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资治通鉴精华(特惠超值版)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成烈王二十三年(戊寅,公元前四。三年) 周威烈王姬午始命晋国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国君。 司马光说:我知道天子职责中最重要的是维护礼教,礼教中最重要的 是区分地位,区分地位中最重要的是匡正名分。礼教是什么?就是法纪。 区分地位是什么?就是君臣有别。名分是什么?就是公、侯、卿、大夫等 官爵。 四海之广,人民之众,都受制于一人。即使是才能超群、智慧绝伦的 人,也不能不在天子足下奔走服务,难道这不是以礼作为礼纪朝纲的作用 吗!所以,天子统率三公,三公督率诸侯国君,诸侯国君节制卿、大夫官 员,卿、大夫官员又统治士与百姓。权贵支配贱民,贱民服从权贵。上层 役使下层就好像人的心腹支配四肢行动,树木的根和干支配枝和叶;下层 服侍上层就好像人的四肢保护心腹,树木的枝和叶遮护根和干,这样才能 上下互相卫护,从而使国家长治久安。所以说,天子的职责没有比维护礼 制更加重要的了。 周文王演绎排列《易经》,把《乾》、 《坤》作为首位。孔子解释 说:“天尊贵,地卑微,阳阴于是确定下来了。由低至高排列有序,贵贱 也就各得其位了。”这是说君主和臣子之问的上下关系就像天和地一样, 不能互易。《春秋》一书贬低诸侯,尊崇周王室,尽管周王室的官吏地位 不高,但在书中排列顺序仍在诸侯国君之上,由此可见孔圣人对于君臣关 系的关注。如果不是桀、纣那样的暴虐昏君,又遇上汤、武王这样的仁德 明主的对手,使人民归心,上天赐命的话,君臣之间的名分就只能是做臣 子的恪守臣节,至死不渝了。所以如果商朝立贤明的微子为国君取代纣王 ,成、汤创立的商朝就可以永配上天;而吴国如果使仁德的季札做君主, 开国之君太伯也可以永享祭祀。但是微子、季札二人宁肯国家灭亡也不愿 做君主,实在是因礼教大节不可因此破坏的缘故。所以说,礼教中最重要 的就是地位的高下之分。 礼教,在于分辨贵贱,排比亲疏,裁决万物,处理日常事务。没有一 定的名位,则不能显扬;没有器物,则不能体现。只有用名位来分别称呼 ,用器物来分别标志,然后上下才能井然有序。这就是礼教的根本。如果 名位、器物都没有了,那礼教又如何能单独存在呢!当年仲叔于奚对卫国 有功,他谢绝了赏赐的封地,却请求允许他享用贵族才应有的马饰。孔子 认为不如多赏赐他一些封地,唯独名位和器物不能借给别人,这是君王职 权的象征;政治失误,国家也就会随之而亡。卫国国君期待孔子为他处理 政事,孔子却先要正名,认为名不正则百姓无所适从。马饰,为一种小器 物,而孔子却珍惜它的价值;正名,是一件小事情,而孔子却先从它做起 ,原因在于名、器一乱,国家上下就无法相安互保。没有一件事情不是起 于微小产生而逐渐发展壮大的,圣贤考虑久远,所以能够谨慎对待微小的 变故,并及时予以处理;一般人见识短浅,所以必等弊端壮大才设法挽救 。矫正初起的小错,用力小而收效大;救治已明显的大害,往往是竭尽全 力也不能成功。《易经》说:“走在霜上就知严寒冰冻将至。” 《尚书 》说:“先王每天都要兢兢业业地处理成千上万件事情。”说的就是这类 防微杜渐的例子。