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进一步完善院前医疗急救服务的指导意见解读/中国医学临床百家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近几年,随着急诊医学的蓬勃发展,人民群众对健康的需求及对其重要性的认识日渐增强。在应对威胁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急危重症上,院前医疗急救逐渐成为卫生健康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医疗急救、重大活动保障、突发公共事件紧急救援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院前医疗急救是指由急救中心(站)和承担院前医疗急救任务的网络医院按照统一指挥调度,在患者送达医疗机构救治前,在医疗机构外开展的,以现场抢救、转运途中紧急救治以及监护为主的医疗活动。 院前医疗急救是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环节。在较短的时间内,解决危及生命的急迫问题或解除病痛;对于急危重症患者,现场实施迅速准确有效的医疗救治以及安全的医疗转运,以最大限度地降低伤残率、死亡率,是院前医疗急救的主要任务。 宏观上看,院前医疗急救属于我国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一部分。为了普及健康生活方式、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提升公民全生命周期健康水平,我国建立了健康教育制度和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立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以保障公民获得健康教育的权利,提高公民的健康素养。因此,公民依法享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权利,院前医疗急救便是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之一。 在管理方面,为加强院前医疗急救管理、规范院前医疗急救行为、提高院前医疗急救服务水平、促进院前医疗急救事业发展,根据《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护士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了《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从机构设置、执业管理、监督管理、法律责任等方面,要求院前医疗急救以急救中心(站)为主体,与急救网络医院组成院前医疗急救网络共同实施,急救中心(站)和急救网络医院开展院前医疗急救工作应当遵守医疗卫生管理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以及技术操作规范、诊疗指南,县级以上地方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院前医疗急救工作的监督与管理等。 在设施方面,为规范急救中心建设,提高急救中心项目的决策水平和工程建设水平,合理确定建设规模,正确掌握建设标准,满足急救中心基本功能需要,完善我国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院前急救能力,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制定了《急救中心建设标准》,从建设规模和项目构成、建筑面积指标、规划布局与建设用地、建筑标准等方面,要求急救中心的建设具备满足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紧急医疗救援和重大活动、医疗救援保障的需要的能力,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卫生工作的政策,正确处理需要和可能、现状与发展的关系,做到规模适宜、功能适用、装备适度、经济合理、安全卫生,要求急救中心的建设符合区域卫生规划、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要求,充分利用现有卫生资源和基础设施,避免重复建设等。 在人员方面,院前医疗急救知识以及应对能力已经成为衡量医护人员工作质量的重要指标。要做好院前医疗急救工作,需要培养一支专业化的院前医疗急救人才队伍,其应具备丰富的急诊急救知识、良好的应急反应能力、娴熟的急诊医患沟通技巧。这就要求院前医疗急救专业人员不仅要具备高超的护理技术,还要建立广博的知识体系;不仅要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还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不仅要有严谨的思维方式,还要有科学的急救方法。因此,对急危重症护理人员的知识结构、急救意识、急救理论和技术提出了高要求和高标准。 为进一步加强院前医疗急救体系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提高院前医疗急救服务能力,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院前医疗急救的需求,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交通运输部、应急管理部以及国家医保局联合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完善院前医疗急救服务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笔者根据《意见》中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等三大总体要求,以及对《意见》中的加强院前医疗急救网络建设、加强院前医疗急救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提升院前医疗急救服务能力、加强政策保障、组织实施等六大方面进行解读,结合本团队对上述《意见》的理解及总结编写本书。 海南医学院急诊创伤学院是全国首家急诊创伤学院,急诊医学科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学科带头人吕传柱教授为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的主任委员,拥有急救与创伤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医学科学院海岛急救医学创新单元、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海南省人才团队基地、海南省急危重症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平台。本书由急救与创伤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专家共同编著,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本书共分为九章,首先介绍我国院前医疗急救事业的发展、国内外院前医疗急救概况以及与《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的对比情况,其次逐一对“总体要求”“加强院前医疗急救网络建设”“加强院前医疗急救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提升院前医疗急救服务能力”“加强政策保障”“组织实施”进行深入解析,主题明确,内容简洁,具有新颖性、实用性、整体性,希望对基层医护人员院前医疗急救工作有所帮助,为地方制定完善院前医疗急救服务的具体实施方案提供工具,为我国院前医疗急救事业的发展尽一点微薄之力。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本地区同行们的支持和帮助,在此致以衷心的感谢,由于写作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位同行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