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广州的探索与实践](https://file.mhuoba.com/shop/3/100021/picture/book/20240703/02/20240703021132504.jpg)
出版社: 广东人民
原售价: 45.00
折扣价: 27.00
折扣购买: 幸福广州的探索与实践
ISBN: 9787218175058
肖欢欢,广州日报社主任记者,本科毕业于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广播电视新闻系,硕士毕业于北京大学心理学系。从业10多年间曾先后采访多位国际政要,以及一大批经济、文化、科技领域的名人。曾荣获国家级和省级新闻奖十多次,2015年入选广州市宣传思想战线优秀人才,2020年被评为广州市青年文化英才,著有《名人面对面》《双循环下的经济趋势》等多部著作。
1 河涌“变身记” 水清河绿中的“幸福密码” 珠江穿城而过,上百条河涌汇入其中。因水得城,依水而建,水是广州城市的灵魂。但长期以来,黑臭的河涌、沟渠,也让广州百姓十分头疼,成为影响居民生活幸福感的重要“堵点”。2018年以来,广州市以纳入国家监管的147条黑臭河涌治理工作为重点,探索特大型城市治水的有效路径。过去几年,广州以河湖长制为重要抓手,深入落实市总河长令,加强对全市197条黑臭河涌的动态监测及重点督办河涌的监督管理,推进河湖“长制久清”,全力打造“水清岸绿、鱼翔浅底、水草丰美、白鹭成群”的美好水环境。随着广州市大力度推进城市绿化美化,深入推进水质治理,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越来越好,广大市民对生态环境的满意度越来越高。2023年,广州首次提出《绿美广州建设五年行动计划》,高质量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美广州,让市民对未来的美丽广州有了更多期待。 用“绣花功夫”治水,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 长度超过18公里、流经9条城中村、龙舟文化底蕴深厚,作为广州东部一条重要的河涌,车陂涌一度是全市最黑臭的河涌之一——垃圾成堆,又黑又臭。每年夏天,居住在河涌两岸的居民都不敢开窗,因为臭味实在太难闻了。与河水黑臭相对应的是,河涌两岸垃圾遍地,经常有泥头车趁着晚上将垃圾偷倒在这里。“经常时不时见到偷排的污水冒着泡泡。破窗效应越来越明显”。 但经过3年的整治,截至2022年底,沿着河涌走,已是花草吐芳、白鹭飞翔、鱼翔浅底的乡村风光。环卫工老杨负责河道清护已近3年,车陂涌的变化一直看在眼里。如今,每天下午,都有人在车陂涌两岸钓鱼。在现场钓鱼的群众说,过去河涌不仅没有鱼,连其他生物的影子也没看见。杨师傅说,车陂涌的变黑变臭是因为两岸的居民生活污水和小商店的污水都直排进入河涌中,而且是没有经过任何处理的直排。经过治理后,臭味没了,水质清了,鱼儿也多了,老杨曾见到过一条罗非鱼,估计有两三斤重。“河涌没治理好,别说河涌中没有鱼,有鱼你也不敢吃,臭水沟中养出来的鱼,谁敢吃?” 从2022年开始,车陂涌两岸的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晚上还能在河涌边看到萤火虫。车陂涌是如何实现华丽变身的?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排水用户全接管、污水管网全覆盖、污水处理全达标”。先通过定量分析,再划分排水单元,对污染源“重点出击、各个击破”。首先,天河区水务部门将车陂涌流域按分水岭划分为58个排水分区,按用地情况划分为872个排水单元,结合用水量、人口分布和水质监测情况,对污染源情况进行定量分析和科学研判。然后,对流域内9条城中村截污纳管,同时稳步推进住宅小区、企事业单位排水单元达标建设,最终实现全流域雨污分流。车陂涌也是广州最早进行“清污分流”的河涌之一。 在“四洗”清源,即“洗楼”“洗井”“洗管”“洗河”的基础上,当地还统一调配引入山水、水库水和处理过的中水等洁净水源进入受污染河道,帮助河道更好地恢复自身净化能力。“河涌黑臭,老百姓的幸福感如何提高?为了车陂涌变清,可以说,该想的办法我们都想了。”天河区水务部门介绍说。