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中国华侨
原售价: 45.00
折扣价: 24.30
折扣购买: 彩色图解道德经
ISBN: 9787511357786
解析 这是《道德经》的**章。本章开篇名义:“道 可道,**道。”初步揭示了“道”的真正内涵。 道是巾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老子是**个把 道作为一种哲学范畴提出和加以阐释、论证的思想家 。道作为老子哲学的核心,贯穿其思想体系始终。关 于对老子道的认识和诠释,历来众说纷纭。有的认为 ,道是精神性的本体,是脱离物质实体而独自存在的 *高原理,主张老子的道论是客观唯心主义。有的则 认为,道是宇宙处在原始状态中的混沌未分的统一体 ,主张老子的道论是唯物主义。一般认为道是宇宙的 本原及万物运行的规律。陈鼓应在其《老子译注及评 介》一书中引用杨兴顺的观点,将道的基本特点归结 为:一、道是物的自然法则,它排斥一切神和“天志 ”。二、道永远存在,它是永存的物质世界的自然性 。道在时间与空间上都是无限的。三、道是万物的本 质,它通过自己的属性(德)而显现。没有万物,道 就不存在。四、作为本质来说,道是世界的物质基础 “气”及其变化的自然法则的统一。五、道是物质世 界巾不可破灭的必然性,万物都从属于道的法则。道 摧毁一切妨害自己的事物。六、道的基本法则是:万 物与一切现象,处于经常的运动与变化中,在变化的 过程中,万物与一切现象都转化为自身的对立物。七 、万物与一切现象,都处于相互联系的状态中,这种 联系通过统一的道而完成。八、道是我们的感官所不 能感知的,但在逻辑思维中,它是可以认识的。由是 观之,道在天地未生成以前就存在于浩瀚的宇宙中, 当天地生成以后,道就在万事万物中发挥着自身的作 用,贯穿万物生成、生长、发展、消亡的始终,作为 一种自然规律客观地存在着。 一提起道,我们不免会存头脑中想象它的模样, 然而我们的想象往往带有很大的局限性和主观性,真 正的道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它是客观存在 ,但又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正所谓“大道无形”。我 们凭主观想象臆造出的道的样子,不是真正的道,只 能称得上名。“名”这个概念也是不能用语言和文字 来描述形容的,语言文字的局限性比想象的局限性* 大。如果用语言文字来描述道,只能与道背道而驰。 既不能用语言又不能朋文字来描述道,那如何才能认 识道呢?鉴于语言文字的局限性及道的只可意会、不 可言传,只有通过抽象的概念,即“无”和“有”这 两个名来一窥道的真正面目。所谓无,是指天地还没 有生成以前的混沌状态,说明天地是从无中生出来的 。所谓有,就是存往的意思,它代表一种正在孕育万 物的状态,是万物的生母,即万物是从有中孕育生产 m来的。 所以我们可以将道理解为一种无的状态,一种有 的能力,它的本原是无,却可以生m天地万物。正因 如此,我们可以采取无的态度去体认道的玄妙。道的 原始是空无,我们要想体认大道,就必须抛却所有的 杂念,将自己回复到毫无思想意识的婴儿时期,达到 一种**虚无的境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体悟 到道的奥妙和玄机。无和有是我们必须把握的两个概 念,它们是打开“众妙之门”的钥匙,只有通过它们 ,我们才能领悟道的实质。 所谓“常无”,就是一种永恒的无,或叫“大无 ”;与此相对应,“常有”就是一种永恒的有,也叫 “大有”。我们可以通过这种忘却自我一切的常无, 体悟到天地初生时的“妙”;通过这种包容万物的常 有,观察到万物未生前的“微”。妙,按汉字的组字 法,可以拆分为“少”和“女”,少女不但处于妙龄 ,而且是纯真、纯洁的象征,这里用在道中,可以理 解为天地的本始。,徼的本义为边界,这里引申为开 端、端倪的意思。在这里,不论是常无还是常有,都 只是对宁宙大道巾的某一状态的描述,还停留在概念 这一层面上,都是名。常无在前而常有在后,所以概 念的“相名”也就不同”了,但它们都是由大道生出 来的,都是对大道的发展和变化,统称为“玄”。玄 意为深奥而不可理解、不可测知。“大道无形”,变 化多端,变化来变化去,就构成了天地万物的“众妙 ”,即老子所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回过头来看原文,我们不难发现,文中着重讲了 这样几个概念:道的概念、名的概念、无和有的概念 、妙和徽的概念、玄的概念。这些概念统称为“名” ,借用老子的一句话“名可名,**名”来说,这些 概念并没有真正地揭示出道的真正内涵,这是因为“ 道可道,**道”,任何言语和文字都无法揭示出道 的真义。我们学习和研究这些概念就是为了*好地理 解道,它们可以作为理解道的桥梁。(P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