0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军国前史(明治维新到大正时代)/纵览日本史书系
ISBN: 9787512684744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到底什么叫明治维新呢 ?时至今日,“明治维新”四 个字或许已经不单纯是一个 具有严格定义与边界的历史 学概念,也是一个非常具有 浪漫主义的国家崛起故事。 但回到明治维新时期,时人 却并没有把“维新”当作一个 口号,而是有具体且实际的 目标,那就是四个字:富国 强兵。 “富国强兵”四个字看起 来是两个目标,是国家富裕 与军事强大的组合词,但是 从内在联系来看,“富国”与 “强兵”却是同一个硬币的正 反两面,有着密不可分的关 系。毕竟,在19世纪中后期 那个弱肉强食的国际社会中 ,只有一个富裕的国家才能 供养强大的军事力量,而也 只有能够军队强大的国家才 能对外发动侵略战争,进而 掠夺原材料与劳动力,以极 为低廉的成本再度促进国内 经济发展与体制转型。 许多人都很奇怪,为什 么中日两国同属于汉字文化 圈,也同样在近代被迫结束 闭关锁国,但日本却能够步 步成功,清代中国却饱尝屈 辱。个中区别很多,但有一 点因素却始终为人所忽视. 那就是清朝的军事重心始终 在于防范外敌入侵与平定内 乱,每一次军事行动都无法 带来实际的利益增量,反而 会让国内陷入持续的战争与 动乱,长期无法形成一个繁 荣稳定的经济局面。而且。 为了能供养足够平定动乱的 军队,清廷又不得不释放地 方武装组成团练,进而形成 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 军等势力,再让这些地方势 力互为掣肘,以防威胁中央 安全。如此一来,清代中国 的近代化发展就走入内卷, 任何一个势力都要独立发展 ,却又在清延及其他地方势 力的限制下难以做大,这就 让他们更加无法保障贸易体 系的安全,以李鸿章的淮军 为基础的北洋水军乃至淮海 、黄海贸易体系在甲午战争 之后遭到彻底毁坏。 然而日本却并非如此, 狭小的国土与贫瘠的资源让 他们必须找到一条军事侵略 与经济发展相辅相成的崭新 道路,这条道路也充分体现 在明治维新这场国家改革运 动中。在1868年至1878年 这个明治维新的第一个十年 中,日本一方面实行“版籍 奉还”与“废藩置县”,着手 废除封建制度而建立起中央 集权体制,但另一方面,日 本也在1873年、1874年先 后借故出兵琉球王国与中国 台湾岛。这导致琉球王国走 向灭亡,导致无数台湾无辜 民众伤亡,但同时也让日本 产业经济的发展走向繁荣。 由于明治维新改革很不 彻底,资本主义思维方式与 旧有封建思想相结合,渗透 进新兴资产阶级的价值观中 。在对更大市场与更多劳动 力的需求指引下,日本官商 合一的“财阀”深入东亚大陆 ,促使日本政府的殖民脚步 不停涉足朝鲜半岛、中国东 北等地,最终让军部带向了 战争的无尽深渊之中。由于 明治维新存在强大的妥协性 ,日本资本主义原生机制与 西方有所不同,使得国家发 展必须走对外扩张道路,这 不仅是日本的悲剧,也是世 界史的悲剧。 而这份悲剧,在明治维 新初年的西乡隆盛身上表现 得更为突出。 一、征韩之争:西乡隆 盛的下野 应该说,西乡隆盛的封 建思想比较浓厚,看不惯明 治维新以后的近代化改革措 施,明着暗着给下绊子。所 以1871年底日本派出岩仓 使节团赴欧美各国考察,西 乡隆盛没能前往国外,而是 担任所谓“留守政府”的首脑 。使节团和留守政府商定, 应当尽量不进行新的改革, 不增加各机构的官员数目, 目的就是为了防止隆盛胡作 非为,开历史倒车。 这个岩仓使节团是怎么 回事呢?原来明治维新以后 ,新政府领导人想要仿效西 方国家开展近代化改革,但 改什么、怎么改都还不太清 楚,所以就派遣一支使节团 前往西方各国。正因如此. 岩仓使节团的阵容非常豪华 ,由“维新三杰”中的二人木 户孝允、大久保利通率队( 第三人为西乡隆盛,留守国 内),后来缔造明治宪法的 伊藤博文等人也是使节团的 得力干将。整个使节团一共 有大小官员五十余人,跟随 的留学生更是上百。从美国 再到欧洲,这一大圈绕下来 ,到处参观、学习、商讨条 约问题,当时没有飞机,全 得靠海船和火车,部分地区 还坐马车,前前后后一共走 了二十个月,将近两年。 使节团出访的主要目的 有三个:一,争取与西洋各 国平等建交;二,学习欧美 的先进技术;三,尝试废除 各种不平等条约。前两个目 标好达成,第三个目标却基 本上算是做梦。欧美列强好 不容易敲开日本的大门,还 打算彻底把日本变成自己的 殖民地呢,谁会搭理你解约 的请求呀?P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