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班有方(班主任工作思维训练十讲)
作者简介
方海东,全国著名班主任,浙江省中学德育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现就职于浙江省温州市第二中学。《班主任》《班主任之友》《新班主任》封面人物,《新班主任》专栏作者,全国中小学班集体研究中心德育讲师团成员,浙江省班主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曾获全国首届“班主任心灵写诗”金笔奖、长三角首届班主任基本功大赛一等奖、浙江省班主任基本功大赛一等奖等荣誉。
内容简介
前 言 班主任与思维品质 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组织者和精神引领者,班级能否建设成为班集体,班主任起到了关键作用。一般说来,我们将班级管理的过程简称为“带班”,它关系到班主任的诸多技能,包括思维方式、活动设计、主题班会召开、干部培养、班级文化建设等等。班主任掌握这些技能,并在班级管理中有效发挥,那就是一个班集体的形成过程。 常听班主任诉苦,核心词就是——我不会。其实就是遇到了很多问题,但是解决不了。可是,你虽然传递了方法,却发现他们依旧不会。他们还是会说,方法不合适,风格不同,与学情不吻合,等等。这就告诉我们,单纯的方法传递是不能帮助班主任走出困境的。 我出去讲课,听班主任们说得最多的就是:“方老师,您能告诉我我该怎么做吗?”开始,我不厌其烦地从各个角度进行分析,然后归纳出方法,并反复说明,要按照我这样的思维逻辑好好地分析学生问题、班级问题。但是,我发现大部分的老师在听我分析、建模的时候总是神情游离的,只有当我讲到具体方法的时候,他们才频频点头。 我好奇地问:“我的方法不是万能钥匙,您也不是我,您的学生也不是我的学生,为什么您就这么肯定这方法能给您带来效果?”老师们也不反驳,只是笑笑,并表示了感谢。 我只能发出一声叹息。 一种方法传递的是操作的步骤,也就是实践的安排。我们痴迷于方法,是因为过度重视结果,这样才会只想得到可以复制的方法。但是,想要真正懂得一种方法,除了要知道操作的过程,还需要知道为什么要用这样的方法,这就是班主任的思维品质。 一般说来,在班级管理中,我们需要明白“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做成什么样”。这是认识概念的核心逻辑,也就是思维的过程。其中最关键的是“怎么做”,有很多班主任也正是困惑于此,才导致班级出现问题。很多老师遇见班级问题,更多的是想明白“是什么”,解决问题却更需要“怎么做”,也就是班级管理的技能。但是,二者的背后是“为什么”,就是为什么会生成这样的现象,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过程,为什么家长是这样的表现,为什么学生有这样的反应,为什么教育方法能抓住改变的“点”,等等。这些“为什么”不仅仅是原因探析,更是针对问题的内涵分解,这就是班主任的思维品质。 班主任的思维品质训练有以下十项:思维构建、目标定位、体验活动、制度建设、文化建设、干部培养、主题班会、家校合作、表格管理和集体影响。 班主任思维品质培养的核心意义是什么呢?从源头看,班主任的专业成长分成三个层次:一是技能的提升,二是价值的探寻,三是艺术的融合。技能的提升是基础,当一个班主任在基本技能上获得提升的时候,他将看到技能背后的教育价值,最终,也将生成自己的教育艺术。 譬如,关于班级规则意识的培养。很多班主任听懂了方法,那就是重视班级的卫生保持、班级的桌椅摆放、班级的环境布置,等等,可是把这些方面做好了,班级规则意识未必就建立了。换个角度,如果班主任懂得了这些行为的背后是规则,是班级建立的“序”,就能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思考活动价值,懂得“序”的作用,拓展“序”在班级发展中的价值,那时学生就会建立规则意识,形成规则行为,养成守规则的习惯。只是停留在行为表面的班主任,只能发现自己努力过了,效果依旧不明显。这就是思维品质的影响和作用了。 一个班主任具备良好的思维品质,有四个特点:看见现象,知道为什么会这样;看见过程,知道为什么这么做;看见结果,知道具体的形成过程;看见学生,判断未来的发展可能。四个方面融在整个教育过程中,也是训练班主任思维品质的过程。经过思维训练后的班主任,他思考问题的逻辑、判断问题的定位、解决问题的方式、提出问题的远见都是与众不同的。 本书从各个角度探寻班主任技能提升及其背后的思维品质,引导班主任们看见问题,洞见本质,远见有人。我也希望,在班主任们的成长中能有这样的未来:因为一种技能,建立一种思维;因为一种思维,成就一个班主任;因为一个班主任,帮助一班孩子,幸福一批家庭。 李镇西、赵福江、陈宇、林志超联袂推荐!从照搬方法向构建思维转舵,从经验性应对问题向专业性规划安排进阶,提升思维品质,做老练的班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