为此,当地敷设管道102公里,每天引山水约39万立方米流入主涌,让主涌的COD(化学需氧量)和BOD(生化需氧量)逐年下降。 要想大河净,先要小河清。2020年4月,广州市颁发第8号总河长令,要求清理城乡水系“毛细血管”,全面治理边沟边渠、风水塘、山塘、鱼塘等小微水体,为全市实现水清湖绿创造“微环境”。截至2023年8月,市总河长令第8号下达的168宗黑臭小微水体整治任务已全部完成,全部“不黑不臭”,广州范围内“小河清,大河净”目标基本实现。 ◎ 治理后的河涌清澈见底 车陂涌是近年来广州河涌整治的缩影。位于海珠区晓港公园内的晓港湖经过3年治理,华丽变身,从过去的黑臭难闻,到现在成为周围居民休闲、纳凉的好去处。通过全面截污、生态治理,晓港湖变成清澈见底的“水底森林”。在此之前,晓港湖曾是海珠区黑臭湖体的典型代表,居住在湖泊附近的居民夏天都不敢开窗,因为河水实在太臭了,蚊虫也非常多。即便居住地附近没有菜市场,还是经常有老鼠顺着排污管跑进居民家中。夏日的午后,阳光打在碧绿的湖面上,长长的水草在湖底摇曳,一排游船静静停靠岸边,三五游人在树荫下漫步,宁静而美好。常来公园锻炼的阿姨说:“湖水清澈了,真是让人心旷神怡。一到周末,小孙子就吵着要我带他来这里写生。” 1975年,晓港公园建成开放,其中心湖晓港湖与海珠涌相连。随着周边建筑物越来越密集,水体富营养化程度不断加重,水下生态被严重破坏,水体也渐渐混浊发绿。因为周围的河涌水环境也恶化,不能为晓港湖补充清洁水源,晓港湖的水体一直摘不掉“劣五类”的标签。为根治晓港公园水质问题,2016年开始,海珠区以晓港湖为试点实施水生态治理。首先,打出源头治污“组合拳”。当地对晓港湖实施全面截污,拆除海珠涌沿线违法建设3922平方米,全线关停对晓港湖水质产生影响的餐饮项目,取缔了公园内存在了二十多年的烧烤场,从源头控制沿湖周边餐饮的污水排放。同时,因地制宜,为湖体配置四季常绿的苦草类水下草皮,并分步投放各类鱼虾螺贝,逐步形成生态水质自净系统,就像一座“水底森林”,从而促进水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平衡。 经过两年多的治理,2018年8月,经检测,晓港湖几大主要水质指标(透明度、氧化还原电位、溶解氧、氨氮)皆由劣Ⅴ类水质变成Ⅲ类水质,湖区中心水体透明度已达22米。截至2020年底,晓港湖水体已稳定保持Ⅲ类水质,个别月份水质监测可达到Ⅱ类水质。截至2022年底,海珠涌东段已达到Ⅲ类水质,西段达到Ⅳ类水质。水质清冽的晓港湖又回来了。 晓港湖的湖水就是海珠涌的水,通过整治可让湖水达到Ⅱ类、Ⅲ类水质的标准,这也说明了,海珠涌的水也是可以达到这样的标准。海珠区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晓港湖水体的几大主要水质指标由地表劣V类水质变成Ⅱ类水质,水体透明度达到2米,湖水清澈见底且无任何异味,水体生态状况得到大大改善。晓港湖的湖水量大约是海珠涌水量的1/4,根据晓港湖试点治理的效果,他们很有信心让海珠涌及其他区内河涌的水质也变得如此。 在广州市天河区珠江新城中央商务区,猎德涌在林立的高楼之间穿过,水草丰茂、鱼翔浅底,成群白鹭在河道中觅食、嬉戏。如今,这是广州“城市客厅”里的一道风景线,而在过去,这却是一条人人避而远之的“臭水沟”。“最大的变化就是以前河水的气味比较难闻,我们都尽量不经过这边。最近这几年,臭味消失了,空气变得非常清新。”住在附近的市民黄彩红见证了它翻天覆地的改变,“现在猎德涌的水很清澈,小鱼都清晰可见,白鹭越来越多,成群地在这里觅食,周边居民都经常来河涌边散步。”2016年,广州全面落实河(湖)长制,啃起了治水这块“硬骨头”。当时天河区“摸着石头过河”,在全市率先开展洗楼、洗井、洗管、洗河的“四洗”行动,还因地制宜地摸索出“降水位、少清淤、不调水”保持河涌低水位运行的生态修复治理方式。天河区水务局河湖科副主任赖锦丰回忆说:“为了进一步提升水质,我们将水位降下来,便于观察和管理各个排口,这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很大的惊喜——经过半年多的阳光照射,原来这一片黑色的底泥开始自然消纳并逐渐沙化了,还原了自然的本底情况。” 2018年,猎德涌终于摘掉了“劣V类”这顶“帽子”,截至2023年上半年已达到Ⅲ类水质标准。猎德涌水生态环境的治理和改善,是广州迎难而上、探路超大城市治水之道的一个生动注脚。 ◎ 白云区的碧道成为附近居民跑步健身的热门打卡地 近年来,广州以“绣花功夫”开展源头治理、综合治理,治水不断取得新成效。2023年1—7月,广州已完成治理的147条城市黑臭河涌持续保持不黑不臭;在住建部发布的全国38条治水经验中,广州被收录14条,数量位居全国第一。202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视察时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把水资源问题考虑进去,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当前,广州在现有治水成果的基础上,又提出新的目标——全域建设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湖。 位于黄埔区的南岗河源自乡野、穿越都市,犹如镶嵌在城市间的一条绿色长廊。2022年,南岗河成为广东省唯一一条入选水利部首批幸福河湖建设的河流。黄埔区水务局副局长李志刚说,以碧道为引领,促进“水、产、城”综合发展是建设的关键,“目前南岗河两岸24公里的碧道已经全部建成,串联起各个口袋公园、桥下空间、河滨湿地。平常有许多市民在这些公共空间搭帐篷、开露天音乐会、烧烤。整个城市空间、人们的居住环境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幸福河湖建设拓宽了人水和谐的城市新空间,生态岸线达到90%以上,多种生物在这片“城市绿洲”栖息。“我们科学地营造出适合生物栖息的环境,包括浅滩、水田、站立桩等等。另外,我们还有意识地保持河流周边竹林或树林的密度,方便鸟类筑巢。目前,这一系列做法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现在流域内有鸟类68种,包括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褐翅鸦鹃、红喉歌鸲和画眉,白鹭、池鹭等鸟类也明显增加。”南岗河街镇级河长、长岭街道党工委书记沈凯说道。 南岗河重新变回了市民记忆中“小时候家门前的那条河”,成为一条极大提升居民幸福感的“幸福河”。 在广州,过去5年间,像这样的黑臭河涌变清变绿的案例还有很多。位于广州市中心城区西北部的石井河,曾是广州有名的黑臭河涌,这条水系的健康,甚至影响着珠江水质。东塱断面能否达标,关键看石井河。白云区副区长曾东标曾表示,以前的石井河,河水就像“墨汁”一样。不少人说:“如果石井河都能治好,中国没有哪条河治不了。”2021年1—9月,石井河口断面稳定达到IV水质目标,优于省考核标准,氨氮浓度较整治前下降近90%,白鹭重现石井河。 147条国管河涌告别黑臭,实现“长制久清” 2017年5月以来,广州以“控源、截污、清淤、补水、管理”为方针,探索建立超大城市水环境治理的“12345”思路,全市水环境质量持续稳定改善并取得全面达标的历史性突破。截至2021年底,广州全市被纳入国家监管的147条黑臭河涌全部消除黑臭并达到“长制久清”,13个国省考断面水质由2017年4个未达到考核要求到目前全部达到考核要求。 ◎ 风景如画的河涌衬托出广州的“水之美” ◎ 荔湾区花地河两岸经过治理后风景秀丽 在体制机制方面,广州全面落实河湖长制,建立“河长责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监督考核”“激励问责”五大机制;成立五大流域管理机构,推进广佛跨界河流联合治理;创新推行河湖警长制;积极推进排水立法,颁布出台《广州市供水用水条例》,审议通过《广州市排水管理条例》等。在源头治污方面,广州采取“源头治理、全面推进、分类处置、分步实施、智慧监管”的工作思路,清理整治“散乱污”场所。截至2021年9月底,国省考断面涉及的75条劣V类一级支流已有56条阶段性达标。在设施方面,广州加快推进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建设。2017年至2021年9月,全市新建污水管网19616公里,新(扩)建污水处理厂30座,截至2022年底,广州污水处理能力达到78583万吨/日,位居全国第二。