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高点文库.散文-穆涛自选集

制高点文库.散文-穆涛自选集
作者: 穆涛|
出版社: 百花洲文艺
原售价: 58.00
折扣价: 34.30
折扣购买: 制高点文库.散文-穆涛自选集
ISBN: 9787550052918

作者简介

穆涛,《美文》杂志执行副主编。西北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西安市作家协会主席,中国作家协会散文专委会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著有《先前的风气》《中国人的大局观》《中国历史的体温》《明日在往事中》《俯仰由他》《肉眼看文坛》《散文观察》等多部作品。其中《先前的风气》获第六届鲁迅文学奖,并入选2014年度“中国好书”。

内容简介

"中国历史的学名叫春秋 一 每一种文明的形成,都有其独到的历史密码。 中国最早的政治,在部落时代,兴奋点和焦灼点不是权柄的角逐与操控,而是顺天时而治,政治术语称为“君权天授”。 天,高高在上,人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但一场天灾,突如其来的洪水,蔓延的疾病,或耕猎歉收带来的食物匮乏,就可能产生灭顶之灾,造成一个部落的崩溃。那个时代,人们的精力主要集中在解决温饱和繁衍后代上,填饱肚子、抵抗疾病和让孩子健康长大,是日常生活的三大主题。中国人在神农氏时代,就已经能够辨识和熟练地使用一些草药了。智慧是在对困境的挣扎和摆脱中产生的。 神农氏时代,是有历史记载的中国第一个盛世阶段,神农氏即炎帝,接下来是黄帝时代,这两个时代构成了中国历史长河的上游。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2700年。所谓时代,在历史学中一般是指强盛时期。此之前有发生时期,此之后有衰落或转型时期。 神农之世,卧则居居,起则于于,民知其母,不知 其父,与麋鹿共处,耕而食,织而衣,无有相害之心, 此至德之隆也。(《庄子·盗跖》) 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日 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周易·系辞下》) 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蠃蛖之肉。时 多疾病毒伤之害,于是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 宜,燥湿肥硗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 知所辟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淮南子·修 务训》) 学会向造物者低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向谁低头,是艰难之中的智慧选择。 在对天灾、疾病、早夭和饥馑的恐惧中,古中国大地产生了最原始的宗教——对天地的顶礼膜拜,听天由命、昊天罔极、天大地大、天长地久、皇天有眼、奉天承运、谢天谢地……后世的这些成语或俗语,昭示着先民们敬畏天地的拳拳初心。 部族之间发生火拼和战争,始自黄帝时代,“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史记·五帝本纪》)。黄帝时候,多个部落繁衍壮大,人口增多,领地意识致使人们野心膨胀,相互之间征伐不断。在此之前,人们生活在荒野之中,“卧则居居,起则于于”,却是没有野心的,肚子里跳动着一颗与天地共甘苦的祥和温良之心。 二 中国早期的部落领袖是怎样产生的? 我们先来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在遥远的上古时候,有一个三百或五百人的族群,生活在绿水青山之中。在初民阶段,这样的人口规模已经是大族群了。这些先民过着极简的日子,刀耕火耨,随遇而安。此时已经发明了刀、斧、凿子等生产工具,都是石质的,因而被称为“新石器时代”。学会制造并使用生产生活工具,是新旧石器时代的分水岭,是那个时代的“科技革命”。研究古代科技史的学者告诉我,这时期属于“迁移农业”形态,人们刚刚摸到春种秋收的门路,用石刀、石斧铲除田野中的杂草和低矮树丛,铲不掉的就用火烧,但对顽强的草根和树根,他们则无能为力。一块土地整理出来了,就撒下种子,然后等着收获。当时还没有田间管理的概念,这一时期最高亩产大约五十公斤。对这块土地的收成感到不如意,就再去整理下一块,荒地多的是。 此时还没有完全定居下来,居住地随时可能迁移。“迁移农业”类似于游击队战法,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哪里安全就在哪里落脚。 土地产出的粮食是填不饱整个族群的肚子的,他们还成立了渔猎组织,结绳织网,或去河里捕鱼、蛤,或进入森林捉拿麋鹿一类弱小的动物。让族人吃饱,并且过上岁月静好的日子,是部落首领的首要责任。 新石器时代的早期,处于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阶段,这个时期,大约在公元前8000年。 每个族群里都有一位至高无上的“大姐大”,但大姐大不是凌驾于整体之上的人,也不是那种叱咤风云的表率人物。母系社会的治理方式一直是个谜团,由谁发布命令,由谁管理,由谁执行,一直处于臆想和猜测之中。一位学者说出了他的“研究心得”:大姐大首先是一位英雄母亲,生育能力突出,孩子们不仅健康长大,而且出类拔萃,那个时候“民知其母,不知其父”,母以子贵。母系社会的生活模式与“蜂群思维”相类似,一个蜂群出动,蜂后是在队伍后边的,女儿们在左右照料母后,几只工蜂飞在前头负责侦察,搜索食物,判断有无危险,并及时向后方传回信息。其余都是集体无意识的,一窝蜂地跟随响应。一只蜂后的在位时间通常是三到四年,蜂后生育能力衰弱以后,新蜂后就取而代之了。一个族群中大姐大的在位时间,与她儿女的能力强弱息息相关。 让我们继续展开想象。庄稼成熟了,一个人向大姐大禀告:三天后天将降大雨,如果不及时收割,粮食就会烂在地里。他的建议被采纳了。三天后果然天降倾盆大雨,但庄稼已收获,粮食颗粒归仓。入冬以后,粮食出现短缺,这个人再次禀告:十五天后天将降大雪,抓紧时间多捕猎,一旦大雪封山,后果就严重了。他这个建议再次言中。冬去春来,一个不幸的事件发生了,族群中的孩子一个接一个病倒,母亲们万分焦虑又无比忧伤。这个人去野外采回一些草叶和树根,放入水中煎熬,孩子们服用几天后痊愈如初。这一年,整整一个春季没有降雨,旱情极端严重,庄稼秧苗出土不久就枯萎了。这个人又禀告并发出预警:接下来还会发生更大的灾难,入夏之后,天会连降大雨,河水暴涨,我们的居住地会被洪水淹没。之后,他带领众人,选择了一个新的居住地,在半山腰上,那里地势迂回,不受山洪侵扰,而且动物多,树上的果实也多,这些举措使族群成功度过了洪灾以及庄稼绝收带来的危机。 这样的预测多次应验之后,这个人,以及他的母亲,会被族群奉为神明一样拥戴。 叙述到这里,需要做一个说明,在这个时候,春和夏的时间概念并没有形成,人们对大自然的认识还相当肤浅。所谓原始,就是文明还没有萌芽,一切都在模棱两可之中。最早的“作息时间表”是挂在天空的。 先民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在对天象的耐心观察中,最先发现了太阳和月亮的“轮回”运行规律:由日出到日入,再到日出;由月亏到月盈,再到月亏。就这样,“日”和“月”的时间概念产生了。发现了时间,才开始有渐而清晰的历史。 中国最早的计时工具是一根棍子,初名叫“表”,棍子被垂直竖立在地面上,用来观察太阳影子的位移,因而时间的另一种表述叫“光阴”。大自然中的“时”本来是混沌“无间”的,先民们用立“表”的方法区分出间隔,有秩序的间隔构成了“时辰”。据科学史学者推断,日、月的时间概念成形于伏羲时候,公元前6500年前后。把一日等分为十二时辰要晚一些,在计时工具由“表”升级为“日晷”之后。 科学史学者补充说:截至目前,伏羲、神农氏、黄帝,以及尧帝,都是传说中的神话人物,尽管有典籍记载,但多为零落散碎的“风闻”,彼此之间缺乏通联和互信,尤其缺乏史迹的实证。也就是说,公元前6500年到公元前2000年(夏朝建立)之间,均为史学界的模糊地带。模糊地带之前,则是一片更遥不可及的混沌与苍茫。 我向多位历史学家请教过一个问题,在我们中国,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的转折点在哪里?得到的回答基本验证了我的思考。突出的转折点有三个:一是农耕生产规模扩大,人们逐渐定居下来,领地和家园意识出现了。领地是要维护的,有了家园,对家长的依赖和期待就增加了。二是人口增加,部落之间的火拼和战事不断升级。火拼和战争,是用拳头和武力说话的。三是对天象的研究持续深入,逐渐产生了对天地有意识的敬畏和崇拜。第三个转折点是中国独具的,在世界史中不具备共。人们不仅敬畏天地,而且对天地的气象变化进行探索和研究,并由此构成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法。" "★本书以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为高标,以“纲举目张”的方法,作家自选散文代表作,来展示中国当代文学优秀卓越的散文经典,以报答广大读者。 ★作家高境悠远、闳言崇议、挚爱深情、才气纵横,思想的成熟度与新锐度、艺术的丰富性与先锋性,在书中尽情展现。 ★展示了名家作品的文学之美。作品高尚雅致的情操、新锐精微的精神气象,具有纵横天地、穿越古今的自由恣肆和思想丰赡的文学品格。 ★相信这套高品质的经典,一定能带给读者意想不到的惊喜。"

