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孔学堂书局
原售价: 128.00
折扣价: 71.70
折扣购买: 实践与超越—王阳明哲学的诠释、解析与评价(增订版)
ISBN: 978780770356301
丁为祥,陕西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一直从事中国儒学(主要是宋明理学)的研究,对儒学的未来命运与精神走向尤为关注。出版《实践与超越——王阳明哲学的诠释、解析与评价》《熊十力学术思想评传》《虚气相即——张载哲学体系及其定位》。
龙场前后——从方向确立到思想的初步形成 但是,既然已经介入了政治斗争,其结局便非个人所能左右。这年十二月,阳明被贬往贵州龙场任龙场驿。在赴谪途中,刘瑾又派人跟踪,企图害阳明于途,阳明“乃托为投江,潜入武夷山中”。直到次年二月,才辗转到达龙场。龙场地处贵州西北万山丛棘中,自然条件十分恶劣,语言不通,“可通语者,皆中土亡命。旧无居,始教之范土架木以居”。更为险恶的是,刘瑾仍不死心,时时派人来窥测阳明的动向。刘瑾与阳明之父王华素有旧怨,故对阳明是必欲杀之而后快。贬往龙场,本来就是想置阳明于必死之地,而跟踪、窥测的目的自然是不待言说的。 对于这一切,阳明自然比任何人都清楚,但他“自计得失荣辱皆能超脱,惟生死一念,尚觉未化,乃为石椁自誓曰:‘吾惟俟命而已!’日夜端居澄默,以求静一;久之,胸中洒洒。”这自然是阳明在生死线上的一段煎熬,但他以坦然等死的“端居澄默”居然超越了生死忧念,从而“胸中洒洒”地面对现实。这是阳明以前所不曾有过的人生体验,所以,反倒一下子振作起来: 因念:“圣人处此,更有何道?”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寤寐中若有人语之者,不觉呼跃,从者皆惊。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乃以默记五经之言证之,莫不吻合,因著《五经臆说》。 这就是阳明的龙场大悟。这一过程虽然是通过中夜大悟的方式实现的,实际上不过是阳明以突破生死关的方式解决了20多年一直埋藏在心中的格物疑团而已,所以是猛醒——不觉呼跃。让我们从其前后的思想变化来分析这一过程。 当阳明面临生死威胁的时候,心中无疑是不平静的,但既不能反抗,也无法逃避,因而只能是“俟命而已”。不过,与其俟命,不如正视死亡,认真地思考死亡。《传习录》中有两段关于生死的思考可以看作阳明当时思想状况的真实写照,兹引如下: 学问功夫,于一切声利嗜好俱能脱落殆尽,尚有一种生死念头毫发挂带,便于全体有未融释处。人于生死念头,本从生身命根上带来,故不易去。若于此处见得破,透得过,此心全体方是流行无碍,方是尽性至命之学。 只为世上人都把生命身子看得来太重,不问当死不当死,定要宛转委曲保全,以此把天理却丢去了。忍心害理,何者不为?若违了天理,便与禽兽无异,便偷生在世上百千年,也不过做了千百年的禽兽。学者要于此等处看得明白。比干、龙逢,只为他看得分明,所以能成就得他的仁。 显然,阳明对死亡威胁从“搪塞排遣”到“胸中洒洒”,不过是一个从看不透到“见得破,透得过”的转向过程,而这也就是其格物说中的正心、正意、正念头。圣人之所以能够生富贵,处乎富贵,生贫贱,处乎贫贱,无往而不自得,原来也就是时时正念、事事正念。这样,埋藏胸中达20年之久的格物疑团终于解开了,自己对生死忧念的超越,则正可以说是对这一格物致知之旨的先行实践。自此以往,万事万物,莫不皆然。这自然是一个猛醒,也值得呼跃;而作为结论,也就是“圣人之道,吾性自足”,“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为了确证这一生死体验的正确性,阳明当即“以默记五经之言证之,莫不吻合”。这样,阳明对这一大悟的结论便“沛然若决江河而放诸海”了。 本书是“阳明文库”系列,精心设计、细致打磨、装帧精美,内容上十分有学术价值。 本书内容丰富,思想理论阐述较为深刻。剖析了阳明心学思想的重要知识。对其进行综合分析、考察,以探究阳明心学的传播和发展脉络,对阳明心学的研究有所助益。 本书思想深厚,但通过深入浅出的语言,普通读者也均能读懂,有利于优秀传统道德文化的传播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