随着全域建设幸福河湖的脚步不断提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美广州生态新格局逐步形成,让市民享受到更多的生态福祉,为新时代广州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这也是广州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 在广州治水上,曾有将自然河道和排洪沟渠人为覆盖并配置截污闸的做法,通过该做法形成的人为覆盖排水设施称为“渠箱”。由于渠箱大多同时容纳雨水和生活污水,一旦下大雨需要开启截污闸释放积水时,往往导致河涌湖泊等水体产生黑臭问题。部分基层水务部门为减少河涌湖泊污染,尽量避免开启截污闸,此举容易导致渠箱关联的社区在暴雨中排水不畅,引发内涝隐患。不少社区居民每年夏天就为遭遇黑臭河涌污水倒灌进入家中而苦恼不已。为减少渠箱致污致涝风险,广州市曾在2020年发布第9号总河长令,要求在2023年年底前完成全市443条合流渠箱雨污分流改造工作。在各方努力下,广州终于在2022年底完成350条合流渠箱清污分流的任务,初步实现“打开截污闸”的目标。 过去以来,由于截污闸水质污浊,无法“开闸”,导致猎德涌附近的几个村居很容易出现内涝。在汛期到来时,经治理可打开截污闸的渠箱,可让关联社区的雨水更容易排走,减少内涝。为容纳因清污分流改造工作而多收集的生活污水,广州不断提升生活污水处理能力。截至2022年底,广州各城镇污水处理厂设计处理规模达每天80003万吨,位居全国第二。 随着广州河湖水生态持续向好,全市147条黑臭河涌治理成效得到巩固提升,20个国省考断面水质全部达标,劣Ⅴ类断面全部清零。 “厂—网—河”一体化管理实现河涌“长制久清” 2022年1月24日,生态环境部召开2022年首场例行新闻发布会,生态环境部总工程师张波在发布会上对广州排水单元达标建设工作的做法表示认可。他指出,广州把一个城市划分成几万个排水单元,一个小区、一幢楼是一个单元,一个商户门前的雨水箅子也可以划分成一个排水单元,如果雨水箅子里不是雨水,而是污水垃圾,被发现之后要承担相应责任。广州为几万个排水单元,分别设置了达标的工作规范。这是广州治水中的成功经验。 ◎ 海珠湿地碧道景色宜人 ◎ 从化区溪流河水库风光秀美 2019年9月,广州市委、市政府决定利用5年时间,在全市开展排水单元达标建设攻坚行动,推进全市28万个排水单元达标建设工作,实现“排水用户全接管、污水管网全覆盖、排放污水全进厂”的污水治理体系,从源头实现“雨污分流”。排水单元达标建设是广州水环境治理的重要任务。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2020年底前,全市排水单元达标比例达到60%,率先完成机关事业单位(含学校)类排水单元达标工作;2022年底前,全市排水单元达标比例达到80%,力争达到85%;2024年底前,基本完成排水单元达标建设任务,建成区雨污分流率达到90%以上。 排水单元建设达标后,还要管理好。首先要推进排水综合管理,实现专业化精细化。一是切实精细推进排水户的摸查和整治工作。二是全面强化排水设施管理。开展排水设施管理养护工作考评,推动中心城区排水设施全覆盖、无死角管理养护。三是实行“厂网河”一体化管理,统一接收并管养维护排水设施,让无效管网变有效、低效管网变高效,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四是加强供排水上下联动。五是推进排水单元达标创建。 广州以实现“雨污分流、各行其道、污水处理、雨水利用”为目标,结合海绵城市、内涝治理、路网改造、管网升级、片区改造开发等项目配套建设,印发实施《广州市全面攻坚排水单元达标工作方案》《广州市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三年行动方案(2019—2021)》等文件;部署“排水单元达标”攻坚行动,明确单元红线内部设施的权属人、管理人、养护人、监管人“四人”到位;并以雨污分流原则,整合各部门力量,开展排水单元达标建设。工作组与各镇街在排水单元验收过程中,对排水单元验收流程进行了梳理,对排水单元的验收标准进行了归纳总结。对排水单元的验收是否合格总结了“一票否决”内容:一是排水单元雨水总排口有积水并且水质监测不合格(氨氮试纸指数为5以上)不通过;二是排水单元未经初验不通过;三是发现缺少相关重要资料不通过。在了解过各排水单元的实际情况后,工作组也对排水单元提出新的要求。