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二十一世纪
原售价: 12.00
折扣价: 8.70
折扣购买: 三字经(彩图本)/小学生国学文库
ISBN: 9787539180052
孟母三迁 孟子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孟子的母亲就 把家搬到了父亲墓地附近,用自己知道的一点知识来 教育孟子。因为周围是墓地,所以经常有人哭哭叫叫 的,孟子也就学着那些人哭哭叫叫,而且还跟着他们 走来走去。孟子的母亲见了,心想:“这可不是一个 好地方。”于是,孟母又一次搬家,这次搬到了集市 边上。因为小贩们都想赚钱,所以拼命地招揽生意, 孟子也学着他们大喊大叫。孟母见了,心想:“这个 居住的地方也不好。”她再一次搬家了。这次,她搬 到了学堂附近。因为经常会有文人来学堂作揖拜跪, 孟子就对他母亲说要上学读书,孟母听后很满意地点 着头说:“这儿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 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接近 好的人、事、物,这样才能学到好的习惯。 “孟母三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有人说它歌 颂了母爱,也有人说它告诉我们环境可以影响人的成 长,那你是怎么想的呢? 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 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当时,各阶级 、阶层之间的斗争既复杂又激烈。代表各阶级、各阶 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企图按照本阶 级或本集团的利益,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 出解释。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互相辩论,于是 就出现了思想领域里一个“百家争鸣”的局面。其中 主要代表有以下几大家: 1.儒家 儒家的创始人是孔子。他的理论的核心是“仁” 。他认为“仁”就是要爱人,人与人之间要相互爱护 ,融洽相处。孔子主张“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 ”,使百姓“足食”,国家“足兵”,从而取得“民 信”。这种思想包含了民本思想,也是孔子所提倡的 道德观和伦理观。 战国中期,儒家代表的人物是孟子。孟子在政治 上主张复古倒退,被当时许多诸侯认为不合时宜。他 主张“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 为轻”的治国理念。 儒家的另一个代表人物是荀子,他主张“仁义” 和“王道”,并提出“君舟民水,水能载舟,亦能覆 舟”的治国理念。 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又吸收 了一些其他学派积极合理的成分,使儒学体系更加完 整,成为战国后期诸子百家中非常有影响力和权威性 的大家。 2.墨家 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墨子。他的主张和儒家是针 锋相对的。他反对世卿世禄制度,主张尚贤,使“官 无常贵,而民无终贱”;他主张“兼爱”,消除亲疏 贵贱之分,同等地去爱所有人;还提倡“非攻”,谴 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百家”之中,以儒、墨两派最有实力,当时有 “非儒即墨”之说。墨家代表了平民的利益,特别是 手工业者的利益。 3.道家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老子,反映其思想的书是《 老子》,又名《道德经》。老子把“道”抽象化。在 他看来,道是存在于天地万物之中最初最本原的东西 。他还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老子的理 念中包含着丰富的哲学辩证法思想,认为任何事物都 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矛盾两方可以互相转化,而 转化的途径是“守静”。他在政治上提倡“无为而治 ”。无为是指不妄为,不胡作非为。 4.法家 法家学派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早期代表人 物有吴起、商鞅、慎到、申不害等人。后期的法家人 物中,韩非成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理论的集大成者。 韩非是荀子的大弟子,出身于韩国的贵族家庭。《韩 非子》一书是他总结前期法家思想的成果。韩非吸取 法家不同学派的长处,提出了“法”、“术”、“势 ”相结合的法治理论。 5.兵家 兵家的鼻祖是春秋晚期杰出的军事家孙武。《孙 子兵法》是孙武所写的一部军事名著,“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等军事名言就出自这本书。今天此书在世 界上也享有盛誉,很多西方的军事学校都把它列为教 材。战国时期,孙武的后代孙膑继承并发扬了他的军 事思想,写成了《孙膑兵法》。 除了这些,还有农家、纵横家等许多派别,这里 不再一一介绍。总之,“百家争鸣”时期在中国思想 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个时期,社会结构急剧 变化,社会矛盾异常尖锐。不仅兼并战争接连不断, 文化思想更是空前活跃。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大多出现 于这个时代,构成了中华文明的精华和基础。 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有个叫窦燕山的人,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 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个个声名远扬。 窦燕山教子 窦燕山是五代时期后晋人,年轻时做生意欺行霸 市,虽然赚了些钱,但直到三_十‘岁都没有予女。 有…天,他梦见死去的父亲告诉他:“你心肠不好, 天天做坏事,将要性命难保了。不过只要你赶快改过 来,多做好事,多行善,一切都还可以挽回。”窦燕 山醒来后,吓得出了一身冷汗,下定决心要改邪归正 。于是他开始在家里办学校,对于穷人家的孩子免收 学费。一天夜里他又梦到了父亲,这回父亲对他说: “你现在做了这么多好事和善事,帮了那么多穷人, 你将会有五个孩子,这五个孩子都会中状元,而且你 还可以活到八十九岁。”窦燕山醒来以后,就更积极 地去做好事,后来他果然生了五个儿子。 窦燕山教子有方,他的家庭之礼都按照古礼进行 。窦燕山的五个儿子一直和睦相处,都很孝敬父母, 并且学业上也很有成就,这些和他们父亲严格的教育 方法是分不开的。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 只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他们,那是父 母的过错。而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他们,那就是 做老师的懒惰了。 司马光教子 司马光是北宋时期著名的史学家和政治家。 司马光不仅读书勤奋,编写了一些书,还十分爱 惜书籍。他家里的藏书非常丰富,他把它们分门别类 地放在一起,每次读的时候都轻拿轻放,像对待宝物 一样。 司马光不仅自己爱书,还教他的孩子爱书。有一 次,司马光看到儿子司马康读书的时候总是用指甲抓 书页,就愤怒地对儿子说:“书籍让我们学到那么多 的知识和道理,你不但不爱惜它,还用指甲破坏,真 是太不懂事理了!”司马康连忙站起来认错。司马光 见儿子态度很诚恳,就原谅了他,并告诉他保护和爱 惜书籍的经验和方法。他对儿子说:“读书的时候, 要坐端正。翻书的时候,要先用右手拇指的侧面把书 页的边缘托起,再用食指轻轻盖住,然后揭开一页书 。只有这样小心谨慎才能保证书籍能够完好无损,才 可方便以后的阅读啊。” 司马康听了父亲的教诲后,惭愧地说:“请父亲 放心吧,我以后一定会严格按照您的方法去做,爱护 好每一本书的。”司马光听后很高兴地点头赞许。 P1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