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新集(精)
作者简介
谭跃,1958年生于江苏泰兴,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十九大代表、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提案委员会委员。曾任南京市文化局副局长兼文物局长,江苏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兼文明办主任、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等。 李岩,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党组成员、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1987年东北师范大学古籍所历史文献学专业研究生毕业分配至中华书局工作,历任编辑、副主任、主任、总经理助理、副总经理兼副总编辑、总编辑。
内容简介
阎崇年先生治学严谨,学术成果与著述甚丰。关于治学,我读《阎崇年自选集》中,先生有这样两句话:“求真求理,史法自然,这是我治史的旨趣。研究历史,最难之处,在于两点:说别人没有说过的义理,用别人没有用过的史料。” 先说“说别人没有说过的义理,用别人没有用过的史料”,这句话看似简单,实际上对于学术研究而言是很难的,要求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有创新、有超越。其实,无论是什么学科,什么研究领域,只有这样的研究,才有意义,有价值。阎崇年先生的全部研究都基于这两点,其研究成果也体现了这两点。比如,在《森林帝国》一书中,他阐述了中华文明的几种文化形态,不仅包括农耕文化,草原文化,高原文化,还应包括海洋文化和森林文化。并且指出这五种文化形态中不是绝对与纯粹的,在整体判断中,仍当看到有交叉或包含关系,比如,在草原文化中可能小部分地存有森林文化或农耕文化现象。其阐述以缜密的逻辑、翔实的数据、科学的分析,还原历史真实面貌,提出并回答了史学界从未系统研究和回答的问题,令人信服。 无论什么研究,都需要有基础,需要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但是无论什么研究,都要在前人的基础上,再向前推进一步,哪怕是一个微小的推进,也是有学术价值的。而不是只表述别人已讲述的话,重复已有的思想与成果,其思维与观点,分析与论证,仍然在原地踏步。不论是史学还是其他学术领域,这都是评价一个学者或者他的研究成果的重要标准。 阎崇年先生治学严谨,十分注重史料的掌握与考证,“用别人没有用过的史料”,崇年先生与其研究者多有论及,我再补充两个小例子。其一,阎崇年先生三十岁之后侧重研究清史,而故宫蕴藏着明清两朝最核心、最重要的、甚至是史料之外的内容,先生写过《大故宫》,今年(2020)是故宫建成 600 年,先生又倾力推出了《故宫六百年》一书。读者只知先生写的这两本书,恐鲜有人知,先生 50 多年来曾去过故宫一千多次。其二,北京奥运会之前,先生应邀写了一部著作—《古都北京》,其中,安定门外西黄寺“清净化城”塔的塔额,有的书说是“化域”,究竟是“化城”还是“化域”不能确认。“化域”的典故史料中查不到,先生做学问,既严谨,又性急,当晚,他同严钟义先生前去,因天黑看不清字,他便骑在摄影师严钟义先生脖子上用手摸,是个“城”字。他专门到广济寺图书馆,查阅《法华经》,查到“化城”典故的出处,又查了乾隆帝的有关著作,最后阎崇年先生说:“核实清楚,弄明白了,才能安下心来。” 推荐之一: 这是一本由三十多位学者或媒体人共同完成的书,他们的写作内容围绕着阎崇年先生历年出版的作品,有评论,有采访也有对谈;这些文章多已在报刊上刊出,本次出版再加修订,并附上了阎崇年先生已出版作品详目,图文并茂。 推荐之一: 在健在的学者、大家中,阎崇年先生当是著述最丰者,讲学之多,更令人叹为观止。更为难得的是,其著述的每一观点,每一个字,讲学的每句话,都经得起推敲,每一个字都是自己在键盘上敲出来的。 推荐之三: 阎崇先生是清史大家,50多年学术研究生涯,著作等身,其研究领域还涉及满学、北京史、宫廷史等。尤其是从2004年开始,阎先生四次登上央视《百家讲坛》,通过电视媒体,在学术研究大众化普及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本文集也尝试为读者呈现阎先生的多维面相。