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国之本(全球标杆银行的得失之道)

富国之本(全球标杆银行的得失之道)
作者: 王礼
出版社: 中信
原售价: 79.00
折扣价: 51.40
折扣购买: 富国之本(全球标杆银行的得失之道)
ISBN: 9787508689203

作者简介

王礼 管理学博士。银行人,遍历基层网点、支行、分行、总行(前、中、后台,董事会下设机构),做过柜员、客户经理、文秘、支行行长、分行行长等。 译有《富国之道:富国银行董事长写给股东的信》,著有《打造金融堡垒:摩根大通银行战略解码》。

内容简介

互联网时代还需要学习富国银行吗 一、银行业的焦虑 2017年2月,专栏作家马立明先生通过微信公众号发表了文章《放心吧,你不具备在互联网中暴富的能力》,可能标题犀利,后改为《世界将惩罚缺乏定力的人们》,文章论述了面对互联网浪潮和科技威胁,很多人担心所在的“行业要消失了”“饭碗不保了”。不赚钱的人焦虑,觉得自己被时代抛弃了;赚钱的人也焦虑,觉得自己要错过下一个风口。 马立明指出的是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大环境下,银行业一幅“水深火热”的景象。 而现实情况是:截至2016年年底,中国银行业的总资产达到232万亿元,相当于中国信托业总资产的123倍、中国保险业总资产的15.51倍、中国证券业总资产的40.07倍。*值得一提的是,银行业在中国金融业的地位在不断提升,出现了银行系基金、银行系保险、银行系租赁、银行系消费金融公司、银行系券商……随着债转股、投贷联动、理财业务分拆专营等新政策的**,银行业的范围还在快速扩大。 折算后,2016年年底中国银行业的总资产达到33万亿美元,欧元区为31万亿美元,美国为16万亿美元,*本为7万亿美元,以资产规模计,中国银行体系已经独步天下。 二、中小银行不具备在互联网中“弯道超车”的能力 企业做大做强的抱负和使命感与生俱来,这既是规模经济的行业特性使然,也是国人的文化习性使然。 扩大规模的方式有两种方法:一是“充水”,二是“弯道超车”。“充水”不用多说,是为做规模而做规模。而有情怀、有使命感的银行家想到了通过互联网“弯道超车”。 传统银行,特别是中小银行,要在互联网浪潮中一飞冲天或者“弯道超车”是很难的。 首先,没有一家银行是通过互联网做大做强的。很多人称赞富国银行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弯道超车”,实际上富国银行的规模裂变是在危机中抢夺先机,并购了规模比自身*大的美联银行。不仅是富国银行,称雄**金融舞台的**大行,如摩根大通银行、美国银行、花旗银行、汇丰银行等,无不是通过兼并重组实现华丽转身的。反观国外一些以互联网金融为主打的直销银行、网络银行,要么规模小,要么难逃被传统大行收购的命运。 其次,既有竞争格局不足以支撑银行迅速做大。如果不是依托地方**和国有企业的海量存款和贷款业务,中国银行业的经营效率要打折,发展要困难得多,可以说,现有市场已难以容纳*多银行,也无法支撑众多银行像过去黄金10年那样普遍高速增长。 再次,由于金融业对社会经济稳定性的独特影响,注定银行无法像互联网公司那样运营。保罗·格雷厄姆(Paul Graham)曾经说过:“互联网公司就像蚊子一样,群体前景光明,个体九死一生。”传统银行怎么会随蚊子起舞呢? 三、银行业被打乱了节奏 有人说,银行的互联网转型不是为了“弯道超车”,而是为了防止被颠覆;不是为了*,而是为了守。但是,从现实的情况来看,银行*像是乱了方寸、乱了节奏。 其实,外界对银行业的看法和银行人对未来的恐慌由来已久,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上银行业评论家一直在预测银行业的消亡。比尔·盖茨也有**论断:“传统银行是21世纪的恐龙。”马云有“如果银行不做出改变,我们就会改变银行”的看法。两位对银行业未来的悲观预测为银行人的前途和职业憧憬蒙上了阴影。 长久以来,中国银行业像是一个“深度焦虑症患者”,从早期四大行技术性破产到中期的入世,一个至今众说纷纭且没有定论的南京“爱立信事件”简直成了当年中国银行业的集体挽歌。在当前互联网冲击、金融科技革命下,各类媒体“指点江山”,各专家高谈阔论。从互联网金融、大数据、云计算到*前沿的区块链,每隔一段时间,我们就会主动或被动地抛弃旧风险,并及时为自己寻找新的风险与恐惧之源。 