所以说,区分高下最重要的就是匡正各个等级的名分。 唉!周幽王、周厉王丧失君德,周朝的气数每况愈下,纲纪瓦解;下 欺凌,上衰败;诸侯国君一心征讨;士大夫擅自为政;礼教从总体上已经 有十之七八沦丧了。然而周文王、周武王开创的政权还能绵绵不断地延续 下来,大概就是因为周王朝的子孙后裔还能守定名分的缘故。为什么这样 说呢?当年晋文公为周朝建立了大功,向周襄王请求允许他死后享用王室 的隧葬礼制,周襄王不答应,说:“周王制度明显。没有改朝换代而有两 个天子,这也是叔父您所反对的。如果不是这样,叔父您有地,愿意隧葬 ,又何必请求我呢?”晋文公于是感到畏惧而不敢违反礼制。因此,周王 室的地盘并不比曹国、滕国大,管辖的臣民也不比邾国、莒国多,然而历 经几百年,仍是天下宗主,即使是晋、楚、齐、秦那样的强国也还不敢凌 驾其上,这是为什么呢?只是因为周王还保有天子的名分。至于鲁国的大 夫季氏、齐国的田常、楚国的白公胜、晋国的智伯,其势力都大得足以驱 逐国君而自立,但都终究不敢这样做,难道是他们力量不足或是于心不忍 吗?只不过是害怕奸犯名分而招致天下的讨伐罢了。现在三晋大夫欺凌蔑 视国君,瓜分了晋国,作为天子的周王不能派兵征讨他们,反而加封赐爵 ,使其列位于诸侯国君之中,这样做就使周王朝仅有的一点名分也不能再 守而全部放弃了。周朝先王的礼纪到此丧失殆尽! 有人认为当时周室已经衰弱,而三晋力量强盛,虽然周王不想承认他 们,但又怎么能做得到呢!这种说法是大谬不然。三晋虽然强悍,但他们 如果打算不顾天下的指责而公然侵犯礼义的话,就不会请求周天子批准, 自立为君。如果不向天子请封而自立为国君,那就是叛逆之臣,天下如果 有齐桓公、晋文公那样的贤德诸侯,一定会尊奉礼义征讨他们。现在三晋 向天子请封,天子又批准了。他们就是奉天子之命而成为诸侯的,谁又能 讨伐他们呢!所以三晋大夫成为诸侯,并不是三晋破坏了礼教,而是周天 子自己破坏了周朝的礼教啊! 唉!君臣之间的礼既然崩坏,于是天下便开始以智慧、武力争雄,以 至当年周先王分封圣贤后裔成为诸侯国君的,江山相继沦亡,周朝先民的 子孙灭亡殆尽,岂不哀伤! 当初,晋国的智宣子想以智瑶为继承人,智果说:“他不如智宵。智 瑶有超越他人的五项长处,只有一项短处。美而高大,精于骑射,才艺双 全,能写善辩,坚毅果敢。虽然如此但很不仁厚。如果他以五项长处来制 服别人长处而行不仁不义之事,谁能和他相处?如果真立智瑶为继承人, 那么智氏宗族一定灭亡。”智宣子不理。智果便向太史请求脱离智族姓氏 ,另立为辅氏。 赵国大夫赵简子之子,长子叫伯鲁,幼子叫无恤。赵简子想立继承人 ,但不知立谁,于是把他的日常训诫言词写在两块竹简上,分别交给两个 儿子,嘱咐说:“好好记住!”三年之后,赵简子问两个儿子,大儿子伯 鲁不能说出竹简上的话;再问他的竹简,已丢失了。又问小儿子无恤,竞 能背诵竹简上的训词;追问竹简,他便从袖子中取出献上。于是,赵简子 认为无血贤德,便立他为继承人。 赵简子派尹铎去晋阳,临行前尹铎请示说:“您是打算让我去搜刮财 富呢,还是谋求保障之地?”赵简子说:“谋求保障。”尹铎便少算居民 户数,减轻赋税。赵简子对儿子无恤说:“一旦晋国发生危难,你不要嫌 尹铎地位不高,不要怕晋阳路途遥远,千万把那里作为归宿。”P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