同时,各镇街对验收合格的排水单元给予表彰,形成各镇街之间、镇街内各排水单元之间的良性竞争,带动排水单元工作进程,形成“比、学、赶、帮、超”的氛围。 ◎ 流溪河白云区段风光 ◎ 流溪河鸦岗段出现白鹭翻飞的场景 2019年以来,广州持续发力,把排水单元达标工作深度融入“科学治水、智慧排水”的规划蓝图中,致力全面实现“排水城区管养一体化、全市排水一张网、排水许可一件事、排水整治一要求”的“四个一”建设管理目标,最终实现“污水管道低水位、有浓度、水畅流;雨水管道无积泥、晴天无水流”,为建设地下管网这一“看不见的美丽工程”提供广州经验。为了规范排水单元达标建设工作程序,有效推进排水单元达标攻坚工作,自2020年起,广州市河长办将各区排水单元达标建设工作纳入河长制考核体系,印发了《广州市排水单元达标考核办法》,每月对各区排水单元达标建设工作进展进行通报,并定期将有关情况专题向市委、市政府报告。对落实攻坚任务进展滞后的,适时约谈区级河长或相关责任人;约谈后仍未及时整改的,则按照《中共广州市委办公厅 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州市水环境治理责任追究工作意见〉的通知》有关规定进行问责处理。截至2022年初,全市已完成达标认定排水单元188万个,面积644平方公里,达标面积占全市总排水单元面积的84.83%。 河涌黑臭,很大程度上跟工业企业排污有关系。很多河涌黑臭,很大原因是河涌两岸存在很多非法偷排的企业,而且排污管网没有进行升级。当然,受疫情影响,不少企业也面临着不少困难。广州市因地制宜,协调解决企业排污难题。黄埔区是广州市内的工业大区,工业企业众多,规模以上工业总值占广州市的41.7%,工商企业类排水单元1520个,共占66.15平方公里,是现阶段排水单元达标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因此,黄埔区以服务企业为宗旨,由各街镇牵头,建立了生态环境、住建、水务等部门与企业互动协调机制,及时主动排查企业排水排污情况,为企业排水单元自主整改进行“把脉问诊”。 黄埔区某企业,从20世纪90年代建厂至今,因场地地基软弱、管道沉降、厂区多期扩建等问题,内部排水管网存在管道脱节等结构性缺陷,雨污混流问题严重。区水务部门、属地街道以及排水公司多次现场指导,为企业答疑解惑,对企业存在问题进行全方位摸查,组织专题会议指导企业开展整改,千方百计帮助企业完善排水管网,实现雨污分流。该公司通过组织人员摸查、委托专业公司勘测评估、规划综合方案、实施项目维修整改,经过一年多的时间,对全厂1000余个管井、8000多米主管网完成逐一排查和整改,清淤疏理600余座管井,最终成功完成了排水许可证申办以及排水单元达标建设验收工作,于2021年12月3日完成排水单元达标挂牌。对企业来说,企业生产环境大幅改善,员工上班心情也更舒畅了。同时,也不用担心因为排放不达标污水而给公司发展“拖后腿”了。 ◎ 珠江飞白鹭,景色醉游人 这是广州市排水单元达标建设工作见成效的一个缩影。要实现河清湖绿,需要从源头上解决污水问题,而开展排水单元达标建设工作,就是从源头上解决问题的主要措施。排水单元达标建设,涉及排水单元的权属人、管理人、养护人、监管人,也涉及千家万户,需要全民的支持和配合。借助排水单元达标建设,把治水理念、爱水护水的意识传导到每一家每一户,提高市民保护环境意识,每个人都爱护河涌,保护河涌,治理河涌,才能真正实现河涌长制久清。 重点解决跨界河涌治污“顽疾” 近年来,广州市水环境综合治理水平不断提升,水环境质量持续向好。然而,跨界河涌治理依然是水环境治理工作的一大盲点、难点、堵点。由于存在责任区分难、标准不一致、治理不同步等问题,跨界河涌水质波动风险仍然较大。根据广州市河长办跨界河涌专项小组提供的资料,全市跨界河涌共有86条。其中,广佛、广清、广惠、广莞、广中、广韶跨市河涌共占35条,市内跨区河涌占51条。 2021年以来,广州市水务部门针对广州、中山两市河道交界区域开展水行政执法工作,严厉打击两市交界区域内非法洗泥、洗砂行为。2022年4月,广州市水务局与中山市水务局签订联合执法协议。根据协议内容,在两市交界区域内,双方水政监察部门任何一方都须对水事违法行为进行调查,若违法地点不属于本市管辖范围内的,则按属地管辖原则移交至另一方依法查处,或者提请省水利厅或省西江流域管理局依法查处。两地形成合力,协同打击交界水域各类水事违法行为,共同维护好河道水事秩序。