这些问题的基本逻辑如下: **,在高歌猛进的黄金10年之后,中国银行业增长乏力和**高企主要是*经济周期(L型经济走势)的影响。那些历经百年的**大行早已熟稔驾驭经济周期的本领,只有尚未经历完整周期的**中小银行才对当前的局面感到忧心忡忡。 第二,中国银行业的经营困境并不是因为互联网金融的冲击,这既可以从互联网金融占金融市场份额来看,也可以从互联网金融机构的生存状况看出,银行业面临的是发展层面的问题,而形形色色的互联网金融机构担忧的是生存问题,二者不在一个层面上。 第三,因为生搬硬套,不加思考,很多银行人跟着互联网机构的节奏“起舞”,把互联网金融的烦恼背到了自己身上。比如,互联网金融机构迫切需要解决的获客问题,对于银行业而言是一个伪命题。中国工商银行有近5亿位客户,其*严峻的挑战会是获客吗?比如,客户黏性问题,是银行的客户黏性低,还是那些P2P的用户黏性低呢?再比如,大数据风控问题,真正依靠场景掌握数据做的小微贷款模式既没有做成量,也没有经历完整经济周期。阿斯顿咨询公司(Aston Association)董事会**保罗·艾伦(Paul Allen)曾经说过:“我为一些银行业学者(*不用说银行家本身)对行业未来发展的悲观情绪感到震惊。事实上,银行掌握着很多优势。***的网络覆盖优势——由分支机构、ATM和忠诚并经过良好培训的销售人员组成的网络,复杂的支付、交易处理程序,有价证券和外汇交易的技术和技巧,出众的信用实力,以及*重要的——客户、小企业主这样的人群所保持的强大忠诚度和行为惯性。”“银行可以成为胜利者,它们可以应对和战胜挑战”。 第四,比互联网冲击*可怕的,是抵御互联网冲击的应对方式。无论是互联网还是金融科技,本质上是一种工具。因为担心互联网金融冲击,从设立直销银行到建立电商平台,大大小小的银行不惜成本,砸下重金。有经济学家预计每年各家银行投入其中的费用占总成本的1/8到1/4。投资无效还不足堪忧,真正的风险在于一些银行逐渐偏离战略的主航向。有些银行担心获客能力不足或客户黏性下降,开设社区银行;有些银行担心错过“小微金融”等所谓的蓝海,进行联保贷款等一系列金融创新且无成效;有些银行担心被冲击被颠覆,偏移发展重心。 四、学习富国银行的战略定力 曾经有人问我:与互联网金融热相比,富国银行的模式究竟有什么吸引力? 富国银行作为百年银行,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弯道超车”,逆势而起的励志传奇对当前迷茫的中国银行业而言,具有巨大而持久的吸引力。许多银行奉富国银行为圭臬,比如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谋求上市时把自己定位为“中国的富国银行”。富国银行的成功诀窍到底是什么?要澄清的是,像富国银行、摩根大通银行这样的**标杆银行**重视金融科技和“面向未来的投资”,它们是金融科技开发和应用的**弄潮儿和**者,但*核心的成功诀窍是其强大的战略定力。 有人说,富国银行不是因交叉销售战略而出现丑闻的吗?仔细审视,我们会发现富国银行的虚假账户事件正是由于其丢弃了引以为傲的“客户至上”“员工是*大财富”“高道德标准”的初心而导致的。 可以说,在银行要不要初心的问题上,富国银行好像一位演技精湛的演员,在出演了160多部剧中的正面角色后,难得反串了一回反面角色,说明了一个道理:银行比的是耐性、定力和坚守初心。 五、保持定力,不忘初心 银行并不是不应该触碰互联网,不应该强化科技支撑,而是要强调坚守本源,回归金融的本质。且银行不是单就互联网金融和金融科技立论,而是强调在各种各样的**和战略歧途面前,保持定力,不忘初心。 如今的互联网金融,以及早些时候的社区银行、小微金融,其实都是中小银行期望找到多快好省的方式,实现质的飞跃的尝试,好在发现问题时能及时停下来。在思索之后,媒体、咨询公司、行业专家、公司高层乃至各级业务员能从一系列的热点变化过程中找到自己的定位。 中小银行体量小,底子薄,*不可急功近利。任何模式都有可能是对的,只是要看谁在用,在什么时候用,面对的对手是谁。中小银行要依据自身的定位选择一到两个方面,坚定地走下去,才会迎来自己的春天。 1.为中国银行业学习**标杆行的经验与不足,提供借鉴。 2.阐述了新金融环境下,中国银行业亟须转型的趋势及路径。 3.涉及社区银行、小微金融、互联网金融等领域热点话题及模式借鉴。 4.富国银行的标杆作用,在中国银行业备*认可。 5.作者在银行领域的专业实践经验及研究方向较**。 6. 张越、杨天南、龚志坚、曾刚等专家联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