☆鲁迅文学奖作家作品 ☆抓住当代中国散文的“纲” ☆硬壳精装、耐磨牛津烫金封面(附彩带) ★本书以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为高标,以“纲举目张”的方法,作家自选散文代表作,来展示中国当代文学优秀卓越的散文经典,以报答广大读者。 ★作家高境悠远、闳言崇议、挚爱深情、才气纵横,思想的成熟度与新锐度、艺术的丰富性与先锋性,在书中尽情展现。 ★展示了名家作品的文学之美。作品高尚雅致的情操、新锐精微的精神气象,具有纵横天地、穿越古今的自由恣肆和思想丰赡的文学品格。 ★相信这套高品质的经典,一定能带给读者意想不到的惊喜。

书籍目录

目 录

第一辑 怀人纪事

一个年轻中尉的青春呓语

白雪的幸福

长岛的女儿

慢慢长大

我和干妈梅娘先生

一个人活下去的理由或私语

字奠

杨柳依然青青

师者王干

高山流水

故乡说

再见梅娘

半亩花田

狗殇

用爱吟唱爱

第二辑 三镜斋随笔

萧红,一个伟大的战士

作家与读书

关于 J.M. 库切

诗人成幼殊

正龙拍虎

弃婴

爱情小说是一味药

第三辑 文路拾遗

远古的笛音

明心见性

黑茶之歌

红岩与傲骨

名士与历城

长安,任重道远

我与狗儿的情感生活

回鹿山

代后记:让灵魂独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