此外,广州市先后在花都区、荔湾区召开广佛联防联控联治协调会,达成联治共识,还制定了花都、南海、三水区和荔湾、南海区联合治理、联合检查行动方案及问题清单,共同推动跨界河涌治理工作。每年都会开展多次跨界河涌综合整治行动。 ◎ 番禺区大龙街河涌保洁队进行保洁工作 其中,花都区覆盖广佛跨界的重点区域包括炭步镇、鲤鱼涌、南海区里水镇象安公涌周边污染源,花都区赤堤镇、三水区涉九曲河和下巴排洪河周边污染源。同时,花都区白坭河流域共有跨界河涌4条,其中与佛山市三水区交界河涌2条(九曲河、下巴排洪河),与佛山市南海区跨界河涌1条(象安公涌),与清远市清城区跨界河流1条。跨界河涌治理不同步一直是制约花都区水环境治理的难点问题。2022年1月20日,广州市河长办会同佛山市河长办在花都区炭步镇召开广佛跨界河涌水污染联防共治协调会。会议就联防联控联治达成共识。“有了共同的执法标准后,跨界河涌的治理效率大幅提高,也对沿线排污企业形成巨大震慑。”广州市河长办负责人介绍。 根据监测数据,近年荔湾区与南海区接壤的牛肚湾涌、铁路边涌、五眼桥涌、秀水涌问题较多,均属于佛山市南海区接壤广州市河涌段的下游。2022年2月25日,广州市河长办会同佛山市河长办召开第二次广佛跨界河涌水污染联防协调会,对第一次联防共治会议落实情况进行“回头看”,进一步定实联合治理和联合检查方案,确保“目标、问题、任务、进度、责任五清楚”管理要求;市级层面原则上每季召开联防共治协调会,区级层面原则上每月建立会商机制,各相关镇街加强并保持常态性的联合互动;每月10日前将工作开展情况报本市河长办备案。 广州市河长办在进一步提升河涌跨界联合治理能力的同时,也在切实强化各区、各相关部门对水污染防治工作的制约和监督:优化健全河长管理体系。建立“市第一总河长(市总河长)—流域河长—市级河长—区级河长—街(镇)级河长—村居级河长—网格长”的多级河长体系。按照“小切口,大治理”原则,建立以网格为单元的治水体系,把散乱污治理、违建拆除、管网建设、巡查管理等“控源、截污、管理”的治水工作落实到每个网格单元。压实各级河长责任。结合全市“四标四识”划分的网格成果,实现河长巡查工作由“水”向“岸”深化、控源重点由“排口”到“源头”转换。将网格长纳入“河长制信息化平台”,建立问题发现、分类、处理、销号等处置机制,建立“网格长、村居级河长巡查发现问题,镇街级河长处置问题,区级以上河长统筹协调问题”机制,相关工作纳入河长制工作考核。建立网格长履职评估机制。网格长主要行使“发现问题”的职责,包括且不限于:履行“一日一巡”,每日对网格范围全面巡查,主要对“民宅办厂”、农业违法养殖、违法建设、两岸未贯通、河面河岸垃圾、水质黑臭、入河排污口、农污设施未运行、水务设施损坏等问题进行排查,并将发现的问题通过河长App及时上报。同时,将网格长履职评估纳入河长制考核工作内容,市河长办对网格员履职情况开展明察暗访抽查,及时督促其落实工作,并公开抽查结果。对不履职、不尽职的,进行通报批评;对情节严重的,按规定追究相关责任。截至2022年底,广州市跨界河涌已全部实现“不黑不臭”目标。 ◎ 秀美东濠涌 在2023年8月17日的新闻发布会上,广州市水务局副局长李明介绍了近年广州在深化河湖长制、引导公众参与治水、建立问题预警机制等方面工作的最新进展。他表示,2023年1—7月,广州已完成治理的147条黑臭河涌持续保持不黑不臭;住建部发布的全国38条治水经验中,广州被收录14条,数量全国第一。他表示,为深化河湖长制,广州市水务局制定《广州市河湖长制监督检查办法》,修订《广州市河长制工作有奖举报办法》,印发《关于建立健全城市黑臭水体治理长效机制工作方案》,将各级河长履职情况纳入日常监督内容,对工作不力的相关单位和个人严肃追究责任。同时,引导公众参与治水,鼓励群众监督举报违法排水排污行为。组织全市1万多名民间河长巡河护河,建设11个治水志愿者驿站,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治水格局。河涌变绿变清,极大提升了广大群众的幸福感。 心有所安、居有所定、病有所疗; 饭碗常满、社区和睦、行路无虞。 你心目中的幸福城市,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而是触手可及的现实。这里,是幸福生活的起点,也是美好未来的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