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门大栅栏/北京地方志风物图志丛书

前门大栅栏/北京地方志风物图志丛书
作者: 罗保平//张惠岐|主编:段柄仁
出版社: 北京
原售价: 22.00
折扣价: 14.74
折扣购买: 前门大栅栏/北京地方志风物图志丛书
ISBN: 7200063460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前门大栅栏是北京城最具魅力的古老商业街区,它的辉煌与繁盛在北京 首屈一指,其旺盛的生命力绵延至今而不衰。商业活动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 这一地区金融、饮食、服务、医疗以及文艺演出事业的兴旺,因此对北京人 而言,前门大栅栏绝不仅仅是购物的理想之所,同时也是人们休闲、娱乐的 好地方。前门大栅栏虽然自明代始即已成为北京城内最繁华的商业地区,然 探索这块商业宝地的历史发展脚步,其商业之兴最早却可上溯至元代。 通惠河——前门地区商业之兴 北京城的前身辽南京与金中都最初都位于广安门一带。清乾隆三十六年 (1771年),在琉璃厂的施工中,偶然发现了辽御史大夫李内贞的墓葬,墓志 云:“葬于京东燕下乡海王村”。我国古代,墓葬一般都置于郊外,海王村 墓葬的发现正说明位于琉璃厂之东的今前门大栅栏地区,在辽金时期,实为 辽南京与金中都城之东郊旷地。 中统元年(1260年),忽必烈于开平称帝后来到燕京,因金宫已在战争中 被毁,无法继续使用,只好暂时住在位于北海琼华岛上的金离宫大宁宫之内 。这里的优良环境与秀丽景色给忽必烈留下了强烈印象,不久,忽必烈决定 定都燕京,并放弃金中都,在其东北以琼华岛为中心另建新城,改称大都。 元大都于至元四年(1267年)开始兴建,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新城告竣,共 历时18年。元大都的南墙约在今东西长安街的北侧,共设三门,中日丽正门 ,东日文明门,西日顺承门。其中,丽正门的位置约在今天安门左近,文明 门约在今东单路口,顺承门约在今西单路口,由此可知,前门大栅栏地区在 元代正处大都城之南郊,而今前门大街就是元大都丽正门外的通衢大道。 忽必烈定都燕京之后,大都城的粮食与物资主要仰仗南方供给,但南方 漕粮沿大运河运达通州之后,只能陆运进京,耗资甚大,因此如何解决漕运 ,保证元大都的物资供应已成为至关重要的问题。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 时任都水监的郭守敬向忽必烈谏言,开凿大都至通州的运粮河,以解决漕运 难题。河道的具体走向是:自昌平别引白浮泉诸水,西折南转,向东入大都 城,南汇积水潭,然后沿皇城东墙向南,出大都城后折而向东,一直抵达通 州。郭守敬的谏言很快得到忽必烈的首肯,第二年动工开凿,至元三十年(1 293年)完工。河道开通之际,正值忽必烈过积水潭,见河内舳舻蔽水,盛况 空前,遂赐名通惠河。通惠河自今天安门东侧出大都南墙后向东流经的河道 ,约在今东长安街之南,前门东大街之北。 通惠河开凿之后,为南北经济交流提供了新的交通通道,南方漕船从此 便可畅通无阻直达大都城内的积水潭。在漕粮沿河北运之际,南方的商旅也 乘机携带货物搭载漕船沿河北上,贩货至大都。这些商人到达大都后,一部 分便在丽正门、文明门之外,搭建棚房,进行贸易活动,这些地方正好就是 今前门与崇文门一带。 元李洧孙曾做有一首《大都赋》,赋云:“凿会通之河,而川陕豪商, 吴楚大贾,飞帆一苇,径抵辇下。”“往适其市,则征宽于关,旅悦于途。 ”辇下即指都城,赋中所说的“径抵辇下”,“往适其市”,正是通惠河开 凿之后,南方商人往来大都经商的情景。在南来商人的经营下,很快便在元 大都南墙丽正门、文明门之外形成了一些市场。这些市场之所以会选择丽正 门之外,除了这里位经运河沿岸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征宽于 关”,即官方征收的商税比